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8,(4):22-22
由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领导小组组织的会战第三战役已于3月13日在昆明开始。参加会战的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部队、有关省,自治区局共24个单位,3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曾登上高原,进行过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2.
《气象》1978,4(1):42-42
为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1977年6—9月全国几十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在拉萨举行青藏高原气象科研会战,着重探讨高原夏季天气变化规律。通过这次会战,在研究高原低涡,切变线及其与周围环流系统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提高我国天气预报水平,提供了新的依据。大家表示要坚决响应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号召,树雄心,立壮志,加快步伐,勇于创新,为摸清青藏高原天气气候规律,实现气象科技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工作,在解放前是个空白点。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工作才大踏步地前进。五十年代的主要成就是,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六十年代则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气系统。七十年代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来孤立的、分散的、以及打“外围战”的基础上,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协作,深入高原腹地打“实地战”。1972年成立了青藏高原科研协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了实地考察和拉萨会战,加速了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的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仅仅几年时间,先后提出了200多篇论文和报告。现将近几年来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的主要成果及其发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西北地区陕、甘、宁、青四省(区)气象局和兰州大学气象专业等单位共同协作,今年2—4月间在兰州中心气象台进行青藏高原气压低值系统科研会战初获成果。这次会战初步完成两个例子的天气条件分析,对盛夏高原北部气压低值系统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根据对个例的初步分析,低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压(暖性)低涡,它  相似文献   

5.
气象部门1979年度共收到气象科技成果119项,经审定,上报国家科委的重大科技成果共六项.它们是:一、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征、成因及其预报方法(完成单位——东北低温预报科研协作组,技术指导——巢纪平);二、北方大范围特大暴雨的分析和预报(完成单位——北方暴雨科研协作组,技术指导——谢义炳);三、青藏高原气候图集(完成单位——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组,技术负责人——高由禧);四、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观测实验阶段成果(完成单位——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组,顾问组长——叶笃正);  相似文献   

6.
《气象科技》1977,(2):27-27
1976年9月23—29日华南片台风科研协作座谈会,由广东省热带气象研究所主持在广州进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四·五”期间台风科研协作经验,讨论通过了“五·五”期间台风科研协作规划,并就1976—1977年的协作会战交换了意见,作出了初步安排。会议确定在“五·五”期间华南片台风科研协作要继续主攻台风路径预报,开展台风复杂路径预报和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曾是气象学上的一个“谜”。多年来有很多人都企图揭开这个“谜”。解放后,为了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很多同志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工作,为我国高原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为我们提供了搞好高原气象科研工作的良好条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搜集1971年以后我国有关青藏高原气象科研的较完整的书目。近年来,零散的油  相似文献   

8.
梅雨是我省气象科研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79年以来,对浙江梅雨的定义、梅雨强度、入梅标准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九八一年的梅雨科研会战着重探讨梅雨结束前最后一次最大降雨量或降雨过程的可预报性及它可能的长期预报方法。省台及各地(市)气象台的十名长期预报员集中会战了一个月,至此,浙江梅雨科研活动始告结束。  相似文献   

9.
一、青藏高原的气象科研协作多年来大量的气象业务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表明,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 1972年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各省、区气象部门和有关的科研单位,为了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质量,研究青藏高原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而开始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和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根据1974年在昆明召开的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议的计划,青藏高原研究小组于1974年12月12—16日,在北京召开了1975年度科研协作会议。参加单位有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气象局,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南京气象学院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所等八个单位。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5,(7):21-21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四川省气象局科研所)1974年12月编印的《青藏高原气象》译文选,已分上、下两册编印分发。主要内容介绍国外有关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与模拟试验等方面的近期论述。共选外文资料13篇,内有《西藏高原在季风中的作用》、《亚洲季风区内大气环流特  相似文献   

12.
高文良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7,27(3):F0004-F0004
2007年9月,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和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西南区域各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007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在云南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南区域各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台等单位的科研、业务、管理人员共七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95篇。3位专家就青藏高原的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高原与亚洲季风变化、TRMM探测资料在高原降…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第五次暴雨会战于1月23日至2月9日在伊通县进行。这次会战传达落实了“三北”运城气象会议精神,分析了三次大暴雨。参加这次会战的有省气象局、气研所、气象台,部分地区(盟)台、县站,和吉林大学等14个单位共19人。  相似文献   

14.
六月五日至十八日,我省部分台站农气科技人员,在宁海进行了早稻全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技术方法会战。会战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我省双季早稻适宜播种期的农业气候分析。各地根据建站以来的气象资料,对照可播期、可移栽期及适宜移栽期、减数分裂期低温冷害、扬花灌浆期高温危害等多项农业气象指标,权衡利弊,初步提出了各地可供选  相似文献   

15.
我省河东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地形极为复杂,对降水影响大。受同一天气系统影响时,常常会产生不同的降水过程。因此,做好较大降水过程的分片预报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在1990年10月至1991年4月的区域气象中心业务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集中会战的形式,基本完成了中雨以上分片预报专家系统的研制工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三北灾害性天气预报科研协作组”的计划,吉林、辽宁、黑龙江省气象局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五个单位于1977年5月10日到6月10日在北京进行了“75.7”华北气旋暴雨动力分析会战。这次会战是在“三北灾害性天气预报科研协作组”组织的“75.8”和“58.”两次暴雨会战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次会战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外,主要对几种计算垂直运动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用连续性方程、ω方程、绝热法三个方法计算垂直运动;  相似文献   

17.
《气象科技》1975,(3):28-28
在1974年昆明召开的青藏高原气象科研协作、经验交流会第3届例会上,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对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早涝影响的问题受到与会者的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预报科在会上提出一篇报告“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降雨关系的初步分析”,初步总结了他们近年来应用高原地区大气热状况变化制作长江流域汛期中、长期预报的经验,并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8.
《气象》1977,3(1):30-30
最近,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科研路线指引下,为了更好地贯彻“科研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制订高原气象科研规划,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教导,向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9个省、区的152个基层气象台站进行了一次专题书面调查。 通过调查,初步摸到我国西部高原气象科研工作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有的放矢地制订科研计划,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他们还准备有重点的深入一些地区,作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9.
吕君宁  黄福均 《气象》1983,9(5):2-3
1979年5—8月, 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青藏高原上十分宝贵的各种气象特殊观测资料。本刊编辑部特约几位同志将近几年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果,分四个专题进行综合介绍。 由于篇幅所限,略去了参考资料,并分期刊载。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的精神鼓舞下,为紧密配合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需要,提高灾害性、关键性天气预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浙江金华地区气象台于1978年1月集中在常山,对影响连作晚稻稳产高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秋季低温,组织了全区气象台站预报技术改革会战。经过近一个月的共同努力,园满地完成了会战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