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涛  陈景阳  张洋 《江苏地质》2016,40(1):31-36
巴布亚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陆内克拉通裂谷、冈瓦纳裂解、珊瑚海裂开、美拉尼西亚岛弧碰撞4个构造事件,它们共同影响并控制了该带的构造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盆地内主要发育3个褶皱带,分别为伊利安褶皱带、巴布亚褶皱带和奥雷褶皱带,它们主要发育压缩构造样式,由于受到挤压应力的强弱变化,褶皱带构造挤压强度北强南弱,构造类型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2.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构造解析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自明  王毅 《现代地质》2014,28(2):300-307
新疆博格达山西缘米泉地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构造变形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准确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该区地表露头出露良好,地震、非地震(MT)和钻井等资料丰富,为落实地下地质构造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通过对该区地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分析,结合对前人构造解析与建模理论成果和主要技术方法的总结,形成了针对山前冲断带复杂构造变形区以断层相关褶皱构造解析为核心、多因素约束的综合构造解析与建模技术,建立了米泉地区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模型。这项技术应用于构造特别复杂地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可有效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3.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查明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地表、地下构造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采取了详细的地表走廊剖面的测量,以及结合地震勘探资料和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桑植—石门复向斜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带,从北向南依此是:堰塘湾构造带、四望山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及教子垭构造带。江垭构造带和教子垭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具有一致性,基本上为构造简单的北倾斜坡;而四望山构造带的地面构造特征与地下构造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这种变形特征可解释为沿盖层间滑脱面的逆冲,以及断弯背斜的形成,上覆构造层中的褶皱向下消失在滑脱面上,形成所谓的“无根褶皱”。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段是西缘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该区的地下构造模式由于受地下构造复杂与地震资料品质差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认识。通过地表地质、大量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纵向上以下古生界类复理石浊积岩系、上古生界煤系区域性滑脱层为界,将该区划分为上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下部的原地系统。前者断裂、褶皱发育,由6个逆冲席组成,横向分带性特征明显,自西向东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主体、前缘过渡带、前缘带三个带;后者构造变形较弱,总体为西倾单斜,局部地区发育完整背斜圈闭。前缘过渡带、前缘带及原地系统勘探目的层众多,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勘探前景较好;逆冲推覆构造主体目的层已裸露,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较差,勘探潜力欠佳。  相似文献   

5.
柯东构造带柯东段中新世以来两期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前柯东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大,但其地下复杂构造制约着本区油气勘探。综合最新钻井、地震、非地震及野外露头资料,对柯东构造带柯东段进行构造建模研究,认为柯东段构造变形为两期,早期为圈闭形成期,与断层相关褶皱发育;晚期为调整期,高角度断层发育。两期构造变形作用控制着本区油气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6.
缅甸M区块地震构造样式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缅甸M区块由于地表条件复杂,致使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目的层的层位解释、断层解释及构造样式的确定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在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通过对缅甸M区块应力场的分析及研究,结合剖面表层结构特征和地震资料反射特征,特别是在借鉴中国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褶皱带的构造样式基础上,在地震资料品质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开展缅甸M区块的构造样式分析与地震资料综合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前陆盆地山前带已成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的地带。由于山地地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构造多为高陡构造,褶皱断层发育,野外施工困难,原始资料品质低,所以地下构造成像困难。针对山地地球物理勘探的难点,由模型正演,提出了山地复杂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应选择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和最佳炮检距的野外采集参数。