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活动的“黑色吸烟者”区大洋底层水中,悬浮和溶解诉Hg、Ce,Zn的空间分布,当液体从喷泉的管道中流出时,在周围的海水敢特殊的蘑菇状异常区,可达海底以上1000m处。该区富含溶解的锌和铈但贫溶解的汞。悬浮状态的金属异常区到达较低的层位,在该处水的上升速度接近或小于悬浮颗粒的下沉速度。随着向较高层位过渡 ,明显地观察到悬浮状态向溶解状态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3.
53°S和66°S之间的太平洋南极海脊(PAR)进行了两个航次的取样,为太平洋南部海底4000km长的地幔构造提供了条件。Castillo等最近报道了53~57°S同位素数据,我们这里报告了56~66°S的资料。与东部微板块北部的多数东太平洋海隆(EPR)相比,PAR53~66°S的样品在Nd-Sr和Sr-Pb同位素图表中一般分别含有低Sr和高Pb。在智利海脊北部和澳大利亚—南极不整合地层(AAD)东部的印度海脊东南部(SEIR)以及30~35°S之间的EPR玄武岩中都可发现这种趋势。为了描绘太…  相似文献   

4.
对东太平洋海隆9°~10°N(9°50.01'N, 104°17.44'W,水深2 200 m)热液硫化物的主要组成元素测试资料研究表明,硫化物具有高Ca、Cu、Co、Se含量,低Pb、Mn、As、Cd、Ba和Au含量的特点,为富Cu型热液硫化物。热液硫化物中Cu与Co、Se、Ag、Cd等元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而与Ca、Ba、Mn、Pb等元素呈负相关关系(R2>0.8)。热液硫化物烟囱体中不同圈层化学成分的变化较大,稀土元素(REE)的含量从内层到外层逐渐变高,可以反映出硫化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均一性和矿化条件的不同。热液硫化物中REE含量较低,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和LREE富集的特征,与海水的REE配分曲线基本一致,表明热液硫化物中的REE主要来源于海水。  相似文献   

5.
东太平洋海盆CC区表层沉积物以远洋粘土组分及生物组分为主。但是,在局部区域,沉积物的矿物成分及地球化学组成都记录到有热液作用物质存在,进而,通过经验公式,定量计算了热液组分的含量。这些都表明远离洋脊及热点的CCA区,不同程度地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电子探针、中子活化、常规化学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地球化学实验测试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太平洋三区四地热液烟囱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和变化,揭示了研究区不同热液喷发类型中的地球化学标型特征。高温热液类型的硫化物,由高温热液矿物组成,除本身富合Fe,Zn,Cu,Pb等金属元素外,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最高或中高;中低温热液类型的烟囱物,金属元素合量较低,氧同位素换算温度也表现较低。由此论证了不同标型特征的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热液喷发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使用氧同位素方法,测试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冲绳海槽和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裂谷的海底热液烟囱和硫化物全岩样品.结果表明马里亚纳岛弧上的埃斯梅拉尔达破火山口的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温度最高(达275℃),而成为高温产物的代表;冲绳海槽和加拉帕戈斯裂谷烟囱,表现为中高温类型,其氧同位素温度在150℃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三海区热液烟囱物的氧同位素特征及形成温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氧同位素方法,测试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冲绳海槽和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裂谷的海底热液烟囱和硫化物合岩样品。结果表明:马里亚纳岛弧上的埃斯梅拉尔达破火山口的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温度最高(达275℃),而成为高温产物的代表;冲绳海槽和加拉帕戈斯裂谷烟囱,表现为中高温类型,其氧同位素温度在150℃左右;马里亚纳海槽以蛋白石为主要矿物的烟囱物,则显示出典型的低温热液类型,少量黄铁矿砂试样则表现出中温类型特征。但上述区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中高温热液矿物,说明研究区除马里亚纳海槽明显有中低温热液活动类型外,其它区域皆具备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
海底扩张中心的热液矿化作用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本文介绍了:1.热液多金属矿床调查的历史沿革;2.九十年代热液多金属矿床的海上调查方法;3.海底热液矿床的赋存条件;4.海底热液矿化作用过程;5.高强度热液活动与地质构造事件;6.热液矿体形状和流体动力学。作者认为,在我国开展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的同时,应对热液矿床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大洋板块从洋中脊扩张后,经过热传导和热平流,大洋岩石圈冷却下来。据估算,50%的水热损失(5.5×1012W)和流体通量(2.3×1012m3/a)来自于5Ma或者更年轻的海底。来自0.1~5Ma的地壳流体循环的大量矿物沉降,可以解释地震速度的快速增加,上地壳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以及504B孔岩心中约6.9Ma时的玄武岩蚀变和矿脉层。虽然发现了洋脊侧翼通量增大的证据,但是由于缺少勘探和足够的知识来了解洋脊侧翼的热液如何释放至海底,对于如此大范围的海底热液喷口的直接观察进行地很少。沿着洋中脊顶部已经发现了上百座活动喷口,在这里已经进行…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1年大洋一号第22次环球考察在东太平洋热液活动区采集的5个站位的77个悬浮体样品,利用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悬浮颗粒硫化物颗粒的矿物形貌和物相、矿物组合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悬浮颗粒矿物组成对海底热液活动的指示作用。研究区出现了闪锌矿、纤锌矿、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铜蓝以及单质硫等多种硫化物颗粒,主要的硫化物矿物包括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据此推断该区海底热液属于典型的高温热液流体,其温度在350℃以上。研究区不同站位间悬浮体丰度和保存程度差异明显,这与距离热液活动点远近有着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使用氧同位素方法 ,测试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岛弧、马里亚纳海槽、冲绳海槽和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裂谷的海底热液烟囱和硫化物全岩样品。结果表明 :马里亚纳岛弧上的埃斯梅拉尔达破火山口的热液硫化物的形成温度最高 (达 2 75℃ ) ,而成为高温产物的代表 ;冲绳海槽和加拉帕戈斯裂谷烟囱 ,表现为中高温类型 ,其氧同位素温度在 1 5 0℃左右 ;马里亚纳海槽以蛋白石为主要矿物的烟囱物 ,则显示出典型的低温热液类型 ,少量黄铁矿砂试样则表现出中温类型特征。但上述区域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中高温热液矿物 ,说明研究区除马里亚纳海槽明显有中低温热液活动类型外 ,其它区域皆具备中高温热液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太平洋海隆深海热液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取东太平洋海隆区深海热液系统沉积物样品的总DNA,构建沉积物中的细菌16S rDNA 克隆文库,通过PCR-RFLP分析与序列测定,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类群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区沉积物中的36个克隆代表的22种基因型分别属于7个主要类群,其中变形菌(Proteobacteria)的γ-亚群为优势菌群,α-和β-亚群也均有分布;而硫氧化相关共生菌的属(sulfur-oxidizing symbionts)为优势种属.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该沉积物中细菌主要是跟共生有关、跟C、S代谢相关,大多还能在无氧和高温环境的条件下生存,说明采样点具有典型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的特点,甲烷代谢和硫代谢在该区域的深海物质能量循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外大量新的极端微生物的存在,预示着该区域的微生物资源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4.
《海洋世界》2008,(9):5-5
8月27日,从远在东太平洋上执行第20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传来好消息,科考船于8月23日、24日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两处海底热液活动区,这是我国继2007年在西南印度洋首次发现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之后,第二次自主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赤道附近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相似文献   

