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虽然准确地预报在何时何地发生地震还是不可能的,但是估计潜在地震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可能有助于防震,从而减少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破坏。根据全国地震研究委员会的研究小组的一份新报告,由地震学家、工程师和紧急事务管理官员进行的震前研究,是“在一些有严重地震威胁但未引起重视的地区开始实施有效计划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些“估计地震损失”的研究,是对某个特定地区的假设地震的影响的预测。万一发生地震,这些研究还提供对伤亡、财产损失、工业能力和应急设施损失的估计,以及对无家可归者和从事防震的社团经济影响的估计。根据1983年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一份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相似文献   

3.
大多数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要求知道至少3个震源参数,即平均地震活动率λ、古登堡—里克特b值和地区特征(孕震源)的最大可能震级mmax。目前,所有使用这3个参数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几乎都明确地假定这3个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不变。但是,对大多数地震目录更细致的分析表明,地震活动率λ和古登堡—里克特b值都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本文,这些地震危险性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考虑目录的不完整性、震级测定的不确定性以及所用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通过假定平均地震活动率λ和古登堡—里克特b值为伽马分布的随机变量引入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该方法扩展了经典的古登堡—里克特的频度—震级关系,地震数量按对应的复合量泊松分布(Benjamin,1968;Campbell,1982,1983)。使用所提出的方法估计了在南非当代历史上经历最强、破坏性最大地震,即1969年9月29日M_W6.3塞里斯—塔尔巴赫地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结果表明引入地震发生模型的不确定性会减小平均复发周期,使所估计的地震危险性增大。此外,研究证实考虑震级的不确定性则作用相反,即那会增大复发周期或等效地减小估计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观判断和有限资料解释的概率地震危险性研究的输入(地震震源区、地震发生率、衰减函数等)都是不确定的。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要考虑:(a)如何“合理地”确定单值概率地震危险性图中所标示的地震运动水平;(b)计算得到的地面运动水平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图上可以明确地表达到何种程度。如果单个震源区的地震发生率、古登堡-里克特公式中的b值,以及最大震级的最佳猜测估计值被看作是不相关的并且每一参数中的不确定性可以看作是关于估计值对称的,那么,使用这些最优估计计算的概率地面运动水平表达了最可能的值和近似的均值。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震源区方案计算的地面运动大小,可能集中于每一方案的不同的中心值周围,而且,根据最可能方案计算出的地面运动水平可显著不同于所有方案计算出的地面运动水平的平均。我们得出结论(因为至少在美国东部和中部对地震过程是缺乏了解的),要得到单一的危险性估计结果,假定未来地震将趋向于发生在过去已经发生过地震的地区,并且具有与过去相当的发生率是合理的(在美国西部当单条断层上存在古地震资料时,这些信息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在有多种震源区方案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得到的危险性估计,彼此会显著不同。人们或许考虑采用数个衰减关系的平均,但是,这样一来技术上的问题(例如,如何平均那些采用不同距离量度的关系式,如何估计σ,等等)会使操作非常困难,而且当包含一个与其它衰减关系离散较大的衰减关系时,它对均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简化和可操作起见,使用单一的、不被认为是“极值”的衰减关系似乎是合理的,并且这一做法已获得危险性分析人员的接受。  相似文献   

5.
何宏林  宋新初 《地震地质》2005,27(3):396-411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和开发都是基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由于不具备象发达城市地区那样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很难把适用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类似系统移植过来。此外,尽管同样强度的地震在发达的城市地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但地震灾害在乡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起来要比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困难得多。所以,有必要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乡村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的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建立本系统的依据是中国地震局1988年编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中的“现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本系统由1)震后快速评估与2)震害数据管理和综合评估2部分组成。选择的范例研究区为丽江地区,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云南省特别是丽江专署和丽江县的家庭和人口分布、各  相似文献   

