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01年7月26~28日、1994年6月23~25日安阳区域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场与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西南急流与中尺度气旋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连续性强降水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尺度的动力、热力特征是强降水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沈华平 《广西气象》2007,28(A02):107-109
对2006年7月14日到7月17日厦门连续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中低纬环流,主要有北方弱冷空气及华南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显示登陆后强热带风暴螺旋云带有再次加强;雷达回波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逆风区的存在。本文试探用雷达回波特征来警戒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3.
对 2 0 0 3 -0 8-2 8-0 9-0 1安康连续性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能量及物理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发现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且有明显的能量聚集 ,冷暖两支气流的辐合及辐合中心的发展东移对暴雨天气过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对流引发后 ,高空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作用 ,使得大降水持续 ,造成连续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2006年7月14日到7月17日厦门连续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是由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与中低纬环流,主要有北方弱冷空气及华南偏南风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卫星云图显示登陆后强热带风暴螺旋云带有再次加强;雷达回波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有逆风区的存在。本文试探用雷达回波特征来警戒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5.
刘蕾  周晶  付伟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4):545-552
利用国家自动气象站和ECMWF-interim再分析资料,从高低空急流的角度对2016年7月1—4日安徽沿江地区的连续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7月1—4日,高空急流出现明显的北跳、强度增强,低层西南急流强度则达到2016年最大值。伴随着高低空急流的异常变化,在安徽沿江地区上空形成了强烈的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激发形成次级环流,使得旺盛的上升运动一直延伸至对流层上层。高低空急流耦合在1—2日比较强烈,3日起耦合强度逐渐减弱,导致小时雨强进一步减弱。另一方面,低空急流的增强也使得孟加拉湾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至安徽沿江地区,近地面至3 000 m高度上南风输送为沿江地区连续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6.
利用物理量诊断场、卫星云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对2004年7月18~19日发生在黔东南州的一次连续性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冷槽稳定维持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下,中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配合并缓慢移动,且长时间停留在黔东南州上空,而中尺度系统的不断发展、更新是该过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湖南盛夏两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ECP的1°×1°再分析资料,从暴雨特征、天气背景和暴雨发生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及非地转湿Q矢量等方面对2010年7月8—13日和2012年7月12—19日湖南两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成因进行阐述。结果表明:湖南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路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东北低涡和低层切变线是造成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的θse高值区、垂直上升速度中心及湿Q矢量负值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第二次暴雨过程冷空气势力比第一次暴雨过程更强,低层切变线在湘北及湘中偏南地区摆动,使较强水汽辐合在中低层维持了5 d,因此第二次暴雨过程影响范围更广且持续时间更长。而第一次暴雨过程副热带高压更强盛,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更明显,垂直上升气流更强,高能高湿更易触发短时强降水;同时由于第一次暴雨过程开始前湖南全省降雨已经明显偏多,且强降雨带集中在湘北地区,加之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从而更易导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次连续性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远辉 《广东气象》1999,(2):31-32,34
1概况1998年6月3~4日,新兴市各乡镇连续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田雨量出现在共成镇(178.1mm),新兴站观测的日雨量3日为97.9mm,4日53.6mm。这次连续性暴雨降水过程主要是受冷锋低槽影响和850hPa切变线维持摆动,以及北方弱冷空气不断补充扩散南下造成的。本文就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作些剖析。2环流背景分析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前中高纬环流形势特征属典型的“两脊一槽”型。5月31日08时500hPa图上,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西部和亚洲东岸的中高纬度地区为高压脊,而贝加尔湖地区为低槽。在低纬地区,我国的西南部亦有一低槽,同时…  相似文献   

9.
