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震前小震活动的时空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域,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发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的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安欧 《地震》1995,(3):214-221
岩石接触面在高温高围压下经过几天便烧结起来而有很高但低于原岩的剪切强度。烧结面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大于55—65°时,便不再断裂而沿其它方向剪断。实验最低温压相当地壳10km深,这应是地壳大断裂的上部裂面与下部烧结层的界限深度,受力后便向下延裂,在下部形成震源。这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在10—25km深重复发生的原因。由带内大震机制解P轴方向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趋势的关系、区域残余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分布方向与断裂带走向的关系,讨论了带内大震活动时段的原因。由带内裂面烧结条件、残余和现今应力高值区、岩体低强度区及储存弹性应变能高值区的分布,研究了带内大震空间分布原因。  相似文献   

5.
6.
地震能量时空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和宽间分布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征,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地震能量关于时间的分布是自仿射分形的,代表分布结构特征的H值小于1/2因而时间关联函数C(t)〈0表明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分布的变化过程具有负相关效应;地震能量在空间上分布也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有限震例表明,H值小于但接近于1/2,表明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8.
侯康明 《内陆地震》1990,4(3):230-238
利用仪器记录资料,讨论了自1954年以来昌马断裂带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AkioYoshida等人的研究思路 ,以大华北地区 (30°~ 4 2°N ,10 9°~ 12 5°E)为例 ,来探讨我国大陆区域强震和中等地震时空分布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大华北地区 1970年以来 12次ML≥ 6地震的空间—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该区强震发生前后 15年内 ,强震周围 2 0 0km内通常都有 5级以上地震活动。根据区域构造特点等因素 ,将大华北地区近期的强震活动分成 3个区域 ,并对该区近期的地震活动作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地震时空分布结构的多重分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瑛  朱传镇 《地震》1994,(5):11-19
地震作为地壳内的大尺度破裂被认为是分形的,具有分数维的特征。根据多重分形的观点,本文研究了部分曾发生过中强以上地震地区小震时空分布特征,应用固定质量法计算了地震时空分布的广义分维Dq,并得到了分形奇异谱f(α)-α。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的分形结构,D∞的分维值比D0和负q的Dq值稳定。D∞的时间变化实例表明:D∞在大震发生前降低。这意味着地壳应力场非均匀程序的变化,进而简略地讨  相似文献   

11.
何岗  张兴 《高原地震》2013,(3):22-24
青海省玉树县上拉秀乡至小苏莽乡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由于震级不高、危害不大及条件所限,未能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只是初步判断上拉秀-小苏莽断裂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带,为多次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几次大震及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留藏  蔡相展 《地震研究》1993,16(3):229-238
本文根据Mandellrot提出的分维理论,对我国三次大震及四次震群活动的时间分维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时间分维的总体特征:大震前分维较低,震后分维升高。2.时间分维的动态变化特征:火震前的分维呈现一总趋势的降维过程,且幅度较大;而震群的时间分维变化较平稳。3.对同一地震序列,起始震级愈低,计算出的分维值愈高;起始震级愈高,计算出的分维值愈低。笔者认为,地震序列起止时间的选取对计算时间分维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强震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强震活动具有在时间上的起伏特征与空间上集中分布于主体地区的特征。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阐明了微动态期划分的意义 ,并且与活动 -平静期进行了对比。中国及其邻区大陆强震的个体行为具有丛集性。近百年来存在一种大约 13a的阶段 ,反映了大范围的地震能量积累的起伏发展过程。与时间轴上的相对高潮期相对应 ,各期存在 1个地震活动主体地区与另 1个次活动区 ,2个大震活动区的相对位置往往分别处于青藏高原的两侧。相当部分的强震孕育是在原有孕震区继续进行的 ,而多数强震的孕育是在原有区域外进行的。活跃期与平静期的划分对理解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有意义的 ,然而活动期的长短不一 ,强度不同 ,活动期内也有起伏。从强震活动的孕育过程看 ,微动态期的划分更有利于对强震空间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容量维、信息维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规定了选取无标度区和线性拟合的条件之后,对于四川4个主要地震带、中国大陆和四川西部地区,选取不同震级下限,以一定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分别计算容量维D0和信息维D1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对强震前D0和D1值出现下降、先降后升和上升等多种变化特征,以及D0和D1值很接近等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在规定了选取无标度区和线性拟合的条件之后,对于四川4个主要地震带、中国大陆和四川西部地区,选取不同震级下限,以一定的时间窗和滑动步长,分别计算容量维D0和信息维D1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并对强震前D0和D1值出现下降、先降后升和上升等多种变化特征,以及D0和D1值很接近等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漳县活动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漳县段古地震事件的调查研究结果。该段断裂自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各发生一起古地震事件,其大震重复间隔为5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措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一西大难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看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断陷带北部块体构造活动样式及强震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慎谔 《地震学报》2004,26(4):379-386
应用地块构造几何学方法和原理,系统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地块构造类型、结构和运动特征. 运用断块多米诺模型,通过断裂构造地貌分析对比,系统地讨论了断块变形、断陷盆地伸展运动特点,及其区域分布特征. 分析结果显示:① 以北西向断裂划分,由西向东分为西区段、中区段和东区段,相应的地壳伸展量分别为4.46 km, 2.80 km和1.86 km.。断块平均伸展量约为1 km. 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大致相同; ② 以恒山断块为界,山西断陷带北部构造区可分为南北两区, 两区地震活动水平不同,分别为M7和6M  相似文献   

19.
鲜水河断裂带上特征地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洪  罗灼礼 《地震学报》1990,12(1):22-29
特征地震是大地震原地重复的重要表现形式.现有资料的初步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大地震属特征地震模式,其地震破裂长度、同震位错量以及断层错动方式,在原地保持较长时间的一致性.由于大地震屡屡在原地重复发生,沿断裂特定地段累积位错分布与一次地震的位错相一致,从而导致断层滑动速率的同步变化.本文以1973年炉霍地震为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的特征地震现象.该段的地震活动属特征地震模式,不服从古登堡-里克特的线性震级频度关系.特征地震不仅对断错地貌、滑动速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这种地震模式是以特定震级的大地震为主导,几乎没有中等震级地震发生,这对地震活动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海原断裂的断层泥的各类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断层泥带内部的小型断裂类型,探讨了断层泥组分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通过对比,确立了石英碎屑表面机械作用成因的电子显微构造特征组合为活断层的判别标志。本文将石英碎屑表面电子显微溶蚀构造分为五类,据此分析了断层活动时期和状态。研究中还发现了断层泥带内部电子显微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了断层活动与微结构、粒度分布间的关系。最后还讨论了断层泥形成演化过程以及断层泥对全新世以来断层滑动性能影响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