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尺度视角下探讨技术转移网络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技术转移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技术转移网络等级分布明显。(2)中国技术转移网络全行业网络集中度较高,不同尺度分网络差异显著。(3)不同尺度的技术转移均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但存在尺度差异。城市尺度作用最强,国家尺度次之,省域尺度影响最小。说明地理邻近对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知识的复杂程度影响创新,获取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偏低是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从空间供需视角探究其转移规律,对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2001—2018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数据构建高校-城市二模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和网络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发现:(1)中国高校技术转移网络规模迅速扩张,高校和城市节点的发育均呈现显著差异性,高校技术主要由综合类和理工类“985/211”高校转至直辖市、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2)高校技术转移以本地为主,边界效应明显,本地技术转移高值区呈现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散布格局,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呈现以京津、成渝、长三角、珠三角、哈长沈为核心节点的“梯形”架构;(3)高校等级、高校类型、地理距离、空间共位、技术兼容性和城市技术吸收能力综合影响高校技术转移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据此,建议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尺度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并强化核心城市的多尺度高校技术转移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3.
多维邻近性是促进知识流动与构建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但邻近视角下个体间的社会关系影响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尚不明晰。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对象,通过对926名“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论文的通讯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识别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构建城市创新网络,探究了个体层面多维邻近性影响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论文合作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可分为地缘、学缘和业缘3种类型,分别通过地理、认知和社会邻近性促进不同尺度下的知识流动,能较好地解释长三角城市多尺度创新网络形成的微观机制。(2)整体而言,地缘关系主要通过间接路径对不同尺度知识流动产生影响,学缘关系的影响在3个尺度均有体现,业缘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尺度,而对外创新联系较强的城市也往往具有更加多元的关系表现形式。(3)与业缘关系相比,学缘关系对长三角各个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总体影响程度更强,表明个体层面的认知邻近性比社会邻近性更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4)基于学缘的师生关系和基于业缘的项目合作关系对长三角不同尺度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均具有显著影响,但前者主要由于人才流动而产生隐性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专利转移活动日趋活跃。借助复杂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式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对外专利引进网络和专利输出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专利转移网络日益稠密,参与专利转移的国家或地区数量不断增加,且专利转移网络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欧洲、北美和东亚形成的“三足鼎立”格局逐步取代了欧美长期主导中国对外技术交流的“两极”格局。(2)在对外技术转移网络中逐渐形成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三大核心枢纽。中国内地技术进步明显,逐渐成为网络最大的核心,其专利引进规模一直大于专利的输出规模,但专利输出的增长速度更快。台湾省一直以技术输出为主导;香港特别行政区则一直扮演着技术中介的作用,技术输出和引进较为均衡;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作用并不明显。(3)从跨国专利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中发现,加大研发投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缩小技术差距以促进专利转移,畅通的技术通道确保了专利转移的持续进行,国民经济水平也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地理邻近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刘承良  管明明  段德忠 《地理学报》2018,73(8):1462-1477
基于2015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节点、关联、模块及影响因素4个方面揭示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① 技术转移整体强度偏低,空间极化严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技术转移的活跃地带。②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是全国技术转移网络的“集线器”,发挥城际技术流的集散枢纽和中转桥梁作用,中西部大部分城市处于网络边缘,整个网络发育典型的核心—边缘式和枢纽—网络式结构。③ 技术关联的空间层级和马太效应凸显,形成以北京、上海、广深为顶点的“三角形”技术关联骨架结构,技术流集聚在东部地带经济发达的城市之间和具有高技术能级的城市之间,中西部技术结网不足,呈现碎片化。④ 技术转移网络形成明显的四类板块(子群),具明显自反性和溢出效应,其空间聚类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式块状集聚,也有“舍近求远”式点状“飞地”镶嵌。⑤ 城际技术流呈现等级扩散、接触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空间扩散模式,其流向表现出经济指向性和行政等级指向性特征。⑥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策支持等主体属性和地理、技术、社会、产业邻近性的城市主体关系均会影响其技术转移强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间网络联系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对团队依赖性的日益增强,城市的知识生产也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网络外部效应的影响。基于航空客运直飞航班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利用专利申请量测度城市的知识生产规模,研究了航空网络嵌入对中国城市知识生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航空网络的知识管道效应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拥有更高网络地位、能够利用更多网络资源的城市具有更高的知识生产效率;航空网络嵌入的知识产出效应呈现递减的边际影响,知识产出水平越高的城市从网络链接中得到的收益越小;知识来源较多、创新较为活跃的经济部门将从网络联系中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技术问题可分解性较强、技术处于成熟阶段的部门受益较少;由于知识产出规模、主导产业特征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创新活动从航空网络嵌入中获得的收益明显小于中西部地区城市。  相似文献   

7.
