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絮飞  杜卫红  孙玮 《地理教学》2021,(14):8-11,32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地理师范专业大兴安岭以西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为例,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对实习中的研习点进行解读,凸显专业实习中对地理师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看新教师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从数量上的急需转向对高质量、高素质的急需,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持续有效的教学反思与教育应变能力。因此,对师范生实习进行课堂评价,可以科学和有针对性地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和专业发展息息相关。就国内外现有研究来看,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教育领域,较少有重点针对某一门学科教师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中学地理教师职业认同和影响因素模型,为提高我国地理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地理教师教育成效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提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即课堂提问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考查地理师范生在课堂提问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本文以H师范大学地理师范生课堂提问为研究样本,借助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建立了师范生课堂提问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计算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系数。结果表明,地理师范生在课堂提问中落实课标要求的能力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存在偏差;第二,落实课标要求的问题链设计能力有待提升。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地理教师教育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地理教师的重任。当前,高校地理教师教育课堂存在目标定位不明、课程实施割裂、教学方式单一、评价缺乏创新等育人困境,地理师范生培养出现难以满足基础教育需求、理论与实践脱节、师范生内生动力缺失、反思改进能力不强等问题。本文立足高校、中学两个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关键场域,通过构建地理教师教育“课程群”,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方面探索“双线”育人路径,促进高师地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婕  刘兰 《地理教学》2019,(3):23-28,54
通过制作观察量表,对12节地理课堂视频进行观察、分析,真实地记录地理实习教师提问环节的情况,其中包括问题的认知分类、提问对象、候答时间、问题情境等8个观察点,同时结合个别访谈法分析了地理实习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分层设问、注重词法句法、关注预设生成等八大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7.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地理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2002~2022年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热点,并对其未来演进趋势做出预测。研究表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等三个方面。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回归学科本质,关注学科知识;拥抱技术变化,应对教学挑战;优化培养路径,重视新教师成长。  相似文献   

8.
贵州仡佬族精英的民族身份认同及其建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少数民族精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对维系族群文化传承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仡佬族精英的体验式观察、深度访谈和结构式访谈,精英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和角色差异:居住在民族乡和各散居点的精英比自治县精英的民族情感要强烈、文化特征要明显,其民族身份认同具有"根基性"特点,而自治县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身份认同则具有明显的"工具性".所不同的是,政治精英和部分文化精英有更明确的民族文化复兴行为.这一原因是以仡佬族地理空间格局变迁为前提,导致仡佬族的族群身份建构、历史记忆和族际关系等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些因素进一步建构了精英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郭文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20,39(4):907-921
采用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旅游背景下竹地摩梭人“家”空间的多维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 竹地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流转,规约着摩梭村民日常空间实践中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心物自洽和身心统一性;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具有系统性,体现在村外层、村寨层、家址层、祖母房和身体层不同尺度空间圈层中,其空间秩序和意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意识和人地关系;② 以旅游为媒介的资本、权力和消费等结构性力量相互交织和渗透,对竹地摩梭人“家”空间带来了微观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人地关系的重塑,且具有多维空间的交互辩证生产性;③ 随着竹地“家”空间的多维生产和微观地理重塑,出现了以人本主义为特征的前因式认同建构、以结构主义为特征的后果式认同建构,以及以“价值认同,情感不认同”和“价值不认同,情感认同”为特征的“中间型”认同建构。竹地摩梭人对“家”空间旅游化实践的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村民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④ 竹地“家”空间的旅游化,本质上是传统民族空间资本化的实践过程,归根结底是新时代“地方”对发展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但未来需要调适“家”空间资本化和发展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竹地“家”微观地理空间的案例剖析,在理论上补充和延伸了学术界既有“家”的理论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野外实践能力是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重点,科学的评价模式对提高实践能力具有导向作用.然而当前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野外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存在偏差,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评价标准缺少规范性.微认证作为当前国际评价个人专业能力的常用方法,以实践性证据为评价依据,以微能力为评价中心,包含科学的认证能力、完备的认证框架和认证流程.本文基于微认证构建地理师范生野外实践能力的评价模式,并借鉴美国非盈利性组织"数字承诺"的基本框架和认证案例,建立能力模型,设计完整的认证框架,阐明认证流程,以期为高师院校地理师范生野外实践能力的评价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能力是师范生专业技能之一,文章选取教材分析能力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评价量表,通过对某地方院校地理专业师范生实训报告的诊断,揭示师范生教材分析能力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课标解读缺乏深度,忽视其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对教材重难点把握不准,分析缺乏依据;对教材知识内在逻辑与外部联系分析不到位,欠缺对教材学科思想方法的分析意识与能力;对教材表述结构及教学意图的分析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3.
