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地震学会每年春季和秋季召开两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1980年的秋季大会于10月14日至16日在仙台市召开,共有三百多人出席,包括日本著名地震学家萩原尊礼、铃木次郎、力武常次、浅田敏、字津德治和茂木清夫等。六名中国地震学者也应邀出席了这次大会,受到日本同行们的欢迎和关注,此外未邀请其他国家的地震学者参加。会上共宣读论文237篇,其中包括中国学者或与日本学者合作的论文3篇。论文中有不少是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讨论会鼓励年青地震学者提交报告。整个会议比较紧凑,学术讨论气氛较浓,基本上反映出近年来日本地震研究工作的概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地震小区划学术讨论会于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在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水电、铁道、交通、化工、冶金、机械、地震、高等院校等科研、工程、和教学单位的地震工程科技工作者八十余人。会议交流了论文报告五十余篇。内容涉及到地震烈度区划,烈度异常、震害予测,场地与土质条件的影响,沙土液化以及地面运动分析与实验研究等方面。并结合我国多次大地震的震害  相似文献   

3.
第四篇文章介绍了全国性磁性测试学术讨论会的概况,会议除进行了学术交流外,着重讨论了我国磁测技术和磁测仪的发展方向问题,指出磁测技术的发展,以及磁测仪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地震、地球物理等学科的研究,其中地震预报的一个前兆手段就是以磁报震。  相似文献   

4.
综合报道了1981年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召开的中国史前地震学术讨论会,介绍了会上提出的主要论点及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地震》1984,(3)
1984年3月13日至19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学术讨论会暨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与会代表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34个单位,共117人。此次会议是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近二年多来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6.
一、情况简介五十年代后期,苏联首先使用地震小区划概念。他们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对烈度相同的某个地区或一个复杂的工程场地,按场地局部条件,如局部土质条件、地下水位、局部地形和断层影响等进行烈度调整。小区划的结果是一种场地烈度图。近十多年来,地震小区划发展很快。世界上一些多地震国家把它当作减轻地震灾害的一种方法,因而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项综合应用的地震工程分支。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地震局与日本文部省的合作协议,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项目“地震小区划基础研究”已进行了两年多。为了总结项目的合作情况、相互报告各自的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并探讨今后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中日双方商定于1989年11月15—18日在杭州召开了“中日地震小区划学术讨论会”。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唱悦三等一行7人来华与会。工程力学所的科技人员及国家地震局的有关同志共16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广泛开展学术活动,交流科研成果,中国地震学会拟于1980年第四季度召开地震学学术讨论会。内容包括地震观测及仪器、地震予报的地震学方法(以震报震)、震源物理、一般地震学问题等。由地震学、地震仪器、地震前兆等三个专业筹备组负责筹备,届时还将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会议予计八天左右,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此次会议将与国家地震局地震学专业会议联合举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11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召开。与会的有来自全国地震系统、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和产业部门的地震科学工作者286人。会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试行会章,选举产生了由87名理事(其中包括保留给台湾省的1名)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顾功叙当选为理事长,马杏垣、丁国瑜、卫一清、付承义、王仁、刘恢先、翁文波、高文学、许绍燮、张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1981年11月底召开的全国地震综合预报学术讨论会的概况,并对大会宣读的30余篇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作了综述,包括:震例综合研究,区域性综合预报研究,专项研究,地震前兆模式、实验与模拟,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由日本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日本科学委员会内部物理学和地震国家委员会联合发起召开的1993东亚地震学术讨论会(1993 Joint Conference of Seismology in East Asia)于1993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日本鸟取市隆重举行,国家地震局组成以陈章立副局长为团长、由22名地震科技工作者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中国和日本外,还有来自俄罗斯、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蒙古及澳大利亚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7月3~9日在苏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263人,列席15人。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翁文波、付承义、方俊等出席了大会。会上选举了理事69名,常务理事18名,顾功叙继续当选为理事长。大会收到学术论文341篇,汇编了论文摘要,其中在会上报告并讨论的论文共141篇。这  相似文献   

13.
地震区土房国际讨论会于1981年5月24日至28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举行,来自1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的问题涉及以下五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及文化方面:土房和房屋改建经验,改变的障碍,房屋形式,有历史意义房屋的保护以及研究需要等。②材料方面:材料试验,土壤的安定性,防护技术,粘结,试验以及研究需要等。③结构方面:设计,试验,检查,评定,建设场地选择,加固及改建,修复,破坏分类,结构部件以及研究需要等。④实施计划方面:改建计划,翻建计划,修复计划,技术传授,试验,计划管理以及情报资料分发和需要等。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为预测预防地震灾害,首先要确定哪些地方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然后按危险程度分为若干个区域,在不同的区域内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这个过程就是地震区划。因为地震区划图常采用小比例尺,所提供的地震危险程度是平均值,不能反映由于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地震破坏在小范围内的差异。而要考虑这种差异,按具体地点的场地条件,给特定工程场地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就产生和发展了地震小区划。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报》1981,3(3):331-334
中国地震学会于1979年11月22日在大连成立.出席这次成立大会的代表(包括特邀代表)共286人.大会一致选举顾功叙教授为该学会理事长.本会的基本任务是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争论;团结全国地震科学技术工作者,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地震科学技术事业,为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我国14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1988年5月10日—13日在北京首次召开。为讨论商定有关事宜,1986年6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有30多名代表出席,国家地震局局长主持会议,并作了有关筹备情况的说明。本文综合概述了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内容及专题组安排、初步日程安排、与会代表名额分配原则、组织委员会、使用语言及其他事项。文后附有讨论通过的“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第一号通知(中、英文);并指出《国际地震动态》被确定为刊登会议文件和资料等的正式刊物。  相似文献   

17.
郝记川 《地震学报》1992,14(4):515-515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于1992年6月22-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共228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震系统、国务院各部委的有关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及有关大专院校.会议共收到论文312篇,在会议期间参加交流的有210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和国家地震局于1980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学专业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150余名地震工作者.这次会议收到了203篇学术论文,会上宣读了113篇.大家认为,这些论文反映出我国地震工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今后的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筹备召开的第一次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20日至24日在兰州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大专院校等38个单位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王仁主持了会议,大会宣读了学部委员、学会理事长顾功叙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2月18日至22日在武汉召开了“重力学术讨论会”。由于中国地震学会和武汉地震所的积极筹备,广大地震工作者的热情支持,会议圆满结束。来自地震战线20个单位的5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文章摘要48篇,会上宣读了32篇,包括流动重力观测研究、固体潮观测研究、计算机处理、震例总结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