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贺封  石忆邵  尹昌应 《地理研究》2014,33(9):1636-1646
选取21个市级以上开发区为研究样本,基于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和产出指标,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探究2006-2011年上海市开发区整体和不同类型用地效率及其变化。研究发现:开发区用地综合效率处在一般水平,大多数开发区仍处在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效率是影响开发区用地综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从分类特征看,国家级开发区用地效率明显高于市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用地效率偏低是导致整体开发区用地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从时间序列看,近郊区开发区用地效率要略高于远郊区并仍处于一般水平;“独立园区”模式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高于“一区多园”模式。用地效率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整体及不同类型生产率指数平均值均大于1,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市级高于国家级、近郊区高于远郊区、“独立园区”模式高于“一区多园”模式,技术变化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提升贡献较大,除国家级技术效率变化受规模效率下降影响外,其他类型更多的是受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将碳排放纳入到效率测算框架,对2007—2019年中国四大肉牛优势主产区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各主产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外部因素与随机干扰会对肉牛主产区碳排放效率测算结果产生显著影响,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能够使测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2)中国肉牛主产区碳排放效率水平不高且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3)规模化程度低、生产要素利用率不高是导致目前中国肉牛主产区碳排放效率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GML)偏低的主要原因,养殖技术支撑不足也造成了碳排放效率的损失。(4)肉牛主产区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存在聚集效应,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研究期内高-高集聚区从中原主产区转移至辽宁、新疆两地,低-低集聚区逐渐向西南主产区聚集,贵州作为高-低集聚区尚未带动西南产区周边低效率地区形成区域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李博  曹盖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945-955
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内外部扰动下增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成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途径与重要保障。论文从海洋经济网络结构视角开展韧性研究,运用涉海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信息构建海洋经济网络,分别从层级性、匹配性和传输性3个维度对2010、2015、2020年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层级性提升,区域绝对极化与相对均衡化并存;(2)匹配性由同配性转变为异配性,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联系增强;(3)传输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但具有提升之势;(4)层级性、异配性与传输性的增强提升了海洋经济网络的凝聚性、创新性与开放性,使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得到增强。研究旨在丰富经济地理学韧性研究以及为海洋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以期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DEA和Malmquist的中国城市代谢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运用物质流、数据包络分析(DEA)及Malmquist指数对中国31个案例城市进行了城市代谢效率的研究。通过将城市代谢系统社会经济产出、环境非期望产出及水、电、化石能源、金属矿物、建筑材料、食物等投入部分纳入进DEA和Malmquist指数中,测得了案例城市的2000年、2010年代谢效率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城市代谢系统效率总体相对较高,尤其是东中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要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大城市的代谢综合效率高于巨型、超大和特大城市。2000~2010年,城市代谢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等所有效率指标的均值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城市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却呈改善趋势,并且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综合效率高于巨型城市。  相似文献   

5.
王兆峰  杜瑶瑶 《地理科学》2019,39(5):797-806
以中部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6年湖南省14个市(州)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从时间序列演化特征来看,除长沙市、常德市外,湖南省大部分市(州)的碳排放效率和环境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大,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挥不足,部分地区在2010~2016年间的碳排放效率有所提高,但均低于10%的增长水平;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湖南省14市(州)的效率水平差异显著,表现为碳排放效率由中部地区逐步向边缘地区进行转移和提升,而环境效率的波动性较大,整体呈现出“分散-集聚-分散”的趋势。五大能源区域中湘东地区的效率水平较高,其次为湘北地区,湘南地区与湘西地区表现为空间互补型区域,湘中地区的效率水平提升则相对滞后;从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二、三产业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生态环境、工业产业集聚和对外依存度对碳排放效率具有负向作用,技术进步则表现出积极的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结合现有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水平发展,充分发挥好各地区经济规模效应,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快速流动,推动技术进步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驱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DEA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0年和2008年我国2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效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综合效率最优;规模效率是决定综合效率最优的主要因素,但作用有所下降。从城市效率的分类特征看,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效率始终排在前列;人口规模与城市效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资源型城市的综合效率变化呈弱改善趋势;技术变化指数和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从城市效率变化的分类特征看,西部地区的城市综合效率提高最明显;除钢铁型城市外,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综合效率都有提高;中小城市的综合效率提高幅度大于大城市。  相似文献   

