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国际城市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10年来,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本文从全球发展、空间经济组织、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信息传输多个角度阐述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指出我国面临着如何实现城镇体系顺利接轨的重要抉择;加速中国的国际城市化发展,是实现接轨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中国国际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加速中国国际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体系网络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当前,学者普遍认同城市体系研究的重心从等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向。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阐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研究范式的转向过程,并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关注重点。结果表明:2010年之后,网络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主流范式,等级体系文献数量呈波动递减趋势,全国和长三角成为热点关注区域;属性数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城市网络研究中数据匮乏的状况,关系数据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视角及其所应用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成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网络研究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包括:调整国家城市网络的研究框架、超越交通数据直接考察城市间的实体联系、测度企业外部的横向联系、有向加权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增加研究中的地理“意味”等。  相似文献   

3.
何书金  周春山 《地理学报》2013,(12):1736-1737
"中国城市转型与重构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和"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3日至15日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及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香港大学城市研究及城市规划中心、英国SAGE出版集团与Urban Studies编辑部、Urban China Research Network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30多人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30多人来自港澳台地区,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研究国际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与城市发展理论的历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薛凤旋 《地理学报》2002,57(6):723-730
论述中国自周期以来的城市概念和理论,指出中国城市性质和城市结构的自有特点及其与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城市概念和理论不同,将中国漫长的演变历史分为封建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3个时期。3个时期所形成的城市概念和理论,都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城市及城市化向前发展的重要的理解和指导基础。  相似文献   

5.
全球城市区域是世界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大量国际商务旅行客和旅游者被吸纳在全球城市区域范围内,由此产生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与全球城市区域间的发展逻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旅游者的涵义演变、旅游产业范围、旅游产业组织等方面探讨了现代旅游业与全球城市区域发展之间的研究关联,并在一定范围内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走向。  相似文献   

6.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功能的重塑.  相似文献   

7.
加快建设事业信息化与数字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建设事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建设事业电子政务建设、建设事业行业信息化工作、建设事业企业信息化工作三方面对建设事业信息化进行论述。指出建设事业信息化工作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将有效推动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我国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参与国际性城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国际城市的分类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不同地区、不同职能的城市通往国际城市的模式有所差异,城市规模与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并无绝对的联系。以城市主要功能和在全球城市分工体系中承担的核心角色为依据,从这一新的视角将国际城市分为金融与管理型、混合性(含组合城市)、商贸与交通枢纽型、旅游与历史文化型和专业型5五种类型,进而通过对各类城市的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得出关于我国建设国际城市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15个A类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举办地、提名/获奖影片、评审团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国际电影节举办城市及参与国家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基于国际电影节视角的文化型世界城市地缘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国际电影节总体分布呈现出从欧美核心国家向亚非拉外围地区不断扩散的空间格局,电影节举办城市与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型全球城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反映出文化产业特殊的价值属性以及电影节相关行动者的“去政治化”策略;(2)国际电影节提名和获奖影片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以“欧洲-北美-东亚”为核心的多元化格局,反映出电影生产制作活动的去中心化趋势,而以评审团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权力结构则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少数国家掌握核心文化权力资源,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形成重要的导向作用;(3)国际电影节的地缘联系网络普遍表现出明显的“欧洲导向型”特征,反映出欧洲国家在全球艺术电影领域的影响力,而不同电影节网络连接格局的差异则体现出电影节地理位置以及国家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等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首先回顾了价值链与全球生产系统的研究进展,结合跨国公司最新发展趋势对全球生产系统特征进行了总结;其次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变,描述了90年代以来上海在全球生产系统分工中的变化,认为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型并没有真正改变上海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的地位;最后就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差距与优势进行了总结,提出全球化发展的外部力量和地方化响应的内部力量将是上海发展世界城市的两个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资律师事务所全球扩展及其网络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链锁网络模型,分析了1993-2015年间中资律师事务所全球布局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全球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中资律师事务所在西欧、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重点布局的基础上,全球空间覆盖范围迅速扩展,全球布局同时考虑全球金融型中心城市和政治型中心城市等多种类型区位;②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网络,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海外的香港、纽约、伦敦、迪拜等核心城市构成的骨干网络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其网络的全球化程度也不断增强;③中资律师事务所的全球扩展对北美、西欧、非洲、中东以及东欧等区域城市的全球网络联系影响较大,对空间临近的亚太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这也与以往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对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的当前趋势进行探讨,结合中国崛起的历史性、地域性,针对上海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对全球化下我国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出现社会空间极化.通过对社会空间因子空间分布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程度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City generics is a research choice to explore continuities of urban process across time and space. Central flow theory is interpreted as generic and is operationalized using the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A nuanced generic approach is developed that respects differences in inter-city relations found in dissimilar social worlds, defined as world-systems. This is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locking network model to extremely different world-systems – the contemporary world-economy and the ancient Mesopotamian world-empire. In both cases data is collected and analysed to reveal a city network at the centre of societal reproduction;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 are enabling of corporate globalization through cities; advanced divine services are enabling of spiritual-political change through cities. Both analyses produce credible geographical results so t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results can be discussed as generic inter-city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5.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ities and city regions have become the core of the global economy. Regional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drafting city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implementing them through various visioning documents with the aim of making cities more global, networked and competitive. Welfarist governments especially in the global South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ntrepreneurial, and in the process poor citizens are getting pushed to the margins, evicted from their land and relocated to city fringes. Hyderabad in India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illustration of neoliberal development trends in which poor local farmers are forced off their land to make way for a ‘world‐class’ knowledge enclave, popularly known as Cyberaba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licies and processes by which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has sought to brand Hyderabad as a world‐cla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tination and to restructure and reimagine it as a key node in a network of ‘globally connected cities’ of the world. It also considers the making of Cyberabad in terms of splintering urbanism, which is often understood as a defining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neoliberal urba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Urban geography》2013,34(5):431-449
The idea that cities or their neighborhoods, like organisms, experience a life cycle was very popular in policy-oriented U.S. urban studies literature of the 1970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ity life cycle idea. A brief survey of the city life cycle idea in recent literature is followed by a "double-barrelled" critical evaluation. First, the idea is examined and evaluated in terms of its use i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ctice of social science. Second, the idea is evaluated as it influenced public policy and served to reinforce the interests of particular groups. Two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1) that the largely uncritical use of the city life cycle idea allowed the idea to slip from being an image to being a cause in accounts of urban decline and (2) that the city life cycle idea, albeit flawed, was accepted and persisted because it servedparticular interests. The adoption of the city life cycle idea has had consequences both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ased upon it and for the cities and their inhabitants which became the targets of policies influenced by the idea.  相似文献   

17.
Emerging Chinese Citie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Urban Stud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inese cities are emerging in multiple senses: They have created new physical spaces to accommodate the fast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ry but have also developed new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urban transformation. The novelty created by emerging cities in China is not easily covered by Western urban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ynamism of Chinese urban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political economic changes vis-à-vis so-called neoliberalism, and spatial outcomes as diverse and contrasting spaces of formality and informality. Finally, this article speculates on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urban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2015年PCT专利数据,构建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拓扑结构与空间分布。研究发现:拓扑结构上,全球城市技术合作网络的密度较低,城市节点对外联系强度极不均衡。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团结构明显。空间格局上,全球技术合作网络中城市节点的专利总量和对外联系次数都呈一定区域性,城市节点主要通过全球知识网络获取知识。巴黎和东京无论是专利产出还是合作数量都具有领先优势,对外联系紧密,枢纽性强。网络中城市节点度中心性的空间分布上与专利产出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同,而介数中心性的分布格局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