袁振杰  周健好  谢宇琳  朱竑 《地理研究》2022,41(6):1684-1699
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学校纷纷开展“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造就了“以家为校”的特殊教育现象。但疫情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尚未被充分认识。从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视角切入,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行为、过程和“矛盾–协商”影响因素等展开研究,发现:① 居家学习不仅是学习场所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移,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和时代意义,其空间机制是教育空间与家空间的互嵌,从而赋予了教育行为新的空间过程和意义。② 居家替代性学习空间建构的过程是学习空间与家庭物理–生计空间和社区–家庭生活空间相互嵌套的复杂动态过程。其中,学习空间的大小和质量与家庭和社区的经济社会情况紧密相关;学习行为嵌入家庭日常生活后,学习空间与家庭生活空间的边界被模糊化,为居家学习带来干扰;③ 学生拥有居家建构学习空间的能动性和自主权,并灵活运用空间、时间、身份策略诠释家空间与学习空间的时空关系,也协调“家人”与“学生”的身份表达。研究在理论上探索教育和学习行为与空间的互嵌关系,在实践上反映和反思新冠背景下居家学习引起的教育人地矛盾和协商问题,服务于构建有序高效的居家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专业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促进地理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因此,教师应把教学提升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发展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刘导  陈实 《地理教学》2023,(23):4-10
问题式教学是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倡议,地理教师需要了解与之对应的问题式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本研究取样于深圳市高中地理教师的问题式教学课堂,对授课教师展开深度访谈后,利用NVivo11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并分析访谈结果,最后梳理归纳了高中地理教师问题式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素内容、发展现状及不同教师的因素分布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规划、落实、评价等五大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师获得了一系列职前和在职的专业发展机会。本文深入访谈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高中地理教师,利用主题分析法,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梳理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内容,并从内容、评价、反馈、环境、沟通五方面归纳教师遇到的专业发展挑战,进而整合、讨论三个需要核心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专业发展建议:加强实践导向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和评价提供养分;提高各群体对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意义的理解,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反馈;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助推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师的职业精神有很多的内涵,归根结底是对教育的“爱”。教育之爱,需要爱学生、爱自己、爱同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师职业,这样的爱才是大爱。大爱无痕,坚守爱的信念才能使教育生命之树常青。可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这些都还不够,还需要爱自己的专业,也就是需要有坚毅、持恒的地理专业精神。  相似文献   

18.
高洁  王勇  胡蓉  姚丽 《地理教学》2020,(2):11-1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成为师范生教学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教育实习对TPACK各个维度都有促进作用。教育实习能较大地提高师范生对中学地理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对课堂的组织能力,但是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明显。同时TPACK各个维度的提高幅度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尤其是TCK、TPK提高幅度与其他维度的提高幅度相关程度较高。最后研究发现,教学意愿是影响TPACK(CK,TPK,PCK,TPACK)提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罗秋菊  丁绍莲  潘珂 《地理研究》2018,37(9):1762-1774
伴随着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以及“身体”“情感”视角的引入,饮食文化的空间问题开始引发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借助身份建构过程模型理论(identity process theory, IPT),依托对38位广州本地人的深度访谈,阐释外来饮食文化对其身份建构过程的影响及代际差异。研究发现,外来饮食文化的涌入引发了老一辈广州人多重的身份危机感,激发他们投身于地方传统饮食文化复兴实践,以对传统的忠诚和坚守来建构其地方身份。而自幼就被外来及本土饮食文化共同包围的年轻人则善于在不同情境下采纳不同文化态度和策略来建构其地方身份,缓解身份危机。该代际差异折射出饮食文化空间政治结构的轮回,而恰恰是这一空间政治的轮回孕育了地方饮食文化的继替。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日臻成熟,为中国式现代化地理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新时代地理教师的成长关系到地理教育改革的高质量推进,因此打造“高数字专业化的卓越地理教师队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从提升地理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掌握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加强数字化应用和重视专业发展四个维度探析数字化赋能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以期推动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新时代地理教育的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