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豫南丘陵山区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北缘,是河南唯一湿润亚热带山区。它包括淮河以南、南阳盆地以东的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区的14个县(市)。总土地面积26077平方公里,占河南土地总面积的15.6%。区内丘陵山地面积1968.8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0.4%,岗地面积828.65万亩,占21.2%,平原面积951.09万亩,占24.3%,水面163.13万亩,占4.1%。本区是一个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丘陵山区,因而对土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周山区(后文简称盆周山区)即四川盆地周围边缘山地区。区内山地面积有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山地面积的36.0%,呈棱形分布于四川盆地四周。盆地东缘有巫山、七曜山;东南和南缘为大娄山;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与大相岭等;北缘是米仓山和大巴山,成为川陕和川鄂的界山,并与秦岭接连构成了四川盆地北部的屏障。整个山区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1.2%。  相似文献   

3.
广东山区开发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山区包括粤北山区、粤东北山区、粤西山区和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山区面积12.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8%。广东丘陵和山地面积11.33万平方公里,占山区面积的89.4%;平原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10.6%.按47个山区县统计,共有面积1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3.7%。1983年山区人口达200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广东山区在本省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山区是新疆主要的产流区,山区土地覆被变化对新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新疆山区的土地利用整体变化情况尚不太清楚。该文基于新疆1∶10万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和GIMMS 3 g植被指数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月平均、距平和趋势保留预置白处理方法及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方法,提取与分析了新疆三大山区在1990—2010年土地覆盖类型转化和1982—2013年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尝试从2个维度分析新疆山区土地覆被变化情况,探讨了植被覆盖的显著变化与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以土地覆盖类型转化为标志的新疆土地覆被质变情况发生比例很小,99%的土地覆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2)新疆三大山区中均有大于35%的面积植被状态发生了不同方向上的显著变化,阿勒泰山区植被退化30.38%,植被改善4.07%,天山山区植被退化25.27%,植被改善18.26%,昆仑山山区植被退化33.69%,植被改善19.83%;3)发生退化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干扰较强的低海拔及山前地区,且主要以草地和稀疏草地为主,阿勒泰山区草地退化面积占到总面积22.18%,天山山区稀疏草地和草地退化面积占到总面积18.88%;昆仑山区植被稀疏草地和草地退化面积占到总面积10.74%。研究结果说明从质变和量变二种角度的分析能够提供对山区土地覆被变化提供更全面的认识,在分析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时应当给予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丘陵山区特别是比较闭塞的丘陵山区,由于长期的人口自然增殖,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不相适应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如不及时采取治理对策,必将给山区国土整治带来恶果。本文就鄂东北丘陵山区土地质量下降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一) 鄂东北丘陵山区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地的南麓。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的新洲县,黄岗地区的罗田、英山、红安、黄岗、浠水、蕲春、广济、黄梅县和麻城市。总土地面积18871.98km~2,占湖北省总土地面积的10.15%。  相似文献   

6.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全国273个重点扶贫县中,约有2/3分布于山区。掌握山区自然资源质量、数量,并选择其优势资源进行优化开发,是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广东省丰顺县为例,拟通过对山区资源优势及优化开发的研究,探索山区经济开发的途迳。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库区,系指东起湖北宜昌,西至四川江津城西约10公里的长江段,南北到长江分水岭。境内包括川鄂两省宜昌、重庆等24个县市,土地面积62552平方公里,人口约2014万,人平土地面积0.31公顷余。 地貌分区以四川奉节为界,此界以东是川鄂接壤中山低山峡谷区,以西为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全区地形以深丘、低山和中山为主。山地面积占库区土地面积的85%,平坝只约占15%。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南部为秦岭山脉北坡,经济封闭落后,与西安市区形成鲜明对照。本文据山区土地,气候、林特和水资源特点提出用生态学的观点建设山区;以林为主,林牧农并举,建立生态型大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采矿业、旅游业、乡镇企业和商品生产;产业结构应采取林牧-工业型。加强山区与平原区的横向联系,走服务城市,富裕山区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在195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地貌区划》一书中,我国山区面积63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6.0%;我们所作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49.0万平方公里与67.6%,  相似文献   

10.
绵阳地区的西北山地是指青川、平武、北川三县境内山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在东经103°16′—105°38′,北纬31°29′—33°03′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土地面积1.17万平方公里,约折合1755万亩。总人口52.16万,其中农业人口47.30万,农村劳动力19.74万。 (一)复杂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 根据全国地貌区划指标,青川、平武、北川县属以中山为主的地貌类型。从农业区划角度讲,这是一个生产条件、基本特点、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相类似的综合农业区。这个农业区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多样的生物资源。 自然环境的特点是:1.山高坡陡。海拔532—5400米。平武县内的山坡坡度30°—  相似文献   

