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渭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渭河流域10000 多年来环境资源演变的高分辨率实验数据资料和考古文献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全 新世以来, 渭河流域人类文化的演进与环境演变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在8 500~3 100 a B.P.全新世大暖期, 渭河流域水、土、生物资源条件优越, 人类逐步形成了原始定居旱作农业类型文化, 从而奠定了渭河流域农业文明 的基础; 其间4 000~3 000 a B.P., 渭河流域北部的农牧交错带, 由于气候的逐渐冷干化, 导致水、土、生物资源退化, 造成旱作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由游牧业取而代之; 在3 100 a B.P, 由于季风格局的突变, 整个渭河流域进入了一个相 对干旱缺雨、成壤环境的恶化时期, 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水土资源的退化, 大大动摇了旱作农业和游牧业的经济基 础, 影响了先周和西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总结出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直至定居的5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就开始了对高原的适应;现代智人于40~30 ka前已经开启了对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并在全新世早中期的活动更为频繁;粟作农业人群至少在5.2 ka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在4.8 ka以后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3 000 m以上海拔的区域;3.5 ka以来麦作的传入和牧业经济的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人类在向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生理与文化适应,但受限于当前考古发现与研究材料,史前狩猎采集、农业和牧业等人群在高原的时空分布、对高海拔环境的生理与行为适应﹑与低海拔人群和以藏族为主的现代高原人群之间的联系,以及高寒地区河谷农业和山地高原面游牧双重经济活动对高寒文明形成的支撑作用和高寒文明的普适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期待未来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岱海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衰与环境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连鹏灵  方修琦 《地理研究》2001,20(5):623-628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原始农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应于全新世暖期的暖湿条件;农业文化的间断、南移与由农向牧的转变与4~35kaBP发生的变冷、变干的突变事件相对应;而原始农业文化阶段中间每一次文化的间断、侵入、融合总是可以在气候变化中找到相应的变化阶段,与短期寒冷事件的开始或结束对应。  相似文献   

4.
川西草地的传统利用--关于游牧的辩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宁 《山地学报》2004,22(6):641-647
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趋退化,使人们开始从各种角度思考人类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但当追求可持续发展时,自然资源保护本身与相关乡土知识系统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综合各学派观点,界定了游牧、半游牧、山地季节性畜牧业和混农季节性牧业等几个与川西草地畜牧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描述了游牧现象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川西地区存在的主要类型,并对其生态内核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移动型草地畜牧业是川西藏族牧民对高寒地区环境异质性的适应,是在可持续的框架下利用时间和空间差异对草地进行最大限度利用的生态对策。同时,在牧区普遍存在的以牲畜头数论贫富的表象之下,其本身也是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条件非规律性变化的保险策略,类似于动物所采取的“r-对策”。因此,对于牧区的发展来说,深刻地理解游牧体系的传统知识,并将其结合于现代发展规划中,是保证高寒牧区走可持续道路的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的实地考察,首先回顾了该国历史上喀斯特环境的变迁,其次探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与农业生产、人口变化以及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环境治理的经验对我们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韩茂莉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于2015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该书作者在领悟、体会其他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第一,揭示了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地理基础。从地理学上讲,年降雨量400 mm等降雨量线是农业生产需求雨量的底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错带。清以前的各个王朝,周边民族的族属虽然不同,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互有伸缩的土地之争从来没  相似文献   

7.
基于包含水资源的河南省2010年社会核算矩阵(SAM),采用SAM账户乘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生产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水资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5个农业部门的SAM账户乘数较大,其中畜牧业、农业服务业和种植业位居前三位;2农业部门的转移效应普遍较小,开环效应和闭环效应较大,表明农业部门本身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作用有限,但与河南省社会经济系统各方面关系密切;3种植业,农业服务业,造纸业,电力、热力、燃气业,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与水资源联系密切,应特别关注。当14个生产部门分别增加1 000单位的外部注入时,水费增加较少的三个部门是林业、食品及其他制造业和热力,分别为2.56,3.05,3.08单位;水费增加较多的3个部门是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和金属矿物制品业,分别为717.08,13.88,7.71单位。  相似文献   

