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肝脓肿及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模糊或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呈小环状、蜂窝状及不均匀强化,部分形如"花瓣状"改变,类似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不典型肝脓肿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或多期扫描技术对肝内小于3cm或CT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期或多期全肝和局部动态扫描。结果:直径小于3cm的肝小血管瘤增强表现复杂,呈多样化的影像。结论:肝小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的正确率与CT扫描技术密切相关,而观察延迟和扫描病灶密度的充盈程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SH)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共13个病灶,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境界不清,呈稍低密度者4例,境界清楚,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且多为红髓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肺部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肺部小结节病变共17例(直径〈3.0cm〉,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8-83岁,平均63.2岁.采用PQ5000螺旋CT机进行螺旋扫描,7例进行增强扫描,其中5例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17例病变中恶性病例12例,良性病例5例,恶性病变中腺癌8例,鳞癌2例,转移癌2例,良性病变中结核3例,炎性结节2例CT征象包括分叶征14例,胸膜凹陷征7例,血管集束征8例,毛刺征14例,密度不均匀者13例.结论 CT扫描对于鉴别肺部良恶性小结节病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CT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对小肾癌进行分型。资料与方法:收集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43例小肾癌病例资料,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分型。结果:凸出型小肾癌23例,CT表现为肿瘤凸向肾轮廓之外或凸向肾盂、肾盏,增强扫描时,肿瘤内部造影剂呈明显...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肝脏肿瘤超声造影后的组织血流特征与16层螺旋CT三个时期的强化特征,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30例病例在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三个时期的各自不同的典型图像。采用经手背静脉注射“全氟显”超声造影剂,利用相干谐波成像技术分析三个时期表现,而16层螺旋CT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层厚7.5mm,通过拆分成1.25mm,螺距1.375:1,电压120KA,管电流280mA。增强三期扫描分别注射对比剂,动脉期16-25s,门脉期35-55s,延迟期是1min10s-3min。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速率2.5ml/s,剂量70-85ml,浓度300mg/ml,通过工作站的技术分析,明确肝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对30例肝脏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检查,其中原发性小肝癌18例,5例小血管瘤,3例局灶性脂肪肝,3例转移性肝癌,1例退变结节。其中有2例超声造影未检测出肿瘤样特征性图像改变,而经CT检测出并诊断为小肝癌1例和退行性结节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和穿刺证实。结论超声造影与16层螺旋CT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CT和MRI表现。方法:共收集21例诊断为肝硬化患者静脉曲张出血后多发再生结节梗死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检查采用3.0T MR扫描仪或256排螺旋CT,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变的强化模式、信号强度、形状、数量、大小、边缘、位置和分布。结果:在CT或MRI成像中,3例患者病灶在10个及以下,19例患者病灶在10个以上;肝脏病灶直径3~26 mm;大部分病灶为圆形结节、呈簇状聚集分布;病灶主要分布于肝包膜下区域;CT和MRI动态增强后,大部分结节未见明显强化;少数可以有边缘强化;在T1WI所有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大部分病变为边界限清晰的高信号;CT和MRI随访13例患者病灶消失,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明显减少。结论:CT和MRI可显示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后再生结节梗死的影像特征,通过影像随访、临床病史、肿瘤指标可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动态增强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类癌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对病变部位的肠壁厚度、边界、形态、周围毗邻结构情况、密度及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绘制ROC曲线评价远处转移的预测因素。结果:病变质地平扫CT值为26-48HU,平均为(33.54±6.96)HU;动脉期CT值为33-87HU,平均为(62.72±19.35)HU;门静脉期CT值为56-100HU平均(71.18±12.54)HU;延迟期CT值为43-78HU,平均为(60.09±12.69)HU。病变强化特点以渐进式强化为主,于门静脉期达到峰值,延迟期下降不明显,形成一个平台;病变管壁厚度对预测类癌远处转移有一定价值(AUC=0.917,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胃肠道类癌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的CT征象,3例仅行胸部CT平扫,余36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14.36)岁,均为单发病灶,左肺19例,右肺20例。周围型30例,中央型9例,胸膜下32例(15例宽基底贴于胸膜),非胸膜下7例。病灶最大径5~57 m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11例边缘见浅分叶。平扫33例密度较均匀,6例欠均匀,平均CT值(34.0±13.4)HU,12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中等至明显强化(30例),22例强化较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动脉期平均CT值(77.0±25.6)H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或持续强化,平均CT值(91.0±17.1)HU。