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速厦门海洋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厦门经济特区创建以来,厦门市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海洋经济不仅在规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层次与结构上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以港口航运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水产业四大海洋产业为主的海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相关的企业和产品。2000年,厦门海洋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厦门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之一。目前,厦门海洋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不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比较慢,规…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旅游分区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庆东 《海洋信息》1998,(12):15-16
海洋旅游是指主要活动在滨海地区或海上、海底、海岛的旅游业。中国海洋旅游虽然自古有之,但其成为产业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自70年代末期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独特的“阳光、沙滩、海水”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海洋旅游业的开发力度,使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初步确立了海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海南省海洋资源特点,对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滨海砂矿业和滨海农业等产业的资源潜力,发展规模,产值,经济效益,市场,产业关联性及其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大量收集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综述了英国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以及海洋政策的发展及现状。海洋经济在英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海洋产业包括渔业、油气业、海上风电、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目前,应该海洋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7%。英国把海上风电、滨海旅游等产业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为发展蓝色经济,实现欧盟地区的蓝色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海南省海洋资源特点,对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滨海砂矿业和滨海农业等产业的资源潜力、发展规模、产值、经济效益、市场、产业关联性及其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在海洋和滨海地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经济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产业。海洋产业的划分,可按传统产业发展顺序划分,也可按我国现行的一、二、三产业划分。按海洋产业发展顺序可划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滨海砂矿业及海洋服务业等)和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开发业、海洋工程等)。随着现代海洋战略资源的不断发现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三大问题的出路寄希望于海洋。尤其是一些临海的发达国家,不惜巨资,组织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投身于海洋战略研究和海洋开发规划的制定中,以谋求加速本国海洋开发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宏  谷佃军 《海洋科学》2010,34(11):84-90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提出,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全新的阶段。文章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贡献度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山东半岛主要海洋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进行了界定,进而对滨海旅游业、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修造船业、海洋油气化工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产业的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经 《海洋信息》1997,(11):17-18
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生产业。目前,我国已有多种海洋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般认为,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盐业、海滨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根据这一划分原则,下面分别介绍一下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现状,并对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体系的辽宁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循环经济是实现沿海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文章基于产业体系角度,总结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出育苗业、海水增养殖业、水产加工业、海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滨海造船业、滨海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并指出海洋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的核心是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加快辽宁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培育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展临海产业实现辽宁海陆一体化建设栾维新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沿海省区之一,具备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条件,经过多年开发,海洋水产业、海上运输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油气开来业等海洋产业部门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这些并不是海洋开发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为测度当前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规模,选取2013—2018年的休闲渔业产值和渔业经济产值为变量,构建了直接贡献率、间接贡献率和回归分析法建立的边际贡献率模型,测算了休闲渔业对渔业总产值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14—2018年的直接贡献率分别为4.38%、4.95%、14.3%、6.58%和12.5%,2014—2018年的间接贡献率分别为0.317%、0.261%、0.752%、0.403%和0.533%,2013—2018年,休闲渔业对于渔业经济总值的边际贡献率为9.9%,由数据得出,当前我国休闲渔业规模还很小,发展水平也很低,整体实力也很薄弱。为此提出:加大休闲渔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计最为合理的休闲渔业项目;加大休闲渔业的宣传;加强休闲渔业与高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休闲渔业方向的高精尖人才;推动休闲渔业从业者专业素养整体水平的提高;鼓励休闲渔业从业者之间的帮助;健全完善休闲渔业的监督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创新是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促进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分别评价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水平,随后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旅游绿色发展子系统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特征,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科技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北部、南部的分布格局,滨海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南部、北部的空间特征;(2)沿海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不断优化的基本协调状态,三大海洋经济圈呈现东部耦合协调度高而南北协调度低的空间特征;(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并向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倡导旅游低碳发展,探索滨海旅游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旅游发展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福建省沿海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199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福建省海洋旅游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福建省沿海区域经济指标变量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旅游业发展也不平衡。基于此,提出缩减地区差异和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结构、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实施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海洋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平  董玉明 《海岸工程》2001,20(4):69-76
讨论了海洋旅游深度开发的内涵 ,结合青岛海洋旅游开发现状 ,分析了青岛海洋旅游深度开发的必要性 :(1 )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替代性强 ,海洋旅游竞争激烈 ;(2 )旅游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发挥海洋特色 ,进行海洋旅游的深度开发 ;(3 )旅游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 ,结构单一 ;(4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宣传力度不够 ;(5 )海洋旅游规划不合理 ,景区布局分散 ,未形成整体优势 ;(6)海洋旅游设施建设滞后 ,管理体制混乱。提出了青岛海洋旅游深度开发战略 :(1 )产品多元化与精品化相结合战略 ;(2 )市场细分化与营销网络化战略 ;(3 )形象以名定位化战略 ;(4 )服务优质化和环境舒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5.
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盛红  董玉明 《海岸工程》2001,20(4):63-68
滨海旅游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讨论了山东沿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发展滨海旅游与滨海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讨了使山东沿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围填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开展围填海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对于海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烟台芝罘湾海域生态系统服务特点,采用功能价值法,构建并优化涵盖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4项服务功能的近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标体系和价值评估模型,选择烟台芝罘...  相似文献   

17.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developmental leap since 1978, a turning point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examining China's reform in coastal managemen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evolution of marine activities including coastal tourism. It also looks into the present issues of coastal resource uses and how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responded to those coastal resource issues especially as the country moves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from centralized governance to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management approach for coastal tourism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of China.  相似文献   

18.
1 MAJN CHARAcrERISTICS OF MARINE DISA5TEROwing to marine natural environment anomaly and imense changr, alI those disastersthat cause Peoples life and propedy loss over the sea aod coast area are called marinedisaster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big sea area, of coast line l8000 km length, precinctsea area 3,000,000 km', more than 6500 islands bigger than 500 m2 with coast line of allislands 14000 km length. The Pacific Ocean is ocean with the most frequent marine disasters,further…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蓉蓉  逄勇  屈健  陈可  莫旭东  蒋咏 《海洋通报》2012,31(2):214-222
在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发展的背景下,研究海洋水体环境容量是实施海洋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以江苏省沿海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沿海三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海排污口排污方式的不同,将沿海排污区域划分为沿岸区域和离岸区域两部分,分别建立了2种区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近岸海域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和污染物通量计算模型对三市的沿海区域水环境容量、人海河流污染物通量分别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得到2007年沿海三市污染排放贡献率,并通过污染排放贡献率计算得到沿海三市最大允许人海量。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海区域COD的水环境容量为1 249 231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968 921 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80 310 t/a,沿海三市的COD排放贡献率为44%;江苏省沿海区域氨氮的水环境容量为73 658 t/a,其中沿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47 728t/a,离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为25 930 t/a,沿海三市的氨氮排放贡献率为65%。该研究成果可为江苏省沿海区域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滨海旅游景区海洋环境预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骏  卢美  车助美  朱业 《海洋预报》2006,23(1):48-53
滨海旅游区海洋环境预报主要是指滨海旅游区海洋环境要素,包括波高、海况、水温和几个相关旅游指数的预报,目的是通过开展海洋环境预报为滨海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为旅客的出游服务,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