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丽江-小金河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重要的次级边界断裂。构造活动对区域河流水系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定量研究水系地貌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内构造活动信息。本文采用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值(HI)等地貌参数研究沿该断裂区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研究发现,断裂北侧坡度和地形起伏度较断裂南侧高,跨断裂4级流域盆地内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值变化也指示断裂北侧流域成熟度低于断裂南侧,这反映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存在一定逆冲分量。  相似文献   

2.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现今断层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GPS观测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现今断层运动和变形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两侧地块地壳变形差异显著,GPS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裂带两侧存在地壳变形不连续现象;进一步以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负位错模型反演的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以木里为界,北东段断层强闭锁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km左右,西南段断层闭锁程度较高的区域位于5~15km范围内,浅层表现为弱闭锁的状态;滑动亏损速率结果显示,两闭锁段的滑动亏损速率相差近4mm·a~(-1),说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背景滑动速率明显高于北东段.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了西南段浅层蠕滑运动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南段的浅层左旋滑动对北东段闭锁区和西南段深部强闭锁区均为正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认识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的指示意义,基于30 m的DEM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提取该断裂带地形剖面、地形起伏度、坡度、水系偏转角、河流纵剖面上凹指数等参数数值,得到了畹町断裂带构造地貌的一些定量化特征,并通过这些数值特征讨论了其指示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地势以畹町断裂为界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沿断层垂直方向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到1 500~2 000 m后趋于平稳。垂直断层方向的地形剖面反映的阶地特征与普通意义的侵蚀阶地的特征差异明显,表明畹町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区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形态特征。断裂两侧水系分布明显不对称,沿走滑断裂水系发生系统性拐弯,且水系级别越高,其拐弯距离越长。沿畹町断裂(怒江干流)走向分布的11条水系偏转角的角度大致在45°~175°之间,多数分布在100°范围内,高于100°的有3个。畹町断裂带水系偏转角的数值特征说明水系在断层左旋走滑作用的长期影响下,汇入角发生了偏转。区域内92.31%的河流纵剖面上凹指数b1,纵剖面为凹形,反映了畹町断裂对其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8日发生的MW7.6克什米尔地震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北部触发了数千个滑坡。这些滑坡密集分布于6个地貌—地质—人类活动环境区内。基于ASTER卫星影像和GIS技术,构建并分析了一个包含2252个滑坡的空间数据库。应用滑坡多元评估判据确定单次地震事件触发滑坡各个地震滑坡控制参数的重要性。这些控制参数包括岩性、断裂、坡度、坡向、高程、土地覆盖类型、河流与公路。结果展示了4类级别的滑坡易发区域。此外,结果还表明了岩性对滑坡的影响作用最大,尤其在岩石高度破碎区域,例如页岩、板岩、碎屑岩、石灰岩与白云岩。还有,距离断层、河流与公路较近也是滑坡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滑坡也常常发生在坡向朝南的中海拔斜坡上。灌木林地、草原、农业用地也是滑坡易发区域,而森林覆盖的斜坡较少发育滑坡。研究区的1/3被滑坡极高易发区或高易发区所覆盖,需要开展快速的滑坡减灾措施。其余的区域为滑坡低易发区与中易发区,相对稳定。本文研究支持以下观点:(1)地震触发滑坡往往发生在地震滑坡控制参数相关的特定区域内;(2)在西喜马拉雅地区,森林砍伐与公路建设往往是同震滑坡或地震后短期内滑坡发生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滇中次级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菱形块体南部,受北东向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北西向则木河断裂带、南北向小江断裂带和北西向红河断裂带所围限,内部发育着多条活动性较弱的近南北向断裂,包括元谋—绿汁江断裂、易门断裂和普渡河断裂等。青藏高原与周边块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该地区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该区是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数据中心的地磁场模型(NGDC-720),研究云南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变化,包括磁异常及其梯度的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不同波长成分对总体磁异常的贡献.比较磁异常与重力异常、大地热流、地震活动等地球物理信息的异同特征,探讨地壳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小金河、红河断裂带以西的三江、滇西造山带的异常较弱,菱形地块的异常相对较强.研究区域的地壳磁异常主要是弱磁性基底背景下叠加的浅源磁性体产生.卫星磁异常显示滇中坳陷区具有清晰的偶极场特征.沿红河断裂带分布的正负磁异常带与断裂构造走向一致.围限菱形地块的丽江—小金河断裂、红河断裂、康定—奕良—水城断裂和弥勒—师宗—水城断裂带是磁异常的强弱过渡带.