贴边血管征30例,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结论:PSH的MSCT表现中贴边血管征、周围GGO征、显著肺动脉征、空气新月征及尾征,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的CT表现,以期为十二指肠乳头癌提供更多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及经病理证实的1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的CT资料,所有检查者均行低张下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分析其CT表现.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以类圆形居多(62.5%,25/40),主要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中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2例出现“棒棒糖征”;8例出现“瘤内血管征”。增强扫描8例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肝脏多发包膜下结节,“包膜皱缩征”、“晕环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棒棒糖征”或“瘤内血管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HEH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超声与16层螺旋CT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超声和16层螺旋CT进行小肝癌联合诊断的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高质量扫描模式的16层螺旋CT对18例小肝癌和17例肝脏良性小肿瘤进行对照诊断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结果:大部分肝脏良恶性小肿瘤在超声图像上有其典型的特征,与CT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的有小肝癌14例和良性小肿瘤15例。但,超声诊断怀疑为血管瘤1例和增生结节3例,CT和病理诊断为小肝癌;超声误诊为小肝癌2例而CT和病理均诊断为硬化结节1例,另1例CT诊断与超声相符,但病理确证后为炎性假瘤。结论:超声是肝脏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对肝脏良恶性肿瘤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一些不典型病例还需16层螺旋CT和病理检查以做出进一步的定性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二者联合诊断能提高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单发病灶中:9例位于后纵隔(右侧5例,左侧4例);9例位于肾上腺(右侧4例,左侧5例);腹膜后8例;盆腔1例;咽旁间隙1例,椎管内单发2例。椎管内外多发3例,其中2例伴腹膜后、枕部及腰背部皮下多发结节。CT平扫11例为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26.1±7.2)HU,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9例表现为斑点、斑片状钙化,位于病灶边缘处,2例含有脂肪密度。在19例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有6例轻度强化,静脉期有4例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4例,三期呈渐进性强化4例,各期均无强化1例。MRI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高信号,STIR多呈高信号。10例MRI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6例呈絮状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为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在肾上腺、后纵隔、椎管内外及腹膜后见,境界清楚,存在伪足或嵌入式生长,包绕大血管,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在MRI T2序列见“漩涡征”的低信号病灶时,应首先考虑神经节细胞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pPNET的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及转移情况等.结果: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8~71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pPNET中发生于腹腔4例,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共计18个病灶,均为单侧,10例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范围从1.5~18cm,平均8.7cm。13例腹腔见积液,其中4例同时合并有胸腔积液。18个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伴有浅分叶,4例形态不规则,边界或大部分边界清晰和光整。肿瘤呈较均匀实性密度7例;囊实性密度11例。增强后囊性部分三期均未出现强化;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或渐近性轻度强化,增强后延迟期与平扫比较实性部分CT值增加幅度为2~18HU,未超过20HU。结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特征性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强化,有时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内硬纤维瘤(D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lO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DT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腹内DT中,位于腹腔6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长径4.3~17.1cm。4例DT形态不规则,6例呈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3例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10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平扫3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出血灶,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肿瘤密度均低于髂腰肌密度;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梭形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呈浸润性生长,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10/10),CD34、S-100阴性率均为90%(9/10),CDll7阴性率100%(10/10),SMA阴性率80%(8/10)。结论:腹内D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