努力提高山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应贯穿于资料采集和处理的全过程,并对山地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提出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库车断层相关褶皱的切角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地下构造复杂,正确的构造解释就成为了解盆地成因机理和油气圈闭的关键所在。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理论建立的构造几何模型,对库车地震剖面断层相关褶皱进行了切角检验,结果表明切角实测角度值与理论角度值一致,从而证明了在库车地区所建立的断层相关褶皱构造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位于天山北麓,在晚新生代强烈的挤压作用下,地表发育数排背斜带。由于构造变形复杂、地震反射成像质量较差,对深层地质结构争议较大,另外前新生代盆地原型对晚新生代以来的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也尚未探讨。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简称霍-玛-吐)褶皱冲断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地表第二排背斜带,利用最新采集和处理的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地表地质露头建立深层构造模型;利用平衡地质剖面复原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早侏罗世盆地原型结构对现今褶皱冲断带构造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霍-玛-吐褶皱冲断带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垂向上发育古近系—第四系逆冲推覆构造、中上侏罗统—白垩系构造楔和下侏罗统半地堑断陷结构。控制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晚期挤压构造变形体系中充当逆断坡,并控制上覆构造楔和浅层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早侏罗世半地堑系统具有分段性,并通过侧向断坡进行连接,侧向断坡上覆地层发育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油气勘探现状表明,霍-玛-吐褶皱冲断带内部南北向走滑调节断层具有高效沟通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特点,是控制天然气的富集的重要因素。以上研究表明,中西部陆内前陆冲断带前新生代古构造对于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格局和深层天然气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布亚湾受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高速斜向汇聚的控制,经历了复杂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前人对巴布亚湾盆地结构构造特征的研究多是局部的、分散的,关于盆地的形成时间和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争议.利用覆盖全盆的钻井约束的高精度2D、3D地震资料,精细地刻画了盆地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揭示了巴布亚湾发育潘多拉和奥雷两期叠置的前陆盆地.潘多拉前陆盆地是形成于渐新世不整合面之上的晚渐新世-中中新世微型前陆盆地,走向为NNE.奥雷前陆盆地是发育在复杂的裂谷边缘之上的早中新世-现今的周缘前陆盆地,沿着弧形的巴布亚半岛延伸480 km;盆地走向在148°E发生转变,由西部的NW向转为东部的近EW向.潘多拉微前陆盆地被奥雷前陆盆地向南逐渐超覆的沉积地层覆盖,两个前陆盆地走向相互垂直,垂向上形成叠置结构.阐明了巴布亚湾新生代经历三期挤压事件及两期叠置的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解决了盆地结构及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的不足,理清了复杂陆缘环境从伸展到挤压多期构造事件的时序及动力学机制,为澳大利亚板块北缘的板块构造重建提供了盆内证据.   相似文献   

12.
蒙古弧形褶皱带上叠沉积盆地油气远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我们近年来在蒙古国开展的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实践,对蒙古大地构造演化、盆地沉积充填、构造发育以及盆地含油气系统等开展综合研究。探讨了蒙古弧形褶皱带构造叠加变形特征,指出北西、北东向构造是蒙古西部和东部中新生代的叠加构造,南北向构造带是蒙古西部晚期发育的上叠构造;发育于蒙古弧形褶皱带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群可分为残余海盆地、前陆盆地、裂陷盆地三种类型。根据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蒙古盆地群中塔木察格、东戈壁等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3.
柯坪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勘探程度低,地表、地下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模型存在多解性.本文通过对最新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地质露头和钻井资料,建立起该地区新的构造模型.柯坪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征.东西向具有“跷跷板式”的沉积特征.中部皮羌段中寒武统盐层厚度大,主要发育盐下冲断构造和盐上反向滑脱构造;东、西两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构造.石炭纪柯坪褶皱冲断带存在一期古隆起构造.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沉积的康克林组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皮羌段发育两期断裂.早期为海西期断裂,晚期为喜山期断裂.石炭纪古隆起受控于早期断裂.喜山期形成的盐上滑脱构造对下伏潜在的古油藏具有封闭和保存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煜昭  赵培荣 《云南地质》1999,18(3):275-282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较为恶劣,构造为复杂,使地震勘探的施工和资料处理难度加大,因而 地震资料的品质,使地震资料的多解性增强,我险较大,愈来愈多的油公司认识到建立合理的地质构造模型是提高山地区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笔者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地表地质现象,地需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依-吐构造带主要含油气构造的地质构造模型。初步认为依奇克里克背斜,吐格尔明背斜和吐孜鲁克背斜均为断层传播褶皱但三  相似文献   

15.