杨静  谭健 《贵州气象》2004,28(Z1):33-35
利用卫星云图对引发2004年6月22~24日贵州省连续性区域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是产生此次连续性暴雨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辽宁省自动站降水资料及T639、欧洲中心数值产品,对2012年8月2日-4日和2010年8月8日-9日两次辽宁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前部强盛的西南急流和暖湿气流从海上向中高纬地区输送热带暖湿空气,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暖湿空气中,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暴雨天气;高、低空急流作为水汽和能量的重要输送通道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通过计算整层大气饱和程度可以定量分析大气湿度,为预报降水量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形成遵义地区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初步认为:500hPa的极涡位置偏南太平洋高压脊特定维持,是这次暴雨过程的重要环流背景,低空急流与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偶合,是产生暴雨的触发机制,而700hPa的低涡发展东移加剧了降水的强度。此外,还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物理量及实时资料的计算地形对暴雨的影响等,对此过程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洪英 《山东气象》2008,28(4):12-16
应用常规资料及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的大暴雨(简称“7.18大暴雨”)和8月16-19日的连续暴雨天气过程(简称“8.17持续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18大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增强北上过程中,“8.17持续暴雨”中,副热带高压则经历了一个先增强北上、后东退南撤、再增强西伸的过程;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之间都形成较强的西南风急流,“8.17持续暴雨”中,长期维持的切变线经历了经向、纬向、西移北跳、东移南压过程,是造成这次暴雨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两次暴雨均与500hpa高湿舌和急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与850~500hPa能量锋区和高能区中心也关系密切,当出现能量突然增大现象时,也要密切注意暴雨的产生。二者在水汽输送、上升运动等各物理量上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中小尺度系统对比发现,暴雨落区和强度与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对应较好。辐合中心和辐合线维持时间与强降水时段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林  何春燕  冯晓芬 《贵州气象》2007,31(4):22-23,30
利用实测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2-06-17 T 20—20 T 20贵州省出现的一次连续性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连续性暴雨过程是在大尺度环流系统异常稳定的条件下,高原槽、西南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等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及适当配置的结果,贵州暴雨常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西南低涡稳定维持并沿切变线移出时,易造成贵州持续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T 213和EC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预报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23—24日和2011年9月17—18日两次台风远距离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虽然都受台风影响,但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前着台风直接通过低空急流将其附近的水汽、能量输送到暴雨区,降水效率高、强度大。后着台风作为扰动源,产生了类东风扰动并向西传播,在四川东部和青藏高原东部与西风带系统相遇,增大暴雨区气压梯度,诱发低空急流,增强暴雨区水汽辐合,同时延长西风带系统在暴雨区的停滞时间,造成降水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5.
川北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天气动力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四川盆地北部两次小范围特大暴雨(2001年9月18日绵阳特大暴雨与2002年6月7日遂宁特大暴雨)发生时的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要素场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两次过程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指出低空急流和相对稳定的环流形势是小范围特大暴雨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夏季两次切变线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和2013年7月9日山东出现的两次区域性暴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850 hPa切变线造成的暴雨,线状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组织化程度高,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的发生。不同的是:①“7〖DK〗·30”暴雨500 hPa影响系统为阶梯槽,副高位于朝鲜半岛以东;“7〖DK〗·9”暴雨为典型的东高西低形势,副高控制华东沿海;②“7〖DK〗·30”暴雨受一股较强的东南气流作用,将东海及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和最强上升速度较“7〖DK〗·9”暴雨分别大-10 g〖DK〗·hPa-1〖DK〗·cm-2〖DK〗·s-1和-0.2 Pa〖DK〗·s-1,“7〖DK〗·9”暴雨由低空西南急流将南海的水汽输送到暴雨区,925 hPa水汽通量和比湿较“7〖DK〗·30”暴雨分别大2~4 g〖DK〗·cm-1〖DK〗·hPa-1〖DK〗·s-1和2 g〖DK〗·kg-1;③两次暴雨过程MCS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方式和成熟期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7〖DK〗·30”暴雨是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成β中尺度,最终形成α中尺度对流系统,“7〖DK〗·9”暴雨为多个对流单体合并为β中尺度系统。通过分析得出,切变线暴雨触发机制应着眼于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加强以及冷空气侵入引起的锋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000年7月17~19日的红外卫星云图,水汽图像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了肇庆市这次连续性暴雨的成因及中尺度系统的某些特征。本文的结论对暴雨预报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次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本文通过对2003年6月22日和7月14日二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中低空的水汽辐合、中低空急流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引起的辐合是引起强降水的重要原因。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暴雨短时预报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年7月12~16日逐时雨量、逐时风场、探空及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00年7月12~16日河南连续性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尺度系统活动与暴雨的对应关系,提示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浙江两次汛期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29日(4.29)和6月6日(6.6)浙江两次汛期暴雨的天气形势场、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浙江暴雨的机理,为暴雨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4.29暴雨影响系统高层为西风槽、低层为低涡;6.6暴雨高低层影响系统均为低涡。2)4.29暴雨高空西风急流强,垂直方向上存在正向环流圈,低层辐合对应高层辐散;6.6暴雨高空西风弱,垂直方向上无明显环流圈,散度场分布较复杂。3)4.29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6.6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和东海。4)4.29暴雨过程中锋区呈东西走向,有较强冷空气侵入,而6.6暴雨过程中锋区呈东南-西北走向,只有较弱冷空气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