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和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次实践活动的典型做法,从明确深度学习目标、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搭建学习“脚手架”及开展持续性评价等角度,探索基于深度学习设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作为地球运动参照物的日月星辰又与地球相距甚远,因而难以据此直接观测地球运动。当前虽然不乏较为准确地表现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资源,但由于其制作技术和呈现方式多为二维形式,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三维感受和亲身体验。根据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应当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  相似文献   

3.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2,(16):26-29
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周日视运动,导致同一日期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产生纬度差异,同一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产生季节变化。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其它日期均偏离正东、正西方位,纬度越高的地区偏角就越大;对于同一纬度地区,越接近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日期,日出、日落方位的偏角就越大。  相似文献   

4.
朱毅 《地理教学》2014,(1):42-43
正一、相关知识背景1.太阳视运动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中,最明显的是天体的周日运动。即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对在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地外的天体以相反的方向、相同的周期旋转。天体的周日运动中最典型的就是太阳的周日运动,也叫做太阳的视运动。2.天球  相似文献   

5.
6.
孙瑞 《地理教学》2023,(2):48-51+33
本文通过自制太阳周日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在观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观测数据,验证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当实测数据与已知规律矛盾时,学生产生新疑惑,并通过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7.
金卫东 《地理教学》2013,(15):30-31,17
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大致东升西落。太阳周日视运动,就是太阳以地球自转的相反方向,绕地轴并随着天球(以观察者为球心,以无限远为半径的球面,由于人的视角对远近的分辨能力有限,看起来好像天体都投影在同一个球面上,即天球上)旋转,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自东向西运动。太阳东升西落运动在天球上形成的轨迹就是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通过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地表任何地点任意一天内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方位以及它们随季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雷鸣 《地理教学》2012,(22):54-56
由于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部分的高考复习课中,经常发现一些地理老师认为“赤道上太阳终年正东升正西落”,并利用赤道上全年周日视运动图示(如图1)加以解析,甚至一些地理刊物也曾刊登有这样观点的文章。笔者认为这是他们对赤道上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判断依据存在重大疏漏,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虚拟天文馆软件Stellarium,列举了软件的主要操作按键,介绍了用软件演示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12.
正一、地球自转中的对称性在中学阶段大多数情况下,为简化起见,我们把地球假设为一个正球体,自转角速度为匀速,由此产生了自转意义中的对称性。1.同一日中日出、日落时刻关于正午时刻对称时间标准要统一,三者同为地方时或区时,即上、下午时间等长,或者正午经线平分昼半球,子夜经线平分夜半球。【例1】①北京(116°E)某日日出地方时为5:50,  相似文献   

13.
陈杰 《地理教学》2021,(22):31-34,23
本设计以高二等级考学生为授课对象,基于深度学习的要求,借鉴主题式项目化学习设计思路,围绕主题"陆地水"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水体与水循环、径流与径流量、水利开发与水害防治等,着力于陆地水的环境成因与环境意义分析,落脚于人水和谐的水环境营造.  相似文献   

14.
罗明军 《地理教学》2013,(18):38-40
正一、问题缘起与动机传统地理教学方式的一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即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却是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熊万英 《地理教学》2013,(22):28-30,46
正图形语言是地理教育中的特色语言,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把握好地理图形语言是教好学好地理的捷径,也是形成地理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必修1的有些内容对许多学生来说抽象而难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把以文字为主的地理知识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或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文图转换,对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高三二轮复习中"正午太阳高度"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运用图形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及分布变化规律的掌握,既  相似文献   

16.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侧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或合作建构形成新经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过程。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框架,选取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思维冲突,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先生引领”等途径,逐步形成地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法,并运用已建构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地理情境问题。形成深度学习“问—究—思—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构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地球运动作为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有着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过程,并需要进行时间、日期、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其经纬度的换算等,带有较多的数理计算,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此内容有畏难心理。笔者就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的形成进行了反思,以期和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育变革强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一过程中真实情境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真实情境,在提升教学深度、拓展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土壤”单元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四种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构建可实践、可量化、可直观的真实情境,实现学生深度认知、深度理解、深度发现。  相似文献   

19.
用图示法讲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地球形状的影响,总是存在着高低纬间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4,(23):29-32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 1.教学内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二分二至节气。2.地位与作用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季节性特征,如: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的春播秋收。自然界的很多变化也呈现季节轮回,如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候鸟等动物的季节性迁徙等。季节的更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而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根源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