复杂构造解析中的几何学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复杂构造地区的地震反射资料并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深、浅层构造的真实形态。综合地表、地震和钻井、测井资料,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确定断层形态和褶皱形态在几何学上的定量关系,以达到预测地震资料较差地区的构造形态之目的,是行之有效的构造解释方法。在获得解释方案后可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分析获得构造变形量、变形机制、变形过程和变形时间,进而定量模拟不同时代和不同序次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叠加过程。本文提供了塔里木盆地周边和准噶尔盆地南缘4个冲断带的研究实例,实例1详述了应用等倾角区划分和轴面分析开展构造精细解析的步骤;实例2从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探讨帕米尔北缘乌帕尔冲断带在形成过程中断层形态、褶皱形态与位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例3从西昆仑山前甫沙冲断带三排背斜的生长地层底界由南向北逐渐抬升的现象阐述深部台阶状逆断层的"前列式"扩展作用;实例4运用构造趋势分析解释库车前陆盆地秋里塔格背斜带中段地表背斜轴线扭曲的运动学机理。  相似文献   

16.
扎格罗斯盆地因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复杂的构造体系而深受国际石油界的重视,其中是否存在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对于进一步深化盆地构造特征的认识至关重要.基于断裂相关褶皱理论,采用地层倾角域分析和褶皱轴面分析方法,系统地开展了扎格罗斯盆地Buzurgan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几何解析,获得了时间构造等T0图、沿层时间域水平切片图和平行于断层走向的地震剖面图.在此基础上,依据斜向逆冲断裂褶皱的构造几何识别特征,解释出Buzurgan背斜的斜向逆冲断裂褶皱几何变形样式.最后通过计算机正演模拟,再现了Buzurgan背斜斜向逆冲断裂褶皱构造样式的成生过程,验证了斜向逆冲断裂褶皱解释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较为恶劣、构造较为复杂, 使地震勘探的施工和资料处理难度加大, 因而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 使地震资料的多解性增强, 勘探风险较大。愈来愈多的油公司认识到建立合理的地质构造模型是提高山地地区勘探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笔者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 对地表地质现象、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提出了依—吐构造带主要含油气构造的地质构造模型。初步认为依奇克里克背斜、吐格尔明背斜和吐孜鲁克背斜均为断层传播褶皱,但三者又有一些区别, 前二者具明显的冲起构造特征。吐孜鲁克鼻状构造系由吐①、F4 断层联合作用形成。最后笔者对地表填图、地震勘探和钻井做了简要评述, 强调了综合研究(包括建立地质构造模型) 在山地地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巴布亚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发育层段——侏罗系的沉积特征及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沉积背景与古物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相、测井相、岩心相"三相"联合分析及与周边的布劳斯盆地的类比,识别了沉积微相类型,刻画了沉积体系的纵横向展布特征;通过不同沉积相带生烃指标、储层物性参数对比,明确了有利的烃源岩与储层发...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但构造变形强烈、地震资料品质差且构造解释多解性强。通过南缘东段野外露头典型构造解析、“地质戴帽”、室内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电法勘探中建场测深线的深度—电阻率反演剖面和地震资料解释,结合钻探结果,构建了南缘东段山前复杂带的构造—地层格架和叠瓦状冲断、多层次逆冲推覆的构造模型,探讨了山前复杂构造区低成像品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模型建立的方法;明确逆冲断裂下盘的掩伏构造是下步勘探首选的目标类型。为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构造解释提供构造样式和断裂类型的参考,进一步为盆地南缘山前带的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该构造模型建立的方法在南缘西段山前复杂构造区的勘探目标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地区中生代发生了多期挤压-伸展构造作用,是制约该区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揭示下扬子区中生代构造作用对油气保存的影响,文章通过地震剖面解释资料、野外露头调查、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并结合皖泾地1井获取的岩芯资料和油气显示情况综合探讨了下扬子南部地区的有利构造保存条件。地震解释剖面和地表调查结果表明下扬子南部地区晚三叠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期重要的构造作用:第一期为印支期挤压作用造成褶皱变形和逆冲断层以及隆升剥蚀;第二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和正断层活动。皖泾地1井在二叠系页岩地层中获得页岩气显示,在下三叠统殷坑组灰岩中钻遇轻质油,表明下扬子南部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潜力。构造保存条件分析表明皖泾地1井位于褶皱冲断带内的向斜部位,印支期隆升剥蚀量小,晚白垩世以来伸展拉张幅度小,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成藏条件,是有利的构造保存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