8.
邹玮  孙才志  覃雄合 《地理科学》2017,37(6):859-867
借助Bootstrap-DEA模型综合测算了环渤海地区17个城市海洋经济效率,并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方法,定量刻画了2000~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考察了影响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纠偏后的海洋经济效率更低,但准确性更高;计算得到的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海洋经济效率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渤海西南沿岸。 从标准差椭圆分布来看,海洋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南(偏西)-北(偏东)的空间格局;从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效率重心先向渤海西南部海洋经济区移动,再转向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与渤海西部海洋经济区移动,最后转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移动。 针对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演化驱动机制的分析表明,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资源消耗型海洋产业比重过大是导致海洋经济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测评2006年中国沿海地区724个县域单位的效率,选取2000年和2006年两个时像探索近7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效率相对较低,且呈北部沿海高、南部沿海低的空间格局;2000-2006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全要素变化的因素依次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创新指数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将中国沿海地区的效率-经济空间格局分为高效率-强经济块、高效率-弱经济块、低效率-强经济块和低效率-弱经济块4种类型,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极其迅速,海洋经济发展同样迅速,海洋经济与沿海地区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海洋经济介入沿海地区的社会生活领域,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建构。从动态系统的视角看,海洋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耦合维持着两个系统的稳定性,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制衡机制。本文通过对海洋经济与不同社会变迁因素的复杂关联和互动机制的研究,运用数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和分析了辽宁省2000-2010年间的海洋经济与社会变迁关联情况,并对其的关联度进行科学度量。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社会变迁因素之中,海洋科学技术对海洋经济贡献较大,是海洋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对海洋经济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县域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宁  李铁滨  房艳刚  周丽君  王昱  赵伟 《地理科学》2019,39(8):1293-1301
基于吉林省39个县域11 a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手段(ESDA),对不同时间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差异度分析。研究发现:①在考察期内,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县域间的差异性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与县域经济总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在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方面,技术进步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近年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逐年下降。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逐年增强; ③就全省范围而言,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基本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并且以高-高和高-低分布形式为主;④县域间经济效率的时空分异主要受其资源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县域经济分工、产业结构和经济集聚水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1~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要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非期望产出对于海洋经济效率具有明显影响。② 2001年以来海洋经济效率演变分为波动下降(2001~2008)和缓慢上升(2009~2012)两个阶段;区域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③ 空间上呈现由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向以天津、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极格局演进的趋势;省际变化特征各异。最后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提高海洋经济效率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的中国特大城市资源效率及其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方法,对1990-2006年中国特大城市要素资源效率及其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城市效率研究显示,特大城市平均效率一般,只有少数城市达到了效率最优.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发现:①东、中部地区特大城市综合效率一般要高于西部地区,呈现出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②纯技术效率与城市规模成弱负相关关系,即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纯技术效率越低;③城市规模与规模效率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城市规模越大,规模效率越高.城市效率变化研究显示,1990-2006年特大城市效率呈现弱改善趋势,但技术退步和生产率下降明显.其中1990-2000年全都呈上升趋势,而2000-2006年全都呈下降趋势.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显示:①城市综合效率和生产率变化趋势是,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提高,中西部地区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最明显.②不同规模城市的综合效率变化表现为,特大城市提高,超大城市和巨型城市下降;③不同规模城市的生产率都呈现下降趋势;④不同规模城市的规模效率都呈上升趋势,存在随特大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规模效率提高的趋势呈现递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盖美  展亚荣 《地理科学》2019,39(4):616-625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海洋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借助重心模型定量刻画了2001~2015年沿海省区海洋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并基于VAR模型探究空间格局演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沿海省区海洋生态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洋生态效率由相对无效跃升至相对有效,辽宁、山东、海南由相对无效上升至相对低效,河北、浙江、广西始终处于相对无效水平。海洋生态效率重心移动路径可分为“2001~2006年东北方向迁移阶段”和“2006~2015年西南方向迁移阶段”,但重心移动范围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针对海洋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海洋产业结构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影响呈正负波动态势但以正向促进为主,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负向作用不断减弱;海洋科技水平对海洋生态效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和持续效益,在海洋生态效率变动的初期刺激作用尤为强烈;环境规制作为末端处理对海洋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韩增林  仝燕波  王耕 《地理科学》2022,42(7):1166-1175
基于2006—2016年统计数据,以中国11个沿海地区为例,构建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的状况,基于标准差椭圆分析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重心转移的状况,最后运用Hurst指数进行了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演化趋势的研究。结果显示:在2006—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上升的趋势,海洋生态安全指数均值逐年增加,由0.346 2增加到0.421 0,增长率为21.6%。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具有阶段性。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区域差异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整体状况良好,且大致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南北对称”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国海洋生态安全重心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在31°10′N附近南北偏移,呈现以上海为重心的南北偏移,北移的趋势较南移相对明显。在演化趋势上,中国海洋生态安全以很弱的反持续性为主,Hurst指数总体位于?2~2等级,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演化趋势呈现空间上的不均衡特征。  相似文献   

16.
吴浩  王秀  周宏浩  王颖  陈晓红 《地理科学》2019,39(12):1962-1971
资源型收缩城市“精明”与“健康”发展是形成节约型空间格局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认识生计脆弱性与经济效率的有机关联是破解资源型收缩城市“空间失控”、建立“以人为本”精明城市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与收缩城市的界定,筛选东北三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模型和函数模型法分别对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的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并通过SPSS软件对2个系统间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4个评估时点,引入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协调性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资源型收缩城市经济效率低主要是由于投入大、产出小;城市生计整体呈现出脆弱性,其中公民教育程度是导致生计呈现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脆弱性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期内城市经济效率与生计抗脆弱能力的协调性是由失调阶段到协调阶段的过渡,整体上呈现东部、北部地区集聚上升发展,西部、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区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王妍  高强  李华 《地理科学》2018,38(6):913-91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视角,将海洋灾害损失与海洋科技进步内生化,与海洋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一并作为海洋经济生产驱动因素,测度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灾害对当年海洋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对灾后第2年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长期呈现负作用。究其原因,海洋灾害主要通过破坏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渔业资源等生产资本影响当期海洋经济增长;通过更新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生产资本存量拉动灾后海洋经济增长;长期来看,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生产要素破坏作用大于对要素的更新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