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1995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实况1.1 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5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382次,M_L<2.0级地震1110次,M_L2.0~2.9级地震246次,3.0~3.9级地震25次,M_L≥5.4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5年10月6日滦县Ms5.0级地震.1.2 1995年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发生了多次小震群活动,特别是1995年7月20日涿鹿震群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多,呈现了震级大、持续时间长、衰减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N35_0~40~0,入108~0~125~0)地震活动情况从M_L≥4.0级地震震中分布看除唐山、邢台、大同老震区外,M_L4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带和与此带相交的燕山带上。据国家地震局《地震目录》全年资料统计,华北地区1990年共发生M_L≥4级以上地震12次(表2),其中9次发生在华北北部。自5月中旬以后,北京—张家口一带发生三次4级以上地震:小汤山4.3级、大海坨5.0级、清河4.6级,唐山、邢台老震区也相呼应,发生晋县4.2级、4.5级、滦县4.9级、青龙4.6级四次地震。最突出的是1990年7月21日张家口地区大海坨主震为M_L5.0级震群和8月1日山东苍山主震为M_L4.4级震群,其中大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2016年10月7日至26日广东省乳源县发生M_L2.8级震群活动,共记录到地震250次,其中M_L1.0~1.9级166次,M_L2.0~2.9级17次,最大为10月10日的M_L2.8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根据乳源震群与南水水库震群活动、波速比、视应力和应力降对比,初步判断此次乳源震群活动在弱挤压应力背景下产生,且为非水库诱发地震,印证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由水库区向非水库区转移或扩展的特征,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根据乳源震群沿北西向沟谷展布的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北西向节面的左旋走滑正断性质,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及现场调查结果,推测从震中区到英德市望埠镇存在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47°的隐伏断裂,为乳源震群发震构造,此隐伏断裂可能是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共轭构造,与近年来吴川-四会断裂活动增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1986年11月7日山西运城出现了一次震群活动.至1987年2月1日共发生地震801次.最大地震为4.7(M_L),位于东经111°03′、北纬35°11.5′,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度达5度强.由于运城震群的震源较浅,3.0级以上地震在震区普遍有感,甚至2.0级左右或2.0至2.9级间的地震也不同程度地有感.因此,这次震群活动对当地群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1986年11月7日起在山西省运城地区陶村附近发生了一次小震群活动。根据临汾无线传输台网目录,从1986年11月7日至11月27日06时的二十天内,共记录大小地震487次,其中M_L≥4.0有5次,3.0—3.9级10次,2.0—2.9级有96次,1.0—1.9级有234次,还有142次左右1级以下小震。小震群序列有两次最大地震,震级都是4.5级。震级序列示于图1。  相似文献   

7.
1 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2年1月1日至12月30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863次,其中M_L<2.0级地震1606次,2.0—2.9级231次,3.0—3.9级15次,M_L≥4.0级地震3次,最大地震为7月22日宁河(39°17′N,117°56′E)M_L≥4.9级,河北省M_L≥3.0  相似文献   

8.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1)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2)华北地区M_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_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3)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_S≥5.0、M_S≥5.5与M_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4)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993年8月份在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_L≥2.0地震30次(见下表)。其中2—2.9级的23次,3级以上的7次,无5级以上地震发生。震级最大为8月30日山西浑源东北M_L4.5地震。大同余震区(山西浑源东北)自8月29日起至9月5日出现一组震群活动,最大震级为M_L4.5,其中4级地震4次,3级5次,总计发生1级以上地震131次。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2日,在辽宁盖州(40.56°N,122.36°E)发生M_L4.7地震,此后该地区小震不断,地震活动持续至今仍未停止,发生多次4级以上地震。与此同时,海城地震老震区小震持续活动,自盖州震群活动以来,亦发生1100多次M_L≥1.0地震。基于这2丛地震活动,研究了盖州-海城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城老震区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较为稳定,与该地区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由于盖县台下方存在活动断裂,其快剪切波的优势偏振方向较为复杂,存在2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与台站下方的金州断裂走向和该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此外,2013年12月22日之后,盖州震群活动突然增强,与此同时,自该时间之后,盖县台(GAX)所反映出的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SEE向,与营口台(YKO)的快剪切波优势方向基本接近,同时与该区最大主应力方位较为一致。由此可以推断,盖州震群自2013年12月22日的这组增强活动或与区域应力的局部增强有关。但这2个震群的慢波时间延迟变化相对较小,与以往相关研究中强震前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