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鲁 《地理教学》2010,(5):13-15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
樊强义 《地理教学》2013,(14):35-36,5
正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安排的精巧,就可以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在启智的顿悟中结束。但若不够重视或没有精心设计,往往会使整堂课质量下降,给人以虎头蛇尾、繁琐累赘之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一、总结的必要性课堂总结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对内容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  相似文献   

3.
李军杰 《地理教学》2011,(12):27-28,45
如何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式”区域地理高效预习模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认知区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问题探讨的有效性和深入性,本文从“编图示、列提纲、析反馈、设问题”四个环节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所谓“首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单元或者一个教学时间阶段进行教学时,首先提出的问题,或者说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地名管理规范化的进程中,地名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提及到一个词语:对地名或其要素内容的“确认”。事实上,确认已经成为地名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在具体的确认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需要地名管理理论给予支持时,便需要对地名管理中的“确认”一词作出确切的界定和较完整的诠释。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系统的地名工作,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的一地多名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综合运用地名考证、语言、民俗等研究成果,在同时指称同一个地理特征的多个名称当中确认一个。以后的沿海岛礁名称普查…  相似文献   

6.
王颖  苏小兵 《地理教学》2019,(14):20-23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创设“教育机构线下广告投放点选址”的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从广告投放点选址的方案策划、方案修改、方案实施等过程,实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和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文章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和质询执行计划”等八个环节,初略描述课堂教学过程,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7.
南京于世华老师的《从“雕版”到“活字”:“用教材教”另解》一文的题意是“教教材”就像雕版印刷,教材好比雕版,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用教材教”就像活字印刷,教材好比字库,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创造出个性化的作品。而笔者写这篇文章是自己第三次教这个教材了。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本文基于选择性必修一“植被”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探究—校园调查—专题研究”三个环节,遵循“情境—问题—行动—生成”的基本途径,渗透核心素养水平分级思想,逐级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高中地理下册专题28“地理信息技术”是一个走在学科前沿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技术(GIS)三种技术,简称“3S”。这些技术对学生而言是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辨别“3S”技术的相应特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提出了一个国内政治性行为主体影响国家政局的分析框架,然后从“民意”“民意政治”“政治性民意”的视角,依据各民意集团的构成主体、利益诉求、行为方式等要素对缅甸国内的政治性民意集团进行梳理和划分,分析了缅甸政治性民意集团形成的时空环境,并对其形成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缅甸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了基于利益诉求而相互博弈的六大主要的政治性民意集团。各政治性民意集团或采取平等协商签订协议,或软硬兼施诱使妥协,或使用强力打击迫使接受等手段、方式进行权利博弈,成为缅甸国内主要的政治性行为主体。各政治性民意集团的借力博弈对缅甸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意集团之间冲突的实质是其集团利益超越国家利益,这是缅甸国内长期冲突的主要致因。从“民意”“民意政治”的视域来研究一国内部的民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冲突问题是富有尝试性和探索性的,缅甸的实证研究也为研究特定国家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学科的兼跨文理,紧密族系生活实际的特点来看,我认为,地理教学回归生活是一个较好策略和选择。 一、从生活实景出发。导入自然得体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成败的关键,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老师面前,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因此,要教师采取措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相似文献   

12.
浏览美国地图,有几十个地名让人奇怪,“它们怎么这样取名呢?”其原因涉及到从糊糊涂涂的翻译到公共关系,从历史地志到民俗传说的方方面面。 我在哪里 18世纪,在密西西比河探险的法国人遇见一根高高的红色界桩,显然是用于标定两个印第安部落狩猎界线的。今天,路易斯安娜州的大城市巴吞鲁日(Baton Rouge)就矗立于此,法语中的巴吞鲁日就是“红杆”的意思。 并非所有外来地名都保留得这么完整,许多都经过历史演变,一个地名的叫法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时,常常被搞错。  相似文献   

13.
题图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经典试题,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导图,再应用思维导图解决相关问题或尝试命题,以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图导学法包括题进图出、图进题出、题图并出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题图导学法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思维训练的转变、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从复制到创造的转变,符合新课标“转变育人方式、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导向,有利于提高初中地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承忠  邓辉  舒时光 《地理研究》2014,33(8):1579-1592
研究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300多年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禁垦时期、限垦时期到放垦时期陕蒙交界区土地开垦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的分界线存在一个由“二边”—“大边”—康熙线—乾隆线—光绪线逐步北移的过程,但仍是“相对稳定”、“相对清晰”的。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理性垦殖”选择的过程,这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华 《地理教学》2000,(11):39-40
要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我听了多节由不同教师讲授的“长江”这节课,有一种导入形式我至今记忆犹新。教师在学生入座后不动声色地打开录音机播放“长江之歌”。美妙动听的音乐刚响起时,只有个别人小声哼唱,其他人或整理文具或小声交谈。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越来越普遍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吸引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在实践和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情境的创设仅限于导入新课或新课讲授的某个环节,且情境的运用与其它学习环节无关,总让人有情境使用不够充分、效  相似文献   

17.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人口迁移又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国际上关于人口迁  相似文献   

18.
石话实说     
赏石基础什么是观赏石?观赏石,从字面上理解是供人们观赏的石头。那么,什么样石头值得观赏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当然是“美”的石头了!石头的美,大致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艺术美,比如,石头的造型或表面有人物、动物或景物的形象。艺术美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另一个是科学美,比如,钟乳石的“年轮”记录了生长年龄,火山弹是火山喷发的的产物。科学美给人以知识的启迪。爱好艺术的,擅长挖掘石头的艺术内容;热爱科学的,善于在石头上探寻科学的规律。艺术挖掘也好,科学探寻也罢,都是针对石头这一天然物体,在观与赏的前提下而展开的审美活动。那么,…  相似文献   

19.
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导语是一堂课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和创造情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辟地阐明了“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便不期而至”的道理。本文中的“细节”主要指地理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或拓展,它使教学内容更富内涵,教学实效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