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白音乌拉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宝力高庙组和敖汉旗安庆沟乡晚石炭世酒局子组的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宝力高庙组和酒局子组样品退磁特征表明,高温剩磁分量均以赤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可能携带了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层面校正后2个组平均特征剩磁分量分别为:D=159.3°,I=-33.1°,α95=8.7°;D=328.8°,I=31.3°,α95=5.7°。这反映了内蒙古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位于北纬17°—18°N。将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与已发表的相邻地区古地磁数据进行比较,并结合古生物、古气候等地质数据,推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内蒙古中部与华北地块关系密切,距离较近,而远离西伯利亚地块,内蒙古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可能是华北地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武山铜矿由矽卡岩型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矿床组成。本文只讨论矽卡岩型矿床。 区内由北向南依次出露志留系——三叠系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5°,倾角60°—70°。按岩性,矿区内地层由泥盆系上统砂岩和石炭系中统主要为浅海相碳酸  相似文献   

3.
杭州湾地区新构造运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为上海经济区浙江省域内杭嘉湖—肖绍地区、宁奉地区,即东径120°至122°,北纬29°40′至31°,大地构造位于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区。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区城地层分区详见图1[1,2,3,4]地层对比简表见表1  相似文献   

4.
李廷栋  郑宁  丁伟翠  刘勇  郑洪伟  王军 《地质通报》2012,31(7):1017-1023
四川西部金沙江畔德格—巴塘一带出露一套低级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含有丰富的双壳类、腕足类、头足类,特别是六射珊瑚等化石。由于构造复杂,过去对这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地层分层曾有不同认识。根据所含古生物化石和同邻区对比,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划归晚三叠世,并自老而新划分为3个组:打马洞组、曲嘎寺组与图姆沟组。其中打马洞组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5.
一、緒言大栗子铁矿床賦存于前震旦紀辽河系地层中。这套岩层包括:千枚岩,碳酸鹽岩石,砂岩以及千枚岩与碳酸鹽和千枚岩与砂岩互层等。前震旦紀地层在本区構成一个軸向东北西南,向南傾沒之复向斜,已知矿体絕大多数賦存于复向斜西北翼小向斜之軸部或小背斜的鞍部。西北翼地层走向一般为北东东,向南作  相似文献   

6.
<正>枣子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北缘的夏河-合作地区,是一个上世纪末发现的大型金矿床。矿区主要出露中三叠统古浪堤组海相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细砂岩等。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以NE向高角度逆断层(倾角>70°)为主,矿区西部有SN向和NW向断裂发育,倾角40°70°。另有一组倾角平缓的断裂,倾向150°70°。另有一组倾角平缓的断裂,倾向150°245°,倾角8°245°,倾角8°32°,常切割、错断NE、SN和NW向断裂。枣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世界上的非常规资源的致密油的储层主要是富含有机质且渗透率极低的暗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夹砂岩沉积体系中,形成自生自储、连续分布的石油聚集(邹才能等,2012)。江汉盆地为白垩纪—第三纪发展起来的拉张断陷盐湖相盆地(戴世昭等,1991),古近纪早期的新沟嘴组地层作为其主要含油层系之一,其下段Ⅱ油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北祁连山东段早石炭世地层普遍发育,早石炭世早期地层是该区晚古生代主要含矿地层(如小红山——甘塘大型石膏矿床,即成生于该地层之中、下部)。该区的下石炭统地层,前人称之为“臭牛沟组”,系袁复礼(1925)创名,标准地点在甘肃省天祝县祁连山区臭牛沟。解放后,相继有不少地质生产单位和科研部门在古浪一黑山以及靖远地区,对石炭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又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主要有: 王建章(1959)按岩性把臭牛沟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称新城子砂岩(在剖面描述  相似文献   

9.
岷县西江盆地红层地层为上白垩统磨沟组,这套地层底部为一套紫红色厚块状砾岩,砾岩上部为厚度巨大的红层砂岩。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套砂岩的研究,揭示其成因背景,对恢复晚白垩世西秦岭岷县地区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岷县地区红层砂岩良好出露剖面测绘和取样资料,从沉积序列特征、粒度特征、石英颗粒表面特征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套砂岩厚度大,岩层中发育薄砾石层与干河床沉积物夹层,薄砾石层中砾石具沙漠漆等特征。粒径相对集中,缺乏粉砂和粘土组分,以中砂、细砂、极细砂组分为主。石英颗粒磨圆度好,表面发育碟形和新月形坑、溶蚀坑、硅质薄膜等典型特征。综合各种特征,认为这套砂岩为干热气候环境下风沙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一) 矿体形态 206矿区矽卡岩白鎢矿矿床主要分布在甲区和乙区兩个地段,如图1。矿体呈层狀、条帶状、扁豆狀产出。所谓矿体不仅有矽卡岩而且也包括了矽卡岩上、下圑岩(石灰岩、角頁岩和板岩)的工业矿化部分。矿体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矽卡岩化則又与岩层产狀一致。矿体走向在甲区大致为北东30~35°,傾向南东,倾角由30°至35°;在乙区略偏东而为北东60°左右。倾向亦为南东,傾角由35°~40°。本区矿体在产狀上較为特殊的是:这种接触交代式的矿床并不产于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帶上,而却产于石灰岩与砂岩的接触帶中(这是主要的),或者产于  相似文献   

