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皱纹蛤Periglypta puerpera(Linnaeus,1771)隶属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皱纹蛤属Periglypta。目前国内只有分布和外部形态上的一些描述[1~2],对其生态习性尚无详细的研究。笔者从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对雷州半岛西部流沙湾皱纹蛤的生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施氏獭蛤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盐度11 .50~33 00,pH值8. 2~8 .4,透明度4~7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相似文献   

3.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盐度11.50~33.00,pH值8.2~8.4,透明度4~7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相似文献   

4.
紫蛤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蛤Soletellina violacea Lamarck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相对密度对紫蛤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蛤生活在中低潮区至潮下带15-30cm的细沙底,自然分布海区的水温变化范围为9-33℃,pH值为6.9-8.6,海水相对密度的适宜范围为1.004—1.029,最适相对密度范围为1.005—1.027,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要食料。雌雄异体,一年有二次繁殖期。鲜出肉率为59.99%,24h60℃烘干后的干出肉率为11.75%。  相似文献   

5.
对紫蛤Soletellina violacea Lamarck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并研究了相对密度对紫蛤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蛤生活在中低潮区至潮下带15~30cm的细沙底,自然分布海区的水温变化范围为9~33℃,pH值为6.9~8.6,海水相对密度的适宜范围为1.004~1.029,最适相对密度范围为1.005~1.027,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要食料。雌雄异体,一年有二次繁殖期。鲜出肉率为59.99%,24h 60℃烘干后的干出肉率为11.75%。  相似文献   

6.
尖紫蛤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在广东鉴江它的栖息密度为3.5~7.0个/m~2。生活在比重1.0006~1.0007,水温19.2~30.8℃,pH 值6.9~7.2.流速0.243~0.704m/s,透明度为0.38~0.60m 的咸淡水交汇处,从低潮区至水深3m 的沙滩均有分布,栖息深度一般为0.30~0.50m,最深可达0.70m。食料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雌雄异体,繁殖期在9~10月,一周龄个体平均大小为37.5mm×16.5mm×8.2mm。在鉴江尖紫蛤的年产量约5万kg。  相似文献   

7.
对马尼拉全海笋Barneamanilensis(Philippi)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与分布等进行了观察。马尼拉全海笋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生活在潮间带高、中潮区风化岩石或胶粘的泥质中,生活海区的水温8~32℃,盐度20~33,海水pH8.2~8.4,穴深随壳长的增长而加深,洞穴与滩面呈45~90°。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壳长平均第一年为45.1mm,第二年达57.2mm,第三年63.2mm。雌雄异体,繁殖期在夏季。肉可食用。  相似文献   

8.
施氏獭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俗称象鼻螺,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施氏獭蛤足部和水管非常发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一龄贝平均壳长可以达到6cm以上,养殖1.5a即可达到理想的商品规格,适于人工养殖。李琼珍等对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及盐度对大獭蛤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蔡英亚等对施氏獭蛤的生态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关于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报道。由于施氏獭蛤的自然资源有限,目前只是在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进行小规模养殖,养殖所用的种苗绝大部分为天然苗种,种苗成为制约施氏獭蛤规模化养殖的瓶颈。为此,笔者2004年4月进行了施氏獭蛤人工育苗实验。  相似文献   

9.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Reeve)俗称象鼻螺,隶属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总科(Mactracea)、蛤蜊科(Mactridae)、獭蛤属(Lutraria),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的部分沙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施氏獭蛤足部和水管非常发达,肉质鲜美,经济价值较高。其生长速度较快,一龄贝平均壳长可以达到6 cm以上,养殖1.5 a即可达到理想的商品规格,适于人工养殖。李琼珍等对大獭蛤的胚胎、幼虫及稚贝发育及盐度对大獭蛤胚胎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4],蔡英亚…  相似文献   

10.
环沟格特蛤(Katelysia rimularis)的生殖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年采集环沟格特蛤分别测定生长指标并用组织切片观察性腺发育的状况,以确定性腺发育的周期和时间。组织的光镜研究说明环沟格特蛤雌雄性腺发育均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相似文献   

11.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浅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查阅分析大量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目前景观生态分类和景观制图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认为景观分类需要结合实际区域现状 ,采用逐级分类的方法 ;同时利用 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以天山北麓为示范区.研制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数字地球”战略的形成和完善,数字生态应用系统逐渐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数字生态的基本理论、框架尚未成熟,本文构建了由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平台、生态领域专业基础平台和生态环境问题综合决策平台三大信息模块构成的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并详细阐述了三大信息模块的基本构架。最后,本文以防洪灾评估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系统作为案例,阐述“数字生态”工程体系的设计,同时指出“数字生态”建设这一多层次系统工程需要相应技术支撑与标准规范的制约、政府宏观管理与政策法规的保障、复合型人才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环境遥感四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显著推动着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的提升,有效支撑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从1980年天津—渤海湾环境遥感试验开始,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遥感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回顾了我国生态环境遥感技术近40年的发展,通过典型或重要应用案例,系统梳理了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对地观测能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应用的发展历程。生态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应用领域逐步扩大、监测精度明显提升、监测时效大幅增强;对地观测能力发展主要分为国外卫星为主期、环境卫星发展期、高分卫星应用期3个阶段;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调查评估、污染防治攻坚战、应急与监督执法等方面。本文结合国家战略和技术发展,对今后生态环境遥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旅游生态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增加的游客给景区的旅游生态容量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实现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游客活动量与景区旅游生态容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非线性动力学观点出发,构建二者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平衡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系统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景区环境的自我更新能力及人工恢复程度之和大于外界污染水平,且游客的增长率必须保持在较低水平的基础上;(2)景区旅游生态容量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所能容纳的游客也是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采取严格控制游客量,加强对景区内外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升游客素养等措施,对于系统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溢油污染对湛江生态和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及港口概况,对湛江港溢油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溢油污染给湛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湛江溢油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寄生在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Reeve)贝壳上的凿贝才女虫 (Polydoraciliata)进行了观察 ,将其发育过程分为卵、胚胎、幼虫和成虫 4个阶段 ,并对这 4个阶段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由于凿贝才女虫寄生 ,九孔鲍贝壳内侧形成弯曲的管道和隆起 ,其外套膜被破坏 ,严重影响了九孔鲍生长 ,甚至导致其死亡。  相似文献   

18.
以Galileo四频为例,组合其不同频率间的相位观测值,给出以周为单位和以m为单位的相位组合观测模型的通用形式,系统分析组合后的电离层误差、波长以及观测噪声|在保持整周模糊度整数特性的前提下,研究电离层误差小、波长长、观测噪声小的组合|最后,按照合适的原则,编程计算出不同导航系统不同形式的组合观测系数,并给出几组典型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