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2.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 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碎屑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是青藏高原东缘强烈隆升的产物,同时为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隆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以盆地底部的大邑砾岩作为研究切入点,详细研究了它的物源区,以深化对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过程的理解。通过砾石成分统计、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分析以及古流向恢复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成都盆地北部和南部的大邑砾岩分别受不同的物源区和河流所控制。其中北部的大邑砾岩受控于出口在都江堰南约4km处向南流的河流所控制,其物源区为玉堂镇以西、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流域范围内。而南部的大邑砾岩则主要受向东流的古青衣江的控制,其物源区即为现代青衣江流域。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表明晚新生代期间岷江和青衣江都曾发生河流改道。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基底继承了奥陶纪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及西陡东缓的古构造面貌。利用大量钻井分层数据,绘制了晚古生代各个时期残存地层厚度图,其空间变化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古构造格局特征。结合东西向及南北向地层厚度对比、演化剖面的研究,认为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在本溪期—太原期主要受中央古隆起的控制,地层空间展布东西分带明显;山西期中央古隆起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不是很明显,地层从东西分异逐渐过渡到南北分异,这种沉积格局的转变与古地理演化具有一致性,从而说明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位于渤海湾西岸黄骅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歧口凹陷的BQ1孔,深95.6m;位于相邻次级凸起单元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的BQ2孔,深32.8m。两孔相距约18km。对岩性、古生物(有孔虫、介形虫和软体动物)、测年(OSL和AMS 14 C)和古地磁等基础数据的研究表明,两孔中可资对比的晚更新世海相层和陆相层具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晚更新世60~35kaB.P.的第2海相层(Ⅱ海)在凹陷区BQ1孔厚约10.7m、在凸起区BQ2孔厚5.7m;BQ1孔该海相层顶、底板埋深分别比BQ2孔低约11.5m和16.5m。其他相同层位,同样表现出类似的空间位置(厚度、埋深)的差异。进入全新世,两孔第1海相层(Ⅰ海)的底板位于相同埋深,暗示至此差异性沉积过程趋于平缓,两孔所在地区在相对平稳的构造与沉积背景下开始了全新世滨海平原的近现代造陆过程。 相似文献
5.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北缘沉积记录及其稳定同位素变化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北缘的沉积记录与天山的隆升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始-渐新世安集海河组主要沉积发育水平层理的绿色、灰绿色湖泊相泥岩;晚渐新世沙湾组中上部岩石组合特征为紫红色曲流河相砂岩、粉砂岩和砾岩夹层;早中新世塔西河组下部主要为灰绿色、褐红色砂、泥岩互层,上部主要为土黄色砂岩和粉砂岩夹层;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独山子组为辫状河相灰色砾岩和砂砾岩沉积;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西域组主要为厚层砾岩堆积.土壤碳酸盐中稳定同位素数据表明:安集海河组δ13C平均值为-3.9‰,δ18O平均值为-5.0‰;沙湾组中上部δ13C平均值为-8.1‰,δ18O平均值为-11.0‰;塔西河组δ13C平均值为-5.9‰;δ18O平均值为-7.7‰;独山子组δ13C平均值为-8.5‰,δ18O平均值为-10.3‰;西域组δ13C平均值为-6.0‰,δ18O平均值为-10.4‰.同位素结果和沉积记录共同表明,始-渐新世为湿润温暖气候;晚渐新世为干旱寒冷气候;早中新世早期为半湿润、半温暖气候,晚期为干旱、寒冷气候;晚中新世.早上新世为干旱寒冷气候;晚上新世-下更新世为干旱、半温暖气候.结合古地磁数据和全球气候变化,天山北缘晚新生代以来发生五次主要气候变化事件,即晚渐新世(沙湾组时期中上部)气候转换,约24Ma(沙湾组时期顶部)气候突变,早中新世内部(约24~19Ma)气候转换事件,晚中新世(约7Ma)C4植被迅速扩张和约3.17Ma以来气候的剧烈震荡. 相似文献
6.