强烈地震发生的地点、大地热流值高的地区,地壳磁异常为负值或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地震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岩性、地形地貌、坡度、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对滑坡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忽视了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对滑坡分布所起作用.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灾害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发育,但在断裂带两侧呈不对称分布,80%以上的滑坡、特大型滑坡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上盘.这一现象在汶川地...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以武都区和文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详细研究汶川地震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县触发的滑坡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烈度、地形坡度、断层、高程、地层岩性的相关关系,采用基于GIS的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学科分析。结果表明:极高危险区在高程上主要分布在集水高程区,高度危险区主要沿白水江、白龙江等主干河流两侧极高易发区的边界向两侧扩展,轻度和极轻度危险区面积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低烈度、活动断裂不发育、人类活动微弱的高海拔地区,另外国道G215沿极高危险性区域分布明显;利用危险性等级分区结果统计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得到武都区和文县潜在影响人口,发现研究区约78万人将受到地震滑坡灾害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丽江-小金河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重要的边界断裂,前人根据其断错地貌特征确定其为左旋走滑断层,并认为其左旋断错了SN向的丽江盆地。本文对丽江-小金河断裂丽江盆地隐伏段开展了浅层地震勘探与钻孔探测,通过地层岩性分析建立跨断层的钻孔联合剖面,揭示丽江-小金河断裂斜穿了丽江盆地,隐伏段整体形式为不对称正花状构造,表现为断展褶皱和逆冲断层,但主断层顶部表现为局部拉张,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  相似文献   

10.
<正>1研究背景2013年7月以来木里地区小震活动增强,截至目前,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共记录7万余次小震活动,其中最大地震为2017年9月12日ML 4.4地震。该震群活动位于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关于该断裂,有研究如下:徐锡伟等(2017)基于地震地质学标志,认为宁蒗—木里—冕宁地区具有发生6级及以上强烈地震的能力;刘晓霞等(2021)基于GPS数据,认为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以木里为界,NE段存在从地表向深部延伸至15 km左右的断层强闭锁段。同时,雅砻江锦屏水库位于震群附近,有研究认为,锦屏水库蓄水对于该区域内发震构造背景和断裂活动有一定影响(蔡一川等,2015);邵玉平等(2017)提出,  相似文献   

11.
大春河—一朵云断裂位于昆明市的东南侧,沿断层线断错水系、土林地貌发育,河流的最大左旋扭动距离达两公里。断层泥中石英碎砾的SEM研究表明:断层的强烈活动时期为早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全新世断层的活动有所减弱;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活动方式以蠕滑为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9—2015年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特征,并结合小震精定位结果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GPS水平观测值与模型值的拟合结果较好,小震分布与闭锁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丽江—小金河断裂的南段—中段南部(丽江—宁蒗)除最南端外基本完全闭锁,断层的滑动亏损速率也相对较大,该段落具有发生较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而中段中北部—北段闭锁程度要弱得多,尤其在断裂带的北段,闭锁程度很弱,除了南部有部分闭锁,其余地方无强闭锁状态,且在5 km左右深度处断裂基本由闭锁状态转化为蠕滑状态特征,断层的滑动亏损速率也相应很小,该段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举世闻名的郯庐断裂带,古往今来都是地质找矿、地震测报等工作的重要研究对象。该断裂究竟有无新活动呢?笔者曾在该断裂中南段的东海、新沂、宿迁等县做过多年地质调研工作,积累了一些说明该段新构造活动迹象的资料。所谓新构造活动,一般泛指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的构造活动。就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而言,新构造活动迹象主要表现为断裂、地震、水系、沉积物、地貌要素等方面。下面就该带中南段新构造活动迹象作一简单的介绍。一、水系的发育和变异1.水系的分流和改流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海上浅层地震勘探剖面分析了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上更新统、全新统和活动构造的某些特征。晚更新世末期发生的构造运动使上更新统产生断裂与褶皱,沿郯庐断裂带东主干断裂发育了狭长的背斜构造,在西主干断裂两侧次级横向(东西向)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横向断裂是一些高角度的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MS6.5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文中以牛栏江沿线鲁甸县、巧家县和会泽县交界处面积为44.13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开展地震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比分析。根据震前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与震后0.2m分辨率的超高分辨率航片数据,分别建立了震前滑坡与同震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震前有284处滑坡,本次地震触发1 053处滑坡。借助10m×1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基于GIS平台提取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岩性、烈度、河流共7个主要因子,并利用滑坡的面积百分比(Landslide Areas Percentage,LAP)和点密度(Landslide Number Density,LND)对比分析震前与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震前与同震滑坡的易发高程区间分别为1 200m与1 200~1 300m。坡度越大越容易发生滑坡,其中坡度10°的区域由于距离河流很近,也为滑坡易发区。震前与同震滑坡发育的优势坡向都是近S向。当斜坡为凹坡时(曲率值为负值),滑坡易发性较高。地震烈度越大,越易发生同震滑坡。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分布区很容易发生滑坡,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分布区在地震力的作用下边坡的稳定性也大大降低。震前、同震滑坡的发生与到河流的距离大致呈现正相关性。震前滑坡LAP的峰值大多数都与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滑坡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峰 《地震》2021,41(3):42-58