15.
构造和岩浆事件、岩浆供应、轴部岩浆房性质以及热液循环影响了中速和快速扩张的地壳增生。在快速和超高速扩张中心———例如在地壳岩浆房和活跃的热液循环中发现有地震反射的东太平洋海隆,其热液循环引起的地壳岩浆体的冷却和结晶会影响地壳的地震结构。热液流体的地球...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中国海底热泷硫化物调查航段在EPR西侧取得了E271与E272站住的小箱体柱状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采用酸化和未酸化两种前处理方法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受热液活动影响不强烈;粒度分布曲线表现为多峰分布,为多种物源共同叠加沉积的结果,其中以生物源与火山源为主.因此谈地区的沉积物源虽然有热液活动的贡献,但是较其它来源的沉积物所占的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7.
2003年中国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航段在EPR西侧取得了E271与E272站位的小箱体柱状样品,通过对这些样品采用酸化和未酸化两种前处理方法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受热液活动影响不强烈;粒度分布曲线表现为多峰分布,为多种物源共同叠加沉积的结果,其中以生物源与火山源为主。因此该地区的沉积物源虽然有热液活动的贡献,但是较其它来源的沉积物所占的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1年10—11月在赤道北太平洋海域(含赤道东太平洋东、西部海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与营养盐及碳酸钙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二氧化碳(∑CO2)含量为1.07—2.01mmol.L^-1,自赤道北太平洋东部向西呈逐渐降低趋势;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表明赤道北太平洋可能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海水源区;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生物生命过程和碳酸钙沉淀与溶解过程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成因矿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围绕太平洋三区四地海底热液硫化物和烟囱物中黄铁矿为主线的形态标型(扫描电镜)、矿物标型(粉晶X射线衍射法)及矿物组合,揭示了黄铁矿及伴生矿物在不同热液喷发类型中的标型特征,并由此反证了不同标型特征的热液矿物与热液喷发环境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2009-2010年的中国大洋第21航次环球科学考察中,"大洋一号"考察船对东太平洋海隆1.2°N周边新发现的"宝石山"热液区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视抓斗采集到了贻贝类样品,经形态学研究鉴定为嗜热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thermophilus,Kenk&Wilson,1985,这是此物种在该区域分布的新纪录。文章对样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其它海区发现的B.thermophilus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