8.
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等)是对生态环境依附性很强、影响又大的基础产业。要使农业快速、稳定发展,又不损害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必须选择正确的农业经营方向。从农牧交错带的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建立特色产业3个方面,肯定了研究区宜牧而不宜农,探讨了牧农错位的原因和过程,以及由以农为主向以牧为主经营方向转变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农户生产行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出发,在"压力-状态-效应-响应"逻辑模型框架下构建农户尺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户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平均值为69.66,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区域之间差异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之间存在空间正向相关关系;在区域内部差异方面,区位条件越优越的农户,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反而越低。(2)不同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和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差异状况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户兼业程度的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呈现"U"型和倒"U"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业和种植业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长期处于分离发展状态,这种分离的格局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加剧和草场与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农牧结合可通过行业间生态位互补提高粮食和饲料生产力,并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弹性,因此,通过协调畜牧业和饲料作物生产,走向区域协同成为农牧业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解决途径。通过区域耦合,协调专业化畜牧业和集约化农业,是解决放牧系统牧草不足和畜牧业生产瓶颈的有效办法。目前,要实现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还必须从局域农场向区域层面推进。为此,从2016年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青藏高原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与技术示范"开始实施,旨在通过建立生产和生态功能相协调的草牧业技术体系,协调生态-草-牧关系,实现遏制草地退化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双赢目标。面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严峻威胁,迫切需要通过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相协调的方式实现区域协同。本专辑组织发表草地生态和管理的相关论文,以期促进高寒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贵州省关岭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岭县3个退耕村及1个未退耕村为对象,采用参与式方法调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经济收入和粮食产量的影响。调查发现,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了,退耕农户的粮食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但由于退耕还林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获得了高于过去种地的经济收益或通过畜牧业增加了收入,退耕地上种植的经济林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耕地减少后农民增加了单位面积上的农业投入,且国家提供的退耕还林补贴高于实际种地的收益.绝大多数退耕农户经济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为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提出了从树种选择、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等方面推进后续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淮河中游新石器早期的双墩遗址和中晚期的尉迟寺遗址的出土石器为主线,辅以其他遗存和遗址地层剖面的环境磁学、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探讨了石器工具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研究表明:双墩古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砍伐树木和狩猎,而尉迟寺则是谷物生产和狩猎。双墩古人使用投掷和其他多种狩猎方式,在猎物充足的全新世大暖期获取了大量的肉食资源。尉迟寺时期狩猎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剧烈波动的气候和迅速增加的人口,使猎获量下降。双墩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较为细小,木料之间的结合以捆绑为主。而尉迟寺时期人们砍伐的树木比较粗大,木器和房屋已使用卯榫结构。双墩时期已有了水稻种植,但采集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尉迟寺时期的农业以种植为主,采集农业为有益的补充,该时期的出土石器和农业类型与环境演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京林 《干旱区地理》2001,24(2):113-117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是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0%,而实现西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增长的结构变动效益,树立大农业观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的集中规模种植,达到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化和产业一体化目标。西部地区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如何将自身的发展环境劣势转变为优势,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The historica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Baikal region are considered on the basis of ethnoecological experie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management in the 18th–19th centurie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historical method of developing the territory of Transbaikalia is based on nomadic ethnic cultur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Buryat ethnos, and on the stereotype of behavior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nstitutes a uniqu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adaptation of the Buryats in the steppe and forest-steppe landscapes of Transbaikalia.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nomadic traditions and the Buryat culture of economic managing deserve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The historical-geographical approach makes it possible to demonstrate the adaptive character of nomad livestock breeding and the use of the territory of Transbaikalia region by the Buryat ethnos in the past, using a conditionally allocated cattle-breeding model as an example. It is shown that the livestock husbandry (nomadic) model of agrarian nature management under consideration reflected a specific “strategy of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nomadic) nature managemen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which was at a certain socio-economic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represented a natural model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Buryat ethno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que landscapes of Transbaikalia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The livestock husbandry model of the economy in the past was the main system of using the territory of Transbaikalia by the Buryat population and reflected the dynamic stereotype of behavior in a given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main features of nomadic livestock husbandry are identified, which confirms that the livestock husbandry model was an ecologically correct form of farming,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an alternative to intensive forms of agriculture, a kind of management with a focus on the manufacture of ecologically clean products of livestock husbandry as well as being the prototyp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Baikal region.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值理论的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分析,通过典型能值分析指标的计算对其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4年能值投入总量为1.47E+21 sej(solar energy joules),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分别占26.11%和35.78%;系统能值产出为3.23E+21 sej,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比重高达72.52%。2004年系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生活质量低于中国2000年农业的平均水平,但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较高,在争取经济输入能值方面具有优势。系统可持续水平高于2000年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水平,但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大量损耗给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2000—2004年期间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投入比重逐年增加,相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增长了78%,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增长了104.10%。在农业经济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逐年上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2,22(1):75-8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河西地区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河西地区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农业产业重点是商品性畜牧业、保护性林果业、制种业、外销性蔬菜业和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建设外销型优质蔬菜基地、外销型优质制种基地和优质林果业基地,巩固现有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力争把河西走廊建成国家第二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产业重点是建设祖国最大的"镍都",铸造西北最大的"钢城",全面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化与滚动增值,确保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丝路"旅游,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把河西建成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The ideal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has vanished i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ies as the outcomes of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have caused grow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particular in areas with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livestock. There is also a growing concern notable about animal welfare issues, accompanied by the belief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needs to move away from an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towards one that is loosely defined as ‘alternative’.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as a lens for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rural change in Germany. I argue that the case study example of the Oldenburger Münsterland illustrates that multifunctionality rates weakly as agricultural practice in production systems dominated by a conventional food regime and – hence – a transition towards diversity and resilience has to occur within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In spit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idea that areas of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might have been gradually transformed into emerging alternative economic spaces, the principle of coexistence between ‘productivist’ and ‘non-productivist’ practices poses major challenges. In particular the scarc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hinders the transition into ‘alternative’ food futures in the Oldenburger Münsterland, while the doubts about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industrialized food industry rise in an unprecedented way in Ger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契机,对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展开研究.利用GIS技术,对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1)水田是长湖流域重要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非点源污染来源,分别占88.6%、94.6%和82.5%; (2)长湖流域COD、TN、TP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均已超过点源污染负荷;(3)长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形成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农事活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诸多因素,但农业生产活动是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