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章综合利用岩心、露头、测井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东胜地区直罗组地层进行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层序划分,共识别出8~14个短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并对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进行探讨。分析了中期旋回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A/S)的变化对河道砂体规模、储集性能的控制作用,指出与MSCl对应的直罗组底部的辫状河道砂体最有利于铀成矿,而与MSC2、MSC3对应的两套曲流河砂体则不利于铀成矿。文中最后分析了含铀含氧水在砂体中的运移路径,并试图回答主铀矿体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砂体的中、上部,而在其翼部的矿体中,为什么下翼比上翼的厚度要大。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彬长矿区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的能源基地。利用彬长矿区部分矿井地质和矿井瓦斯资料,通过对该矿区煤层气的来源、顶底板岩层的封存、地质构造的影响等特征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彬长矿区中部和向斜构造核部为煤层气赋存的有利区域,且煤层气主要赋存于4号煤层及其围岩中,在顶底板封存良好的区域,煤层气可达5.71m3/t。通过分析蒋家河矿井的地质勘探数据,推算出彬长矿区煤层气的地质储量和开采储量分别为542×108 m3和162.6×108 m3,由此可见,彬长矿区煤层气具有很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沉积岩物源分析对揭示盆地砂体展布、物质组成、储集层性质及砂岩型铀矿床铀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8个钻井中的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试图鉴别岩石的源区和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砂岩以中粗粒杂砂岩为主,其w(SiO2)值及w(Al2O3)/w(SiO2)值中等到较高,w(K2O)值相对较高,Fe2O3、MgO、TiO2含量较低,暗示碎屑物质的富长英质、贫镁铁质特征。Nb、Ta、Ti、P等不活动元素的强烈亏损和K、Rb、Sr、Ba等LILE的富集,共同指示源区具有明显的俯冲带的特征;而w(TFe2O3+MgO)-w(TiO2)、w(TFe2O3+MgO)-w(Al2O3)/w(SiO2)、w(Th)-w(Sc)-w(Zr)/10、w(Th)-w(Co)-w(Zr)/10等判别特征则表明砂岩源区岩石可能形成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且,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中,LREE强烈富集,HREE无明显分异、有着较平坦的曲线,Eu无异常或表现为弱的正、负异常;在PAAS标准化曲线中,轻重稀土均无明显分异,仅Eu表现为明显正异常。本区直罗组砂岩与华北北缘显生宙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有着很强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乃马岱地区直罗组具有良好的铀矿资源赋存条件,探讨源岩物源属性对探索铀矿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查明其物源条件和构造地质背景,笔者基于对乃马岱地区直罗组铀矿地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开展X衍射、质谱仪测定等实验分析了乃马岱地区含铀岩系直罗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主量元素具有中SiO2和Al2O3含量高的特点,大部分主量元素在各类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差别不大,唯有Fe2O3、FeO和P2O5在存在较大的波动;(2)直罗组砂岩微量元素含量从Rb到Lu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其中直罗组砂岩中Th和U含量差异最为明显;(3)直罗组砂岩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对其源岩沉积古环境和源区构造背景进行探讨,取得以下认识:(1)乃马岱地区直罗组砂岩沉积古气候为半湿润-湿润气候,沉积古水体具有总体偏氧化和淡水-微咸水环境;(2)直罗组沉积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岛弧边缘也有一定关联.源岩主要为花岗岩,其次为中性斜长岩,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大青山-乌拉山和阴山地区. 相似文献
7.
新华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研究其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对指导该区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岩心观察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编制了直罗组地层厚度、砂体厚度、含砂率、氧化率等值线图等系列图件,对直罗组沉积相及铀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新华地区直罗组上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沉积,可分为曲流河河道、边滩、天然堤以及河漫滩微相沉积,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相沉积为主,可分为辫状河河道、心滩、泛滥平原微相沉积,其中,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砂体厚度适中,连通性好,富含还原物质,是有利的成矿相带。新华地区构造发育,存在构造天窗,层间氧化带发育,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河道呈南北向展布,氧化带与砂体展布基本一致,具有有利的铀成矿条件。综合构造条件、沉积特征、后生蚀变特征和铀矿化信息,结合煤田自然伽马异常,认为研究区西北部店头赵村—白店—崔家岭一带是铀成矿最有利区域,可以作为直罗组砂岩型铀矿下一步勘查的重点目标区。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店头地区铀矿化的形成和分布与古层间氧化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宏观-微观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对店头地区古层间氧化带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总结了古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分析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成矿阶段铀的迁移、富集沉淀规律,进而探讨了铀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层间氧化带自南东向北西发育,依次可划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还原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内;垂向上,铀矿化产于灰绿色与灰色砂岩过渡界面。结合含矿层构造-埋藏演化,建立了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多阶段成矿模式,认为后续铀矿勘查应重点聚焦主河道与氧化还原过渡带,尤其是两者的叠合部位更有利于厚大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9.
