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目前农村房屋建造技术不科学,并且人们获取地震安全知识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问题,本文介绍了基于网络环境面向用户的“农居地震安全技术网络服务系统”的建设内容.该系统包含了信息自动筛选、处理分析及信息整编等关键技术,可实现农居建造的抗震设防、场址选择、基础及结构选型的自动组合、合理筛选,为农民工匠、基层技术人员提供农居地震安全方面的初步技术信息.同时,本中还介绍了农居地震安全咨询软件的设计目标、主要内容和功能,重点讨论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城市地震应急反应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为城市政府部门服务地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能评估地震的危险性,评定地震的破坏和损失,为地震应急反应和震后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本文对该系统的原理、设计准则、结构和功能作了阐述,系统分四个部分;信息数据库系统;分析模块;决策支持子系统和系统用户界面。信息数据库系统由68个图层构成;有28个分析模块,能完成设定地震的等震线生成、场地影响分析、破坏与损失估计,为抢险、援救、人员疏散和其他的应急行动提供决策,最后,通过模拟一次历史地震检验了系统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3.
厦门市地震局利用Arcgis平台开发震情灾情分析和输出系统,该系统具有用户管理、震情灾情信息汇总、震情灾情信息查询与分析、震情灾情信息输出4大功能。通过该系统,地震应急和指挥部门能充分利用震情灾情信息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救灾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移动通信短信息业务SMS出发,思考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新领域。介绍了DsnSMMS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分析了OCX短信控件、系统软件、地震信息处理程序、台网实时监控程序的开发,各模块实现的功能。通过系统软件开发和短信收发设备的集成,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快速群发、触发报警及台网运行状态的监控,并可以采用移动设备远程控制台网软硬件。从无锡市数字地震台网的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智能化的交互操作与远程监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地震分析预报网络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APNET)的系统构成、系统设备及其功能特点。该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大量的工作都在后台自动运行完成,并具有完善的信息认证系统,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备份和允许特定用户群通过WWW访问和浏览等。  相似文献   

6.
周园 《地震》2004,24(10):145-151
全国地震分析预报计算机信息网络(APnet)是中国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专业网络系统,它通过APnetWeb体现,主要功能包括地震会商、地震目录、前兆数据、震情、应急等信息的收集和查询服务。APnetWeb基于MVC结构。中扼要概述了MVC(Model-View-Controller)结构特点,Struts框架的体系结构实现了MVC设计模式,并将这些设计模式映射到Web应用程序的组件和概念中。MVC是Web Application应用开发的领先设计模式。详细介绍了基于MVC结构的APnet Web应用传输系统的特点,介绍它的实现方法,包括Struts技术、Xml格式档以及数据库结构,如何提供安全、便捷的信息服务系统,以及APnet Web网站的功能和APnet Web网络应用。  相似文献   

7.
地震速报信息聚合与发布系统实时接收JOPENS系统产出的各种类型的地震速报信息,根据过滤策略进行分析处理,把同一地震事件但不同时间窗的速报信息聚合在一起,最后按照不同用户组的发布策略,分别以短信、电子邮件、传真和微博的方式自动对外发布。此外,系统具备对各个信息源进行实时监控并发出警报功能。  相似文献   

8.
破坏性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开发一套基于j Query Mobile技术的应急信息软件系统,将地震应急信息通过移动平台将信息发布给公众,提供救援咨询,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岳新宇  赵薇吴敏 《地震》2004,24(10):160-164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平台和信息发布、公管理、个人办公、资源共享及系统管理等基本功能,并详细讨论了实施过程中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和公流程管理等关键技术。并对下一步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地震科技信息工作在“八五”期间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在新时期地震科技信息工俄服务内容。建立全国的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网以及相应的文献支撑体系,以达到地震科技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大震应急服务,为地震科研的检索,咨询以及为公众的咨询服务等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上海地震台阵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是由地震台阵、佘山数据中心、上海信息中心等部分组成,对各部分的功能及设备系统结构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并简要描述了台阵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上海地震台阵投入并网运行后表明,从根本上改善了地震波形、特别是远震波形的记录,并从总体下提出了上海地震台网的地震综合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Android平台的地震灾害信息采集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获取地震现场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害信息采集系统。文中结合Android开源平台及云计算技术特点,探讨了基于Android平台地震现场灾害信息采集系统的开发设计思路,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框架与设计方法,重点分析了主要模块的实现方法、数据存储与上传方式、现场信息获取等三个方面的技术难点。通过初步应用的情况来看,该系统的特点及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应变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应变仪器的信息量,研究了具有高速采集事件触发能力的应变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此采集系统除了 正常记录潮汐应变信息外,还具有记录应变地震波等非潮汐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水库地震预测与风险评估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库地震预测与风险评估系统(RISaRiskAS 2007 for Window),是专门用于水库地震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最大震级预测和潜在地震危险性与风险分析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分析处理功能,可用于水库地震研究、大坝安全运行决策辅助支持和水库地震应急信息查询等。文中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秦皇岛港区供水管网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了管线的地理属性信息和结构属性信息的动态管理系统,并在ArcView操作平台上建立了港区供水管网的震害预测模块,并采用Monte Carlo法对供水管网的抗震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进而据此震害预测系统为港区供水管网的防震减灾设防对策提供了实用的技术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16.
烈度计台站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作用,对烈度计台站的远程监控是保证观测数据稳定可靠的前提。针对现有监控系统无法对台站供电、网络、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智能监控的问题,设计烈度计台站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台站供电、网络、I/O开关量、烈度计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及远程控制等功能,并在天津烈度计台网进行部署,提高了故障排查及维护效率,保证了烈度计台站数据的连续率。  相似文献   

17.
采用开源的Java编程语言和百度地图搜索技术,基于Internet技术的B/S架构(Browser/Server结构),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台站地震记录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震源信息输入、快速定位及地震前后各类业务数据的异常分析和总结,并且形成各类专业图件,结合百度地图直观呈现,最终实现了对地震信息的综合分析管理和电子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对汶川8级地震后群众咨询信息的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锋  袁志祥 《华南地震》2009,29(2):105-110
“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打电话咨询有关情况,对5月12日至6月12日电话中的咨询信息进行了分析.就群众关心的地震问题、解答的效果以及暴露出的工作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震后及时准确的灾情信息,可为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应急指挥决策和地震烈度评定提供重要依据。分析震后第一时间多方面地震现场灾情的实际需求,基于Android平台的地震现场灾情采集系统的研发目标,分析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系统客户端、中间层和数据层设计,详细描述灾情信息和烈度上报、查询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的实现,功能测试结果展示该系统的适用价值和灾情采集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与传统地球科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全球——区域信息获取、海量信息处理和分析及地球系统模型等.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与效应.第四,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一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最后,简述了中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