喀什凹陷西部位于塔里木盆地、帕米尔构造带和南西天山构造带的交接处,在新生代以来接受了大量来自于南天山和帕米尔的沉积物,并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南西天山构造抬升的信息。本文选择了位于南西天山山前的铁热克萨孜晚新生代剖面开展磁组构研究。铁热克萨孜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自下而上为一套整体上粒度逐渐变粗的陆相沉积,由河流湖泊相逐渐变为扇三角洲相,并最终变为冲积扇相和洪积扇相。岩石磁学结果的分析表明剖面晚新生代沉积序列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赤铁矿,仅在帕卡布拉克组下部为以磁铁矿为主。磁组构结果表明该剖面的磁组构为早期的同沉积弱变形磁组构,指示了当时构造应力的方向和变化。在22.1Ma以来南西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磁组构所反映的构造应力整体上为N-S向挤压,这与帕米尔和南天山的南北向持续汇聚作用相一致。在安居安组和西域组时期,应力方向由N-S向挤压变为NNE-SSW向挤压,这一变化可能是由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所导致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Talas-Fergana Fault, TFF)的右行走滑活动可能吸收了南西天山晚新生代的部分应变量,使得南西天山山前的构造应变量相对TFF以东的南天山山前地区要更小,使...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西域组是我国西部一重要并广泛引用的晚新生代地层,关于其年代和成因至今尚存争议。在西南天山喀什远源盆地喀什-阿图什褶皱带不同构造部位选择有代表性的5~6个晚新生代地层剖面开展了详细的沉积学、磁性地层年代学对比研究,据此限定了不同构造的起始变形时间以及西域砾岩的沉积年代。西域砾岩并非一年代地层单位,作为一岩石地层单位,其底界具有穿时特征,从山体(北)向喀什前陆盆地(南)逐渐变新。其底界年龄在盆地北部近源区约为15.5Ma[1],在盆地中部中源区约为8.6Ma[1],在盆地南部远源区的阿图什背斜为1.9Ma,喀什背斜为1.6~0.7Ma。这一穿时的砾岩沉积楔体的起始堆积起因于盆地北部边界逆冲断层(KBT)的活动。构造变形是由北南脉冲式迁移扩展的,其速率是非均匀的,在约15.5Ma至4.0Ma期间为1.4~3.4mm/a,在约4.0Ma以来剧增至>10mm/a。西域砾岩沉积前缘向南进积速率与构造变形前缘迁移速率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在时间上较构造变形可能滞后2.0Ma。这表明构造变形前缘向南的脉冲式扩展是西域砾岩进积并发生侧向和垂向上岩相突变的主因。 相似文献
8.
风化层是沉积间断和环境变迁的明显标志。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以及珠江口海域都见有晚第四纪的埋藏风化层。珠江口外伶仃岛海域2个钻孔岩芯4个样品的AMS年龄表明,在第四系剖面中,MIS 3以来通常有两个风化层。下风化层的年龄为{31060~}28754aB.P. ,属于MIS 3; 上风化层为{14320~}11500aB.P. ,属于MIS 2。风化层的岩性因地而异,包括粘土、砂质粘土、中细砂和砂砾等。色调为红褐色、褐色或杂色。2个岩芯上、下风化层4个样品的氧化物分析表明,上风化层的风化强度比下风化层大。1个岩芯的硅藻分析表明,风化层主要是陆相层经风化而成,两个风化层分别反映MIS 3和MIS 2的两个陆相—海相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9.
天山夷平面上的晚新生代沉积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天山山系于晚古生代晚期强烈格皱隆起成为高大山地。中生代和第三纪期间,地壳活动整体上平稳,处于长期剥蚀夷平阶段,普遍发育了夷平面。上新世和第四纪早更新世,天山山系发生剧烈断块隆升,奠定了现代天山独特的层状地貌景观。当前,天山地区夷平面仍多有分布,粗略量算其面积约为105m2,约占我国天山山系总面积的1/5。天山山地夷平面主要有3级,它们的海拔分别为4000m以上,3200~2800m、2500~1800m,各级之间还有次级夷平面。这些夷平面早在三叠纪开始孕育,但从现今夷平面上的覆盖层及相关沉积判断,它们形成时代的上限仍有差别,最低一级夷平面为早第三纪(主要是始新世)所形成,高的两级在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0.