创新活动与创新网络的多尺度空间模式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论文选择在知识分类上兼具隐性和显性知识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相关专利数据,分析了2001—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独立创新活动和合作创新网络在“区域—省域—市域”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并对其进行空间分类。结果显示:① 创新活动在城市层面最具解释力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活动存在较大差异;② 内部创新网络和外部创新网络在区域层面最具解释力度,创新网络集中在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市域尺度上的创新网络变异明显;③ 在不同尺度上,创新网络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地方创新环境与创新主体性质是造成上述格局差异的重要原因。仅停留在空间上的分析很难深入解释创新网络格局,应从更微观的创新主体层面探究创新结网的过程和机理。此外,创新活动和创新网络分别具有“多尺度结构性嵌套”和“多尺度能动性交换”特征,未来研究应对两者之间的差别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学地理是一门探讨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强的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以高耨技术为核心、以知识创新为动力和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必须以全新的观念来认识和发展人地关系,并构建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人地关系模式。因此,培养能驾驭高新技术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地理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而创新教育往往是中学地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地理教学方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下面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承良  牛彩澄 《地理学报》2019,74(10):2092-2107
从全国—本地视角,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基于2005-2015年的专利权转移数据,融合社会网络、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方法,定量刻画东北三省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结果显示:① 全国视角下东北三省城际技术转移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等级层次性结构,形成了专利技术由东北辐散向全国沿海辐合的空间格局。② 本地视角下东北三省技术转移网络呈现出向心收缩结网态势,“哈长沈大”四大核心城市在本地网络中扮演“技术守门者”角色。技术转移表现出“强全国化,弱本地化”特征。③ 东北三省城际技术流动既存在路径依赖,也不断涌现路径创造。全国视角下,技术转移以东北三省核心城市为流源,基本流向以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为枢纽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本地城际技术转移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集散中心,集中于省内转移,呈现等级、接触和跳跃式混合扩散空间模式。④ 地理距离接近度、产业结构相似度、经济水平差异度、创新能力相似度、技术吸收能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东北三省城际技术转移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耀彬  孙敏 《地理科学》2022,42(10):1695-1705
基于大数据挖掘获取的2018年中国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控股数据与发明专利权转移数据,模拟企业控股与专利转移2种路径下的城市技术转移网络。结合地理空间及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中心性、多尺度网络关联强度、社区结构及距离衰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企业控股与专利转移的城市强度中心性分别呈“核心?边缘”与带状集群分布,区域中心城市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分别在企业与专利联系网络中发挥了主要的中介作用,专利转移相比企业控股更有利于不同专业类别的技术转移;② 企业联系网络具有等级层次性,专利联系网络则更具开放性与流动性。其中企业控股为具有协调性的单向主导型转移路径,而专利转移为追求效益性的双向交互型转移路径;③ 企业联系网络中主要为“连片集聚,逐步扩散”的地理邻近式社区结构,而专利联系网络呈“局部合伙,广泛协作”的跨区域组团模式。④ 企业控股与专利转移均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征,但二者在不同阶段的距离衰减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土电信企业网络下中国城市网络多尺度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信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数据,分析电信企业下的城市网络,对于各城市电信业的发展定位和产业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基于2011年本土电信企业母-子、子-孙、孙-曾孙等联系数据,通过点入度、点出度、中间中心度和NEI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城市网络进行多尺度空间结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整体上,网络相对中间中心势分别为出度相对中心势和入度相对中心势的4.46倍和2.22倍,城市网络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且城市等级明显;按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和珠三角分块,整个城市网络EI值在0.05水平上显著,整体网络在4块上分裂明显,4块联系处于城市网络主导地位,而从每对城市间联系看,在电信业上,珠三角城市间合作程度更高;个体层次上,北京、深圳和上海影响力最强,本土电信企业网络与外资企业网络下城市网络存在差异。最后根据结论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与知识整合,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以无偿献血率、信任度和社会组织密度指标测量区域社会资本,以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5个指标衡量区域创新能力,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我国各省区间的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具有相似性;(2)信任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规范纬度和网络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3)人均GDP、R&D人员和研发机构数量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社会资本、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马海涛  胡夏青 《地理学报》2022,77(12):3104-3124
开展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是全局把握国家科技创新总体布局并指导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相关研究仍较滞后。本文从城市间创新合作关系网络的角度,结合已有地理区划理论和创新地理研究,设计了一种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方法,基于中国357个城市间2017—2019年的专利合作关系数据,研制了一套中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方案。研究认为,将网络空间拓扑关系与地理空间位置关系相结合,借助空间邻接约束下的层次聚类与以模块度为依据的图分割技术,可以得到内部联系紧密且占据一定连续地表的区划结果,是一种科技创新功能区划的有效方法。在城市科技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和二值与加权网络分区结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制出一套包含4个一级区和20个二级区的中国科技创新功能区划参考方案,将中国大致划分为北方、南方、东部、西部4个科技创新功能板块,每个板块包含4~6个二级功能区。这一方案的分区边界与省级行政边界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可为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科技创新统筹管理提供辅助参考。