10.
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后生蚀变矿物分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主要产在侏罗系直罗组地层中。直罗组地层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又分为上、下两个亚段 ,其中下亚段主要为容矿的灰色砂岩 ;上亚段主要为灰绿色砂岩、泥岩 ;上段为杂色的中细砂岩、泥岩。笔者通过对直罗组砂岩的镜下观察研究 ,在垂向上确立了岩石的后生蚀变分带 :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为灰色 灰白色砂岩 (含矿段 )的绿化 (Ⅰ ) (主要为长石的绿帘石化 ) 碳酸盐化带 ;上亚段为灰绿色砂岩的绿化 (Ⅱ ) (主要为黑云母绿泥石化 ,也有长石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 ) 粘土化 碳酸盐化带 ;直罗组上段杂色细砂岩的褐铁矿化 粘土化 碳酸盐化带。主要的后生蚀变作用发生在灰绿色的砂岩中。砂岩呈现灰绿色的原因主要在于含较多绿色黑云母 ,而非绿泥石 ,其本质原因在于矿物中Fe2 含量较高。砂岩层中的后生蚀变现象与铀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营口虎皮峪绿泥石化蚀变岩带及其铀矿化特征研究赵忠华,徐洪发(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0研究所,沈阳110032)(核工业东北地质局241大队)关键词蚀变岩带、铀矿化、地质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虎皮峪位于辽东早元古代裂谷的核部,总体构造呈北西西一南东东展布。出... 相似文献
13.
绿泥石化蚀变岩带位于虎皮峪杂岩体北部。六块地-哈达岭一带,东西长8.2km,产在辽河群里尔峪组磁铁矿浅粒岩段与电气石变粒岩段之间,由外向内可划分为4个蚀变亚带,其中绿泥石化、黄铁矿化亚带赋含铀矿。依据矿物蚀变关系、脉体切割关系,蚀变带内矿物生成顺序可划分3期6个阶段,铀矿化产于热液蚀变期。铀矿化受EW向绿泥石化蚀变岩带控制,与铀矿化有关的蚀变有绿泥石化、硅化、赤铁矿化,主要的合矿围岩有大理岩、蚀变浅粒岩。铀与铁、锰、钙、磷、铜、铅、镧、铈、钴呈正相关,而与造岩元素硅,铝,钾,钠呈负相关。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形成于早元古代。揭露工作证明是一有远景的矿点。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三维数字地质模型可以实现各类地质实体、构造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三维空间展布和可视化,挖掘矿床深部及外围隐伏矿体,从而达到深部找矿预测的目的。文章在收集和处理彬长地区基础地质和铀矿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建模平台建立了地形地貌模型、钻孔模型、地层模型、断裂构造模型、含矿目的层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推测河道中心线模型、氧化—还原过渡带模型、矿体模型,实现了各成矿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三维可视化。对彬长地区进行了三维地质模型分析,结合区域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认为彬县亭口镇-炭店具有较好的铀矿成矿条件,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重要的铀矿找矿远景区。研究成果为该区域下一步找矿预测、铀矿勘查及深钻布设等工作提供新的证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分带特征,通过对不同分带砂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环境敏感参数特征对比研究,将旬邑-宜君地区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水-岩作用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二次还原改造阶段。(1)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含氧水进入目的层砂体,使砂体中Fe2+氧化成Fe3+(Fe2+含量最低,Fe3+最高);砂体中的U被氧化为U6+,形成铀酰腐殖酸盐络合物发生迁移(U、Corg、S含量最低、Th/U比值最高);长石高岭土化使Si发生流失(SiO2含量降低);携带大量U的氧化流体运移至氧化还原过渡带(Corg、∑S含量最高、Fe2+含量仅低于灰绿色砂体),还原剂(有机质和黄铁矿等)将U6+还原成U4+,形成沥青铀矿;U4+与SiO44-发生反应形成铀石(Th/U比...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皂火壕地区直罗组矿化蚀变砂岩中微量元素及U含量的配分特征分析认为,矿化砂岩与油气还原蚀变砂岩具有基本一致而且为V、Mo、Re、Tl变价微量元素和Ca、Ba、Sr所组成的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主要内容为:(1)对高坪地区某地质剖面的钻孔岩心蚀变强度进行赋值,将所得的数据绘制成等值剖面图,分析蚀变数据在剖面上的特征;(2)通过蚀变强度数值,求出黄溪断裂带上、下盘各种蚀变之间及其与铀矿化的相关系数,得出各种蚀变之间的相关性;(3)将强蚀变岩石、弱蚀变岩石与燕山期、印支期正常花岗岩进行对比,研究蚀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通过综合比对研究,讨论黄溪断裂带上下盘岩石差异的原因,总结该区铀成矿规律;推测黄溪断裂上盘受矿后期构造破坏更强,且相对抬升更高;认为该区围岩中Fe3+/Fe2+和LREE/HREE值对铀矿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