粗粒沉积及其储层表征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的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的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的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的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 概念形成的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的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的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的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的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的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主要包括: 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的需求等。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西昆仑普鲁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演化过程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昆仑普鲁新生代火山岩的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并有少量的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碱性长石和铁钛氧化物。其矿物学特征指示了岩浆的性质有点类似于碱性岩浆,但与典型的碱性玄武岩又有明显的区别,属于橄榄安粗岩系列。利用橄榄石-熔体平衡原理估算了进入高位岩浆房中的熔体的MgO含量约为6.2%,Mg^#为0.57,说明其不是地幔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而是经历了深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过程。由单斜辉石估算的高位岩浆房的深度约7~9km。岩浆在高位岩浆房中发生了较长时间的强烈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相主要为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以及少量的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碱性长石和铁钛氧化物。不同时期形成的铁钛氧化物指示了分离结晶过程由相对高温高氧逸度向相对低温低氧逸度演化。与此相对照的是岩浆在深部岩浆房中可能只发生了橄榄石和辉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且分异作用时间较短。深部岩浆房可能存在于岩石圈地幔或壳幔过渡带中,岩浆由深部岩浆房上升到高位岩浆房中的过程是近绝热的,从浅部岩浆房到地表是快速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新疆西南天山金矿分布、类型和成矿条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南天山是我国重要金和有色金属矿产远景区。金矿点众多,具成带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以及海西期花岗岩分布区,分岩浆水热、火山水热、沉积-变质(改造)、变质水热、地下热卤水溶滤、风化壳和砂金7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变质水热型和地下热卤水溶滤型。金成矿条件表明,金矿化具明显的层控性和时控性,主要赋矿层位有元古宇、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主成矿期为石炭纪—二叠纪;金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金矿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受区域重大构造—热事件控制,多产于韧剪带、断裂破碎带、节理裂隙带、片理化带、接触带等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至今,在库尔良地区中上石炭统库尔良群中发现了基性岩带.该岩带位于北昆仑晚古生代沟弧系内的阿巴勒克—托满一带,岩带长达40km.岩体侵入于库尔良群基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呈岩墙产出.共圈出4条基性岩体.岩体长度1500~8000m,宽度20~800m,面积0.08~4.80km2.岩石SiO2为44.90%~50.04%,FeO、MgO含量较高.据矿物组合及含量应为辉长岩,属铁质基性岩.辉长岩MORB标准化蛛网图总体为向右倾斜的分布曲线(Sr除外);辉长岩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分布型式与球粒陨石分布型式相似,为右倾型,属轻稀土富集型.硫同位素正向偏向陨石硫.铅同位素相对稳定,组成比较均一,说明岩体岩石铅同位素属于稳定均匀类型.将样品投在显生宙铅同位素演化动力模式图上,均落于壳幔混合的造山带演化曲线附近.岩体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或以后.岩体中已发现的铜矿(化)体,铜矿体长度1200m,厚度2.5~8.6m,Cu品位0.27%~1.53%,平均品位0.70%,伴生铂、钯.激电剖面在含矿地段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呈现高极化、低阻值特征.岩体这些特征反映出该区是寻找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9.
新疆布隆金矿床的成矿特征与成矿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赋存于上泥盆统碎屑岩建造中的布隆金矿床,矿化明显受层间构造破碎带的控制.矿石主要矿物为石英、重晶石、菱铁矿、方解石以及黄铁矿、自然金等.成矿可分为4个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石英-菱铁矿阶段、方解石-石英-重晶石阶段和重晶石阶段.其中方解石-石英-重晶石阶段为成矿主要阶段.对成矿主阶段石英进行的40Ar/39Ar快中子活化测定表明,年龄谱线特征为马鞍型,坪年龄(212.18±0.83)Ma、最小视年龄(209.91 ±8.41)Ma和等时线年龄(209.40±1.99)Ma均十分接近,说明所测石英样品的年龄可信.坪年龄代表了含金石英脉的形成时代-相当于印支晚期.结合我国西南天山一些典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也发生在此时期内的现象,认为西南天山在印支期一定存在着某种缺其不可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区域内统一制约着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成矿谱系研究及对东天山铁矿找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论述了成矿谱系研究的概要过程,指出了成矿谱系两方面的内涵,即“矿床成矿(亚)系列随着地质历史时期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和“成矿元素在同一地区长期聚集”。区域成矿谱系实际上就是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及其分布规律。结合哈密小红山铁矿的发现,本文从铁的成矿谱系的角度出发,认为东天山地区具有寻找铁矿的巨大潜力。通过借鉴华北陆块北缘铁矿的成矿谱系和阿尔泰的成矿谱系,开拓找矿思路,尽早开展东天山地区铁矿资源潜力的评价和新一轮找矿工作,立足于新的成矿时代、新的矿床类型和老矿山的攻深找盲,要取得找矿突破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