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发表了两篇关于干湿气候区划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应用彭门(Penman)的经验公式。近几年来,彭门公式在世界各地都在应用,一般评论认为在目前它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另一篇是应用苏联Д.И.沙什科(Ⅲaшko)的公式,但作者结合了中国的情况,作了不少补充和修改。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将他们区划结果与过去国内发表过的区划工作作了比较,指出他们工作的一些优点。由于我国地区辽广,根据一个公式来作气候区划容易有顾此失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这两篇文章中同样也有,希望读者提出意见。“水”是农业的命脉。影响我国农业布局、产量提高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生长季的热量不足,而是受了水分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中,约有1/3地区,经常受着水旱灾害的威胁。本文从气候学角度结合农业,对全国干湿情况进行分型和区划。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我国干湿类型及时空分布的特征,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各地区水旱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2.
湿润指数与干操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使我国气候区划标准与国际气侯区划标准接轨, 从其定义出发, 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采用湿润指数划分气候区与我国传统的干燥反气候区划作比较认为: 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候区划在理论上有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为: 当≥4时, 湿润指数为0.8/K, 当4>K≥1.5时, 湿润指数为0.75/K, 当K<1.5时, 湿润指数为0.65/K.在实际应用中, 湿润指数气候区划与干燥度气侯区划相比较, 我国湿润区面积有所扩大, 极干旱气候区域有所北移。  相似文献   

3.
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干湿气候区划是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等学科的重要内容.自190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干湿气候等级、干湿气候区划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近10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干湿气候等级及其命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95,自引:10,他引:85  
根据全国60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等5个基本原则,在充分吸纳已有气候区划基本理论与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我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结果将我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先前区划方案相比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其中亚热带北界与暖温带北界均出现了北移,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东移与南扩,同时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三级气候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暖及北方一些区域出现干旱化而引起的;且与本区划所采用的资料站点和部分区划原则有一定更新有关。  相似文献   

5.
山区气候分析和县级气候区划是目前农业生产上对气候学提出的两个新课题。我国是个多山国家,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目前,平原多已开垦,复种指数较高,只有广大山地丘陵地尚有开发余地,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地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国是10亿人口的大国,每人平均占有耕地较少,利用山区发展林、牧业和多种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解决山区气候调查和分析问题迫在眉睫。县级气候区划是  相似文献   

6.
区划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区域单元的分异组合和划分合并,以得到地表现象的同质性空间单元,揭示现象或要素在区域内的相似性与区域间的差异性,可为国土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参考。该文梳理了国内外自然区划研究进展和各时期特点,根据中国自然区划的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区划的目标、类别、基本原则、整体思路等内容,并归纳近年来我国综合区划、部门区划的方法体系,以及综合区划、生态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灾害区划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自然区划方案。最后,总结了我国现有自然区划研究的特征,并结合当前国家需求分析了区划研究潜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再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0年作者与卢其尧曾在本刊发表了“中国农业气候区划试论”一文。近两年来,中央气象局与有关单位协作,提出了“全国农业气候区划初步方案”,出版了《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先后完成了小麦、甘蔗、甜菜、柑桔、茶树、  相似文献   

8.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9.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09,(11):38-40
本刊在第9期“问题讨论”栏目中发表了“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对该文中“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都相等,且为直射点的纬度”观点和赤道上日出的方位角的数值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有道理,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发表自己意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资料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1951-2010年中国756个站气象观测日值数据集中,遴选了654个站(1951-1980年)和658个站(1981-2010年)的资料,依据气候区划理论,遵循同一区划原则,采用同一区划方法和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2个时段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结果将中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对比表明:虽然这2个时段所划分的气候区数量一致,但与1951-1980年相比,在56个气候区中,有30个区在1981-2010年间出现了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盈缩;其余26气候区虽然水平位置、范围未出现显著移动或盈缩,但多数区域的区划指标值也出现了变化,说明在过去60年中,中国气候格局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新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者1983年在本刊发表了“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再论”以后,陆续出现了很多有关文献,主要的有:(1)国家气象局主持的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协作组完成的一系列资料、图集和区划;(2)多数省、市、自治区在简明的农业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又完成了详细的区划;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亚热带划分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丘宝剑 《地理研究》1984,3(1):66-76
我国的亚热带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密集、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气候带如何划分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区划的原则、等级、指标和界线等问题上,都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就这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出了划分亚热带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干湿期与干湿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俗语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我国地域辽阔,又处于季风的影响之下,气候的干湿情况不但各地差异很大,而且一年中的变化也很悬殊,对农业的影响极不相同。只有考虑干湿的季节变化才能反映我国气候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俗语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我国地域辽阔,又处于季风的影响之下,气候的干湿情况不但各地差异很大,而且一年中的变化也很悬殊,对农业的影响极不相同。只有考虑干湿的季节变化才能反映我国气候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气候区域分异规律及其时空演变研究是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以1951-2014年中国气象数据和基于HadCM3模式的1950-2059年气象模拟数据为数据源来分析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寒温带界线北移,且速度呈加快趋势;中温带和暖温带的北部界线向北移动,且东段界线的移动趋势较明显;亚热带北部界线已越过秦岭-淮河一线,且其东段北移趋势较明显;热带范围逐渐向北扩张。东北地区由湿润转干燥,达到干湿并存的状态;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总体上呈转湿趋势,虽北方半干旱区有部分区域转换为干旱区,但未出现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等地区的湿润-半湿润界线和干湿区分界线均向西北方向移动;南方湿润区的干湿状况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聚类分析在农业生态类型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农业的发展要受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应当把每个农业生产单位看成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实现对农业生产分类指导的必要条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包含的因子很多,目前对类型区划的要求又高,采用传统方法难以满足需要。我们在进行“河南省黄淮海平原沙区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区划”研究时,采用了聚类分析法,取得了满意结果。 (一)确定聚类分析对象的集合 农业生产单位可大可小,户、村、乡、县都可以是单位。若以县为单位,讨论范围内以沙土为主的县不超过十个,调查和计算工作量小,容易完成;但成果的精度较差,不便应用。若以村为单位,讨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区划中存在着通名不同而建制级别相同的“异名同制”现象和通名相同而建制级别不同的“同名异制”现象,给地名英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就目前我国行政区划设置来看,主要分为省、地、县三级,省一级区划的名称有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区一级区划的名称有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一级区划的名称有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等。存在着严重的“异名同制”现象。另一方面,“同名异制”现象更为复杂,既有专名同名而建制不同的的情况(即地区级、县级专名相同,俗称父子同名),如:邢台市(地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和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最大可能蒸发量又称蒸发力,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在计算下垫面实际蒸发量中往往应用最大可能蒸发量这一数值。最大可能蒸发量也常用于气候区划中的干湿系数,农田水分盈亏量(灌溉定额)等的气候指标,它不仅代表某  相似文献   

19.
最大可能蒸发量又称蒸发力,是指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在计算下垫面实际蒸发量中往往应用最大可能蒸发量这一数值。最大可能蒸发量也常用于气候区划中的干湿系数,农田水分盈亏量(灌溉定额)等的气候指标,它不仅代表某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尺度收缩方法的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数据推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路  金凤君  季珏 《地理研究》2011,30(12):2127-2138
以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数,对全国县级尺度农村房屋结构的比例构成进行了推定。针对全国性普查数据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基于不同空间精度等级的数据收缩模型,利用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建筑热工区划、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等因子,推定了2300多个县级空间单元的农村地区不同建筑结构的房屋比例和数量。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