11.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区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的耦合关系分析,可以揭示山区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和机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山区农村人地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小农经济变迁驱动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转型进一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在阐述土地利用转型及小农经济变迁内涵和特征基础上,结合实证探讨二者间的耦合机理,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研究表明:①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相互影响,耦合演进。② 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重点体现在农村宅基地、耕地及林地三类用地上。③ 中国小农经济已发生四次变迁,而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在第四次中表现较为明显,其阶段特征主要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土地流转频繁,土地规模经营趋势增强。④ 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引发耕地空间形态及功能转型,山区耕地转型进一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⑤ 山区小农经济变迁及农户生计策略非农化转变促使农户对宅基地结构及功能的需求发生变化;闲置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可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价值,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促进小农经济变迁。⑥ 通过云南省砚山县耕地利用转型案例剖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的耦合机理。  相似文献   

12.
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人机交互方法基于2005 年基准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修正欧空局GlobalCover 2005 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而采用逆时相目视解译法从1980年基准年的Landsat MSS/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1980-2005 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分析其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5年的25年间,巴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面积达79.43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3%。其中,单纯耕地像元面积增加了20.18 万km2;耕地/自然植被镶嵌混合像元区面积增加了10.70 万km2;林地面积减少了53.12 万km2;灌丛与草地净增加21.10 万km2;水体面积增加0.46 万k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7573.87 km2。由此导致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和亚热带干旱阔叶林生态地理区、热带及亚热带草原生态地理区、草原和沼泽湿地生态地理区、沙漠和旱生植物生态地理区以及红树林生态地理区内分别呈现不同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近25 年间,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深刻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人口增加及空间迁移、道路修建等是导致巴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蜿蜒,丘陵起伏,基本上是个山区省份。全省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占3.2%,500—1000米的低山占32.9%,200—500米的丘陵占51.4%,200米以下的平原占12.5%。山地丘陵共占土地总面积87.5%,其中绝大部分是低山丘陵。 本省地处亚热带,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从北到南为17—21℃,最冷月平均气温5—12℃,≥10℃积温值4500—7500℃,无霜期250—320天。水资源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2000毫米。由于地形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比较明显。山区气候潮湿,年平均相对湿度78—82%。  相似文献   

14.
钱凤文 《西部资源》2014,(1):181-18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给原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承包制度带来了新的难题。有的人进城打工造成土地荒芜,有的人想对土地进行投资,可苦于缺少集中连片的土地。如何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笔者在农村工作多年,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集体土地流转进行了走访调查,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对土地搞集约化经营进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更好地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涪陵地区位于四川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山地占62%,深丘占25%,浅丘和平坝占13%。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这里只介绍以下几点。 (一)因地种植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涪陵地区地形复杂,光、热、水、土壤、植被等条件差别很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也比较落后,因此开发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必须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因土种植的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了辽东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和人口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角度讨论了辽东山区的人口垂直分布特征,同时还详细分析了人口布局不合理对山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并指出,适度移民、并村并点、整合山村及建设农村小集镇是调整山区人口布局,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繁衍,是我国南、北方植物交错荟萃之地,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却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全区土地总面积76604.8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2781.5万,行政区划上包括鄂、豫、皖三省的四十个县市,其中有贫困县十四个,占总县数的35%,在全国十四片贫困山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本文仅就大别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一、贫困的症结在于缺乏完善的“造血机能”多年来,国家不断对大别山区进行扶贫救济,近几年来,中央和三省还制定了优惠政策,并拨出巨额专款,扶持脱贫。然而,山区的贫困面貌至今改变不大。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症结在于山区内部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区,属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地跨十三个省(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当地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土地资源复杂多样,物产丰富。境内地形起伏,多山地丘陵,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见,整个地区2/3以上的总面积为山地丘陵所据。土壤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富铝风化,属多种类型的红壤、黄壤。河谷平原多种水稻,产量约为全国水稻总产量的90%。这里不仅盛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如柑桔、龙眼、荔枝与香蕉等),而且还盛产油茶、油桐、漆与乌桕等木本油料和经济林木。这个山区又是我国竹木主要产地,珍贵水产丰富。因此本区历来是我国农林牧副渔的重要生产基地,有“鱼米之乡”的称誉。 但是过去对广大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加之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掠夺式的经营,重采轻造、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烧山取肥、铲草皮等,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致富饶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有利的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出现,水冲沙压良田。这就导致粮食生产基地的土壤贫瘠化,造成低肥低产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省元谋县为例,集成3S技术,对多期Landsat-TM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建立数据库,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度指标,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优化对策。并结合DEM数据分析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垂直分异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草地和林地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主体,但林地以疏林地为主,草地以低、中覆盖度草地为主,具有相当大的敏感性和脆弱性;2.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如水浇地占耕地、人工草地占草地及城乡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等相对较低;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结构发生了较快的变化,耕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有所减少,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较快;4.低山区和中低山区为以林草地为主、耕地亦有一定比例的类农林牧交错带,是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带。  相似文献   

20.
张雪艳  吴世新 《中国沙漠》2006,26(2):208-214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获取了天山北麓阜康三工河地区1968年、1978年、1988年、2002年的荒漠化土地时空分布及各时段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数据,并对其荒漠化过程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4 a来,三工河地区土地荒漠化以盐渍化为主、沙漠化及水土流失次之;荒漠化土地面积具有前期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面积大幅度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变化主要发生在绿洲内部,土地沙漠化变化主要发生在绿洲外围,而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山区;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