建议未来依托科技创新功能区的建设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更好地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00-2009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构建中国城市间科学知识网络(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SKN)与技术知识网络(technological knowledge network,TKN)。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研究表明:1 SKN和TKN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SKN节点度数的异质性高于TKN。2两种网络均呈异配性,即城市选择合作对象存在明显择优链接性,知识溢出具有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3 SKN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TKN中心城市层级结构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极化中心。4 S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的合作空间,由最初的沿海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转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间和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合作,区域间知识溢出明显;T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仍多分布于沿海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5 S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的现象,符合时空梯度推移规律,且空间等级梯度逐渐向扁平化转变;T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以等级扩散为主,时空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研究结论为量化知识溢出及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金丽  张学波  任嘉敏  陈肖飞 《地理科学》2022,42(10):1778-1787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金融、信息和交通等多要素流视角对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层级、格局与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借助QAP回归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黄河流域各要素城市网络中心性地区差异显著,交通网络差异最大且规模分布最为集中,西部中小城市交通发展滞后;信息网络差异较小,人口大市和旅游城市中心性较高;金融网络差异最小且规模分布最为分散,东部地区整体优势最为显著。② 黄河流域主干金融网络连通了流域各中心城市及山东、河南各市,形成菱形网络;主干信息网络呈现为以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若干星形组团;主干交通网络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形成轴辐式网络,且各主干网络均是以西安、郑州和济南为核心。③ 城市间金融联系择优连接最为明显,信息联系以择优连接为主,在河南、山东表现出一定的邻近连接,交通联系邻近连接特征最为明显,形成若干交通次中心。④ 城市全球化水平、行政等级和政府职能转变力度及省际行政壁垒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时代不同形式创新的集中组织和整合,其内部联系及空间组织反映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格局和特征。论文基于独角兽企业内部联系,通过总部—分支机构联系模型构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层级、关联模式、网络节点3个层面探究新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特征。研究表明:① 独角兽企业内部联系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呈现“1+3+N”的核心城市驱动发展格局,“北上杭深”组合领跑全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②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整体呈菱形结构,且明显呈东强西弱的格局;强联系主要发生在核心节点城市之间,其他城市通过与重要节点城市连接进入网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③ 重要的节点城市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展示出较强的权力和威望,但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有一定差异。研究可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文中构建的独角兽指数亦可为城市创新综合实力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7-2018年的PCT专利合作数据,基于“一带一路”视角,分段刻画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及其时空演化,利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其演化的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①拓扑结构方面,网络整体规模经历了从“规模扩大”到“联系增强”的演化过程,中国城市逐渐占据网络的核心层级.②空间格局方面,“一带一路”城市之间...  相似文献   

18.
在对产业转移与承接地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性追溯基础上,梳理了创新能力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国家、省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创新产出的作用;国际产业转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国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相关研究。认为以下几方面应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从国家-省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加强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效应的动态研究;从经济地理学学科特点出发建立综合性分析框架研究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机理。  相似文献   

19.
曹贤忠  曾刚 《热带地理》2019,39(3):472-478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与区域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有关创新网络测度、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关系、创新网络作用于区域增长方式等方面的文献发现:网络资本可以弥补社会资本在解释企业创新结网经济价值方面的不足,区域增长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已成为学界共识,知识流与邻近性能较好地解释创新网络与区域增长的关系机理。然而,当前研究对社会资本如何促进区域增长,网络资本与区域增长关系模型如何构建,不同类型的邻近性与知识对区域增长的影响有何差异等问题尚不明确,建议重视网络资本对区域增长的作用并实证检验二者的关联,同时还应重视创新网络中企业家精神、创新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等因素对区域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城市间相互作用程度显著提高。本文基于长三角2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企业总部-分支联系视角下的长三角多尺度城市网络特征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整体网络特征还是从节点的网络联系来看,基于企业内部组织的不同尺度城市网络均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长三角群内尺度网络联系和群外尺度网络联系均具有明显的层级性,网络层级越高,联系对数量则越少且参与的城市等级越高,同时受到距离与行政隶属约束越弱;长三角内部城市能够通过嵌入不同尺度的城市网络,显著地提升其城市高质量发展,同时城市网络联系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尺度异质性和规模异质性;长三角内部城市主要通过城市网络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创新效应三种传导机制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