利用区域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记录的7349个近震事件的60471个Pg波绝对走时和196465个相对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滇西北地区(25°~28.2°N,99.5°~101.5°E)横向分辨率为0.2°的中、上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模型,重点分析了区域内各主要断裂带及其邻区的速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北段15 km以上的P波速度较低,重定位后中、小地震的震中主要位于低速异常的内部,且震源深度在断裂带两侧相似;推测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作为川滇菱形块体西南边界的剪切控制作用已弱化,分界能力局部减弱,并且断裂带下方主体的低速异常可能为跨越断裂的动力传递提供条件.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两侧存在大范围的P波低速异常,推测此低速体可能是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出的物质,而程海断裂带以东从近地表至25 km深处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体则可能会阻挡高原物质东南向的逃逸.  相似文献   

17.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6.0级震群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位于强烈隆升的龙门山及其西缘高原腹地过渡地带,断裂构造复杂,水系发育,小震与中强地震活动频发。基于90 m×90 m空间分辨率的SRTM3数据,利用数字地貌分析方法提取了马尔康6.0级震群所在的脚木足河流域坡度、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和河道陡峭指数等地貌参数,结合降水和岩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脚木足河流域坡度、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和河道陡峭指数整体表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构造活动是导致区域地貌参数呈现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地貌参数高值主要分布于龙日坝断裂两侧,沿松岗断裂两侧展布,龙日坝断裂东侧是构造变形与差异性隆升强烈的龙门山地区;龙日坝断裂西侧是多条断裂交汇的构造复杂区,中强地震活跃,地貌破坏与重塑作用相对强烈,这可能是地貌参数高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评价中非滑坡样本选取不规范导致的分类精度较低问题,本文提出联合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采样策略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方法的DBSCAN-SVM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首先,基于DBSCAN聚类和空间分析选取非滑坡样本;然后,将样本数据代入SVM分类模型进行训练与验证,预测并提取SVM分类中属于滑坡的概率,获得滑坡易发性;最后,以四川省绵阳市为试验区,预测滑坡易发性概率,基于滑坡易发性精度与分级结果等要素,与传统非滑坡样本采集策略的SVM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对DBSCAN-SVM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SVM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本文提出的DBSCAN-SVM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在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中包含的滑坡样本数量较多,准确率、召回率、AUC、F1分数均得到提高,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明显活动。在礼县—罗家堡段和天水镇—街子口段直接错断全新世地层。断裂沿线地表陡坎发育 ,水系被左旋位错。结合沿该断裂带广泛分布的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认为礼县 -罗家堡断裂带是 1654年天水南 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位错速率为 0 95mm/a ,平均垂直位移速率为 0 35mm/a ,垂直位移速率约为水平位移速率的 1/ 3。这个比值与一次断裂突发性垂直位错量 ( 1 9m)与水平位错量 ( 5 2m)的比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证据权方法的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冲  徐锡伟  于贵华 《地震地质》2013,35(1):151-164
玉树地震诱发了2 036处滑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选取与地表破裂距离、峰值加速度(PGA)、高程、坡度、坡向、曲率、坡位、与水系距离、岩性、与断裂距离、与公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12个因素作为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因子,采用加法与减法2种证据权方法,开展玉树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工作。结果表明:基于加法证据权方法得到评价结果的正确率为80.32%,基于减法证据权方法得到结果的正确率为80.19%。将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图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5类。这一成果可划分出滑坡危险区,为灾后滑坡防治、基础设施重建与自然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