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类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施气候变化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在落实“双碳”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本文以“双碳”为例,从章节编排体系、知识呈现、教学逻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提出基于问题逻辑的“双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承诺,对学生开展“双碳”教育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突破口,确定了以“助力碳排放,中山在行动”为题的能源与全球气候变化项目式主题研学框架,开展跨学科深度研学,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果汇报”的项目式研学活动,确定课程主题,选择课程内容,参与课程实施,展示课程成果,设计出融合不同学科的“零碳校园”方案,倡导从身边做起,助力碳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教育。  相似文献   

4.
朱媛媛  张瑞  顾江  高喆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231-2243
生态福利绩效是探析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关系、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尺度生态福利绩效,在识别其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讨驱动生态福利绩效演变的因子,最后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揭示其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 ① 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缓慢衰退→波动→快速发展”的演变特征;②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总体上呈“核心—外围”态势,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交界处“中部塌陷”特征明显;③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是在技术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人口集聚、发展共享、对外开放等多因子循环累积和共同推动下形成的,存在内源转化与外源驱动双重作用路径,并且与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下揭示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有助于厘清自然生态与人类福利的转化机理以及生态福利绩效与碳排放的作用关系,可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志华  徐军委 《地理科学》2023,43(1):92-100
基于1999—2017年省级碳收支核算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影响碳排放公平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区域差异性显著,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2)中国省域碳排放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全国层面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公平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则对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地区各省(市)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公平性有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规制是制约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碳排放公平性提升及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9—2017年省级碳收支核算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影响碳排放公平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省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区域差异性显著,整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2)中国省域碳排放公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全国层面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公平性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则对其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产业结构、城镇化进程、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水平对东部地区各省(市)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明显,中部地区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公平性有较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与环境规制是制约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碳排放公平性提升及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吴金财 《地理教学》2011,(22):13-15
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单独列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翠玲 《地理教学》2010,(6):60-61,63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地理教科书的改革也就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环节。夏志芳教授主编的《基于课程新理念的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制研究》是对地理教材改革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或许能从本书中得到些灵感。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学习难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难度太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反之则不利于知识的扩充。学习目标难度是教科书学习难度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二级知识点的内容层次和数量多少,包括知识广度和知识层次两个维度。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材国际比较课题组提出的"教材学习难度"指标体系,将学习目标难度定量化,对美国和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共有主题之一"天气与气候"进行学习目标难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的学习目标难度得分为7.26,大于美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的6.575,说明中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相较于美国学习难度偏大。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初中地理教科书在这一主题上的学习目标难度差异,在编写相关教科书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1.
李寒冰  金晓斌  韩博  徐伟义  周寅康 《地理研究》2022,41(12):3164-3182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优化乡村国土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既是人为土地利用的重要碳源之一,也对缓解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积极作用。为解析其与“双碳”目标的互馈机制与耦合关系,剖析其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碳效应的学理研究问题与实践应用路径。结果表明:① 与传统土地整治相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强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作为面向全要素全空间的土地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和实践方式更多元,与“双碳”目标联系更密切,固碳减排可操作性更强;② 基于文献计量研究发现,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应在碳效应影响因素解析、碳核算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开展学理研究和关键问题探索;③ 研究提出了综合规划引领、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的实践应用路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技术方法体系、优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等各环节,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为面向“双碳”目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新课标鲁教版教材必修1“地理环境差异性”几个教学片段的课堂观察为例,从三维目标的实施及实现的视角考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科学性、过程与方法教学的可行性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先进性,并思考其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高中地理课堂要切实关注三维目标三位一体的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3.
卞晋荣 《地理教学》2014,(20):24-25
本文以人教版《环境保护》为研究对象,将教材中"思考"栏目分为材料分析型、开放辩证型和调查实践型,结合"思考"栏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朱思扬 《地理教学》2024,(4):27-30+46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9年提出了《学习框架2030》,确立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本文在分析《学习框架2030》内涵及其子项目课程图谱分析(CCM)基础上,以上海版高中必修《地理1》为例,构建了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路径,并尝试将其运用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可为教师开展地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峥  程占红 《地理学报》2023,78(1):54-70
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如期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基于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交互视角研究了中国服务业碳强度差异格局、空间关联、动态演化及跃迁机制。结果表明:(1) 2005—2019年中国服务业碳强度的总体差异存在动态收敛趋势,在空间上也呈现显著的聚类现象,且空间集聚水平逐渐趋于稳定。(2)在服务业碳强度局部空间结构与依赖方向上,西北与东北地区波动性较强,东部沿海地区相对稳定;在碳强度时空跃迁的过程中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转移惰性,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或路径锁定特征,其中中部、西部的多数地区始终保持高碳强度属性,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协同减排的关键区域。(3)服务业碳强度的时空网络格局主要以正向关联为主,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但少数邻接省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竞争。(4)各地区服务业碳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沿海省份主要受人口—城镇化制约模式的影响,西北、西南和东北的多数地区主要受技术—规制驱动模式的影响。自东南至西北,中国服务业碳强度的跃迁模式逐渐呈现出“同向制约—反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阶梯递变格局。因此,政府减排政策的制定不仅应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6.
1966~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是处于低.谷阶段的萎缩时期。这一时期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虽举步维艰,但仍旧体现了迎难而上的顽强生命力。本文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为例,深入分析这个特定时期的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核算区域的碳排放和碳汇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变化情况,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LMDI模型、STIRPAT模型、FLUS-InVEST模型等定量分析甘肃省碳排放与碳汇的现状特征及模拟未来变化情景,并定性讨论甘肃省减排增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甘肃省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及具体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碳排放呈上升趋势,二次产业是排放大户。(2)经济产出是甘肃省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3)在全面优化情景下甘肃省碳排放如期达峰,减排效果最为理想。(4)甘肃省短期内新增碳汇缺口较大,难以抵消全部的碳排放。建议甘肃省实现“双碳”目标宜分两阶段进行,减排和增汇多措并举并优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  相似文献   

18.
宋长青  刘静  潘峰华 《地理研究》2022,41(12):3383-3392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地理学科建设需要做好“四个面向”,其中本科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成立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已有12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历史,在时代的驱动下,北师大地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国家社会需求、主动求变,经历了史地一体、独立设系、强调师范性、多元化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拔尖人才与“四有”好老师并重的发展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推动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为首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积极探索差异化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特色化的培养模式,争取适应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地理学本科人才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9.
赵丽欣 《地理教学》2013,(11):10-11
正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含义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多种解读,通过学习与实践,我的理解"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而不是教师的"过程与方法",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学科思维层面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即地理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静态的地理发现的结果——地理知识,更要强调让学生经历动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3,(11):1
正地理教科书作为中小学众多教科书的一个重要品种,既是一种由编写者创造的文化产品,又是地理课程的具体化并成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地理课程在中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教科书在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对地理教科书百年变迁的研究,能够为完成总课题的目标贡献力量。总课题研究目标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