11.
云南马关—麻栗坡地区,围绕斋江穹窿北缘分布着一套浅变质地层,前人将其划为上元古界。笔者等在这套浅变质岩层中新发现了变质复成分砾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岩层组合,通过区域对比,这套岩性组合与滇东南屏边—蒙自地区的早寒武世地层的特征一致。因此将马关—麻栗坡地区寒武纪地层划归为扬子地层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陆块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磁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塔里木陆块晚古生代以来极移曲线具有相似的规律,二叠纪以来塔里木陆块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经统计各时代古地磁极位置:晚石炭世:184.9°,56.0°N;二叠纪:194.4°,64.4°N;三叠纪:206.0°,78.2°N;侏罗纪:251.6°,75.9°N;白垩纪:296.3°,75.8°N;老第三纪:223.4°,75.3°N;新第三纪:268.3°,79.9°N.  相似文献   

13.
刘伯崇 《西北地质》2011,44(1):28-38
玉门—肃南地区为北祁连西段海相砂岩型铜矿成矿区。区域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建造。区内天鹿、干沟-老虎沟、牦牛沟、天桥湾、三把羊、红口子6个铜矿床(点)均赋存于下古生界上部地层中。以往对其时代归属存有争议。笔者对区内4个铜矿区的赋矿地层及代表性矿床——天鹿铜矿、鹿角沟及天涝池实测剖面地层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区内砂岩铜矿赋矿地层在岩石组合和地层层序、地球化学等方面与上部晚志留世地层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根据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区内砂岩铜矿赋矿地层应归属泉脑沟山组上段,时代应为中志留世。  相似文献   

14.
<正>1矿床地质特征黎山大风洞铝土位于凯里—黄平矿段,矿体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梁山组(P1l)中段的含铝岩系中,矿区主要构造线由北东—南西向呈断块状构造,地层倾向70°~79°、倾角5°~13°,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南西,沿构造线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围岩界限明显。矿体规模较小,平均厚度1.4 m,平均品位:Al2O3为50.54%,Si O2为31.03%,Fe2O3为1.23%,Ti O2为2.96%,Al/Si为7.78。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新桥为一铜及硫铁矿,为露采及坑采同时并举,从-180米以上为露采,最高边坡达400米。本文主要根据该矿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400米高边坡最终稳定坡角的论证。该矿区属单斜构造,山体沿NNE-SSW展布,岩层产状为NW320°±,倾角35°-45°,为顺坡向结构。出露地层主要为志留系的砂页岩(S),上泥盆系石英砂岩与泥质页岩互层(D_(3W)),共分为六个岩性段,其中D_(3W)~1,D_(3W)~3,D_(3W)~5岩性段均为巨厚,厚层石英砂岩,工  相似文献   

16.
青海曲麻莱一带三叠纪地层主要是一套海相类复理石沉积,岩性组合为岩屑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砂岩、粉砂岩和板岩。通过实测地层剖面取样,采用薄片图像粒度法获取岩石的粒度参数,绘制了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概率累积频率曲线和C-M图,分析结果表明:岩石粒度正态频率分布曲线较为对称,峰态中等,概率累积频率曲线为较光滑的曲线,内部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在C-M图上呈平行C=M基线的矩形,显示出浊流沉积特征。结合地层基本层序和沉积构造特征,认为这套地层总体为半深海—深海浊流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呈现出浅海陆棚—半深海浊积盆地—深海环境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高台组((?)_(2g))一名,最早系尹赞勋、卢衍豪(1945)所创。为一套厚约130~290米的薄层石灰岩,其顶部和底部均含属种多相同的化石。1964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文堂等研究了贵州这套地层,认为产 Kaotaia 为代表的地层称高台组,并建立 Kaotaia magna 带。1970年贵州108地质队1:20万沿河幅区测报告,记载着三个 Kaotaia 的层位,并重新对高台组下了如下定义: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产三叶虫 Redlichia 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之上,上覆地层平井组浅灰色石英砂岩之下,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及页片状白云岩,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共和盆地的第四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和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比较典型的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堆积了一套发育良好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早在1936年,孙健初教授就将其内的晚第三纪及第四纪早、中更新世红色地层命名为共和统。1959年,青海省水文队在该区进行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时,在这套地层中采到了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后经周本雄、刘后一鉴定研究,发现其中有我国北方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动物群的标准种属:三门马、中国鬣狗等。并依此将该套地层时代确定为早、中更新世。至此,这套河湖相地层便引起了国内许多研究第四纪地质的学者们注意和重视,并与我国北方早更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长石梯沟—西流水河断层(以下简称长—西断层)位于甘肃省张掖盆地西南80余公里,榆树山活动断层之南,同属祁连山北缘断裂的组成部分。长—西断层北西起黄羊大沟,向南东经长石梯沟、黑河、西流水河、黑石头沟、大野口水库到柳谷城南消失,在黑石头沟附近断层呈右阶错列,航、卫片上线性影像清晰。断层走向N40°~45°W,倾向NE,倾角65°;在大野口水库断裂走向N40°W,倾向SW,倾角50°,全长56km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的植物化石,产自吉林双阳烧锅街至磐石五家子一带。含化石地层由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等组成,夹数层可采煤层,是印支运动后山间盆地河湖相与沼泽相沉积。这套地层曾被称为二道梁子组(长春地质学院,1960)或太阳岭组(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普查大队,1973);1978年,吉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