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演化特征及对形成水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天然气沉淀水合物的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了墨西哥湾GC185区BushHill海底天然气渗漏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对水合物沉淀的影响。渗漏早期,天然气渗漏速度大(q>18.4kg/m2-a),海底沉积以泥火山为主,渗漏天然气具有与气源天然气几乎一致的组成,形成的水合物具有最重的天然气成分。渗漏晚期,天然气渗漏速度很慢(q<0.55kg/m2-a),在海底附近没有水合物沉淀,主要以冷泉碳酸盐岩发育为主,水合物产于海底之下一定深度的沉积层中。介于二者间的渗漏中期(q:0.55~18.4kg/m2-a),海底发育水合物、自养生物群为特征,渗漏速度控制了水合物和渗漏天然气的组成及沉淀水合物的天然气比例。BushHill渗漏系统近10年的深潜重复采样显示,渗漏天然气和水合物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在时空上是多变的,相对应的渗漏速度在时间上的变化约为3倍,在空间上的变化近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海底和永久冻土带。自20世纪末以来,新西兰北岛东坡希古朗基陆架和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盆地相继被科学家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标志BSR(BottomSimulatingReflector),这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文章结合以前的研究工作,从地热角度剖析天然气水合物赋藏状况。依据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提供的西南太平洋地热数据,经过统计确定出该区域的热流分布;计算得出该区域热流平均值为80.1mW/m2,低于全球大洋边缘盆地地区平均热流值101±2.2mW/m2;结合天然气水合物温压方程,计算结果表明西南太平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平均值为274±20m,薄于其他已经发现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平均厚度(约400m)。文章还定量分析了温度参数对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8.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9年起,我国陆续开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及勘探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标志着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赋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水合物分布和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勘探实践获得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与实际存在水合物并非一一对应;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水合物形成的某一方面的条件开展(如气源、流体运移体系等);同时,水合物稳定带和水合物资源量估算均较为粗略。因此,明确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机理、开展水合物成藏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研究以及更加精确且符合实际的估算水合物资源量将会是今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模型出发,说明了其组成成分及结构特征。通过对温度一压力平衡条件的差异性分析,揭示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基本条件,对其赋存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类,对我国及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以青海木里煤田为例,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和成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变质作用及煤化作用使煤田内丰富的煤炭资源不断产生煤层气,当煤层气沿断层破碎带及裂隙运移至含水岩层或含水裂隙时,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遇水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强调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引起天然气水化合物形成的各种自然过程进行的研究和对天然气水合物在地下深部存在的可能性所作的评价以及根据引用的观测资料,划分出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低温,海侵,成岩,迁移流,断层,地层削蚀,热液,沉积和海底火山等作用的地质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业已证明,最主要的天然气富集模式都是在海底条件下实现的。在大陆和极地陆棚的厚层冰冻岩带也可形成水合物弱富集。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热流与似海底反射层的关系,水合物稳定带的研究;水合物热物理参数的确定;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热状态;热导率的应用,指出了今后水合物的地热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开发价值的海洋新型能源矿产,近30年来,各国相继开展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开发技术的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日趋成熟,而开发技术基本上还都处于实验阶段,与国外正在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潮相比,我国对天然气合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涉及传热、水合物分解相变、多相渗流和地层变形4个物理过程。多相渗流过程伴随着对流传热,影响传热效率;多相渗流过程影响孔隙压力的消散速率,引起有效应力改变而影响地层变形;多相渗流过程影响传热的效率和孔隙压力的消散速率,使温度和压力条件发生变化,影响水合物的分解。多相渗流过程中,某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不仅与该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还与地层绝对渗透率有关。地层绝对渗透率是多相渗流过程的关键参数之一。概述不同贮存状态水合物、地层孔隙率、水合物饱和度和地层有效应力对地层绝对渗透率影响的研究内容。以国内外天然气水舍物地层绝对渗透率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粉细砂、黏土类地层和各向异性地层多相渗流研究,以及地层有效应力对绝对渗透率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地质科技情报》2016,(6)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是水合物资源走向商业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一直深受重视,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动态的跟踪,分析总结了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天然气水合物常用开采方法中,加热开采法研究进展最为明显,在传统井口注热法基础上,提出了电磁加热、原地生热、干热岩加热等许多全新的原位加热思路;降压开采法与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在提高开采效率方面也做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另一方面,针对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工艺技术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传统单井开采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双井、多井等多种新开采方案;水平井与水力压裂技术在水合物开采工艺研究中也显现出日益活跃的趋势。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这些新进展,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近海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南海、东海具有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良好动力学环境和丰富的烃类气体来源。根据卫星对海面增温异常的观测、底水气体地球化学、标志矿物和流体组成的研究表明 ,南海、东海海底存在强烈的烃流体活动和排气作用 ;南海南北陆坡区海底气体主要由CH4组成 ,前者多为微生物成因气 ,后者多为热解气 ;冲绳海槽热液沉积区的气体 ,主要为CO2 (86 % ) ,其次为CH4、H2 、H2 S(14 % ) ,分别来自岩浆流体及陆源有机质的降解 ,也属热解成因气。地震地球物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海东北部、北部、南部陆坡区和冲绳海槽中南部 ,测线长度还很有限 ,虽然都有BSR标志的发现 ,但质量比较好 ,研究程度也比较高的还只有南海东北部主动陆缘和北部被动陆缘的一些海域。通过沉积物烃含量和热释光的研究 ,南海、东海共获得 6个地球化学异常区。在综合对比物化探、地热等项资料的基础上初步认为 :笔架南 (Ⅰ )、台西南—东沙 (Ⅱ )异常区是寻找水合物的最佳远景区 ;琼东南—西沙海槽(Ⅲ )、中建南—中业北 (Ⅳ )和冲绳海槽南部异常区是寻找水合物和常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但Ⅳ区更有利于寻找油气 ,其余 2区更有利于寻找水合物 ;南沙海域的研究程度总体上比较低 ,但在其中的南沙海槽 ,物化探异常标志均优 ,甲烷含量较其它地区高 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潜力及远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详细论述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东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气体来源、地质环境,总结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模式。根据青藏高原现有资料分析,认为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地质条件最好,是寻找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有利地区,预测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可能有两种类型:一是煤成气型,二是油气型,煤成气型天然气水合物以二叠系乌丽群和上三叠统巴贡组聚煤中心为远景目标区,油气型天然气水合物以双潮-比洛错和玛尔果茶卡地区为最佳远景目标,并指出目前进行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宜首先开展工作的地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