6.
在1976 ~1983 年期间,格陵兰地区共记录到53 个地震.所有的地震资料都用检查地震记录图纸的方式进行了复核审查,得到了该地区Pn ,Pg ,P11(PMP) ,Sn 和Lg 波的走时曲线及其视速度,这些结果与加拿大的走时曲线相一致.发现有9 个地震的11 张地震图上记录到一个附加的i震相.初步研究认为,i 震相的存在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和地震方向有关,不过此现象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0年智利大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该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Nazca板块以每年8cm的汇聚速率俯冲于南美洲板块之下,使得该板块下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的结果。历史地震分析表明,目前该地区可能开始一个新的大震活跃期,未来3~4年内可能还会发生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亚洲11个重要地震国家或地区(阿富汗,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日本, 伊朗, 印度, 印尼, 中国大陆, 中国华北地区, 中国南北带)近代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率的自相似指数标度律, 并将其应用于泊松模型中, 预测2025年前亚洲重要地震国家发生地震生命损失千人、 万人和十万人以上巨灾事件的概率。 其中, 中国大陆华北地区、 日本和印尼发生万人以上死亡的巨灾概率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建筑物易损性和地震损失与地震加速度谱值的关系(上)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与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接轨,克服目前以烈度为依据的震害预测方法中的缺陷,这项研究提出了以地震加速度谱值为输入参数的建筑物易损性分析和地震损失估计方法。这些内容分上、中、下三篇介绍。本文是其中的上篇,介绍了砖砌体结构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的以峰值加速度为参数的新地震区划图给出的加速度和特征周期或根据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估给出的反应谱,估计这类结构单体和群体在未来地震中可能发生的震害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ISC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但在它的章程中曾特别提到用它之资料来帮忙研究地震活动性,地震灾害之减轻及地震预报。这种研究之后果不仅是有科学意义,并且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内地震危险性之减小,人民之安全皆有重大关系。外界机关,例如保险公司,工程建筑公司等愈来愈乐于使用ISC的地震历史档案,这也是ISC设立团体会员(资格)的一个主要理由,这些团体会员也向ISC提供了额外的基金并希望ISC之工作有所改进。 ISC之地震历史档案常常用来找查某个地区之地震情况;此档案中仅包括有1463年以后的地震之“主估算(计算)结果”。这些主计算结果是当收集到足够地资料之后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总部(HERP)使用1498~2007年日本烈度的记录数据绘制出地震最大烈度图,并用于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图(PSHM)进行检验。假定为泊松分布(50年10%),将历史烈度图与475年重现期的可能最大烈度危险图进行了比较。我们注意三种情况:所有的地震情况、只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情况和不包括俯冲带地震的所有地震的情况。俯冲带上的大逆冲型地震造成了沿太平洋海岸一侧的高烈度带,而内陆地壳型地震造成高烈度是在整个日本零散分布的。对于所有地震的情况以及俯冲带地震的情况,过去500年记录的最大烈度图和源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500年重现期的最大预测烈度图非常相似。然而对第三种情况,即只包括陆地地壳地震时,其相关性很弱。如果我们只考虑面积的大小,而不是具体位置,对于所有三种情况来说,在日本气象厅(JMA)烈度大于4时,记录烈度图和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用最大地震的情况下)有高度的相关性。从统计上来说,日本目前的危险性图似乎与过去的烈度分布相一致。即使危险性图可能强烈依赖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图的不确定性模型参数,但可以被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12.
综合多种前兆方法分析地震活动规律,研究目标地区未来地震发生的趋势。首先采用图像信息法(PI)进行扫描,从长期尺度上找出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异常的地区,并结合相关的活动断裂分布及区域地震活动确定未来地震的发震危险区;然后采用加卸载响应比(LURR)、态矢量(SV)、矩张量加速释放(AMR)等中短期前兆方法分析这些区域的地震发生可能,并对地震发生的相关信息做进一步估算;在空间上实现向地震危险区域的逐渐逼近,时间上实现从长期预测到中短期预测的自然过渡。作为回顾性震例研究,我们对近3年来发生在中国西部的强震(ML6.5)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算法而言,将不同前兆方法适当组合结合能够更为明确地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信息和约束。  相似文献   

13.
同震异常效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发现,强震(M_s≥7.0)前后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同震异常效应,其分布区域很广。这些异常既与发生的地震有关,其中有些又与一些潜在的地震有关,因此,通常这些异常可起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同震异常效应明显的地区可能是继发地震的地区;②同震异常是直接与地震事件有关的异常,它为地震的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③同震异常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准同步性,所以大尺度范围内异常的集中出现,为强震预报提供了中短期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岫岩地区具备发生重大地震灾害(6级左右)地震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当邻近地区出现强地震时,我区苏子沟镇古龙村罗圈里村民组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类的工程活动引起地壳表层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抽液-注水地震、矿山地震等。一般来说,这种地震的震源很浅,烈度偏高,而且又多集中发生在重大工程设施和工矿企业地区,常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诱发地震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目前以积累典型震侧,现场考察及观测研究为主,而对诱发地震对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章概要地介绍了水库地震、抽液-注液地震及矿山地震的危害及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进而论述了应付这些诱发地震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钱兆霞 《地震学报》1983,5(3):313-322
本文分析了云南地区(通海、永善、龙陵、宁蒗、普洱)五次 Ms6.7大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1)大震前一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中强地震活动明显加强,年频度达 n(MS4)20次/年,n(MS5)6次/年;(2)同时区域内 b 值相应下降;(3)大震前数月至一年内中强地震活动由原来的大范围散布状态逐渐向未来震中收缩,有的地震(如龙陵、通海地震)的前震,收缩为交叉带状.这些特征可能与云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格局和孕震过程有关,文中称这些中强地震为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城市和村镇地区采用统一抗震设防标准的现状,将村镇建筑分为农村、乡镇、县城3个层次,制定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并开展相应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进而计算典型砌体结构的离散化震害矩阵。通过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特征的差异来计算地震危险性曲线,并分析不同层次村镇结构在将来地震中的可能经济损失,确定相应地震保险费率。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设防标准的典型砌体结构地震保险费率的对比,验证了将村镇地区分3个层次并考虑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差异来研究地震保险费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希腊西部1983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问SES(VAN法的震电信号)的特征与地震参数间的可能相关。在这一期问,约阿尼纳(IOA)和皮尔戈斯(PIR)VAN台站的所谓选择性图地区,总共有55次mb≥5.0的地震。对其中的29次地震获得了矩心矩张量解;在IOA台18次地震之前有震电信号,而在PIR台则有11次。这些地震没有1次在发生之前在2个台站同时都有震电信号。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在IOA台站震电信号矢量的方向与所预报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关,尽管邻近的地震经常有矢量方向不同的震电信号。(2)在10A台29次地震中的9次逆冲型地震都观测到了震电信号,但它们的矢量方向不是唯一的。(3)在PIR台观测到的凯法利尼亚至伯罗奔尼撒以西地区震前有震电信号的11次地震具有法向分量度不同的走滑型。这些地震在PIR台震电信号的矢量方向主要是向西的。(4)1987年年底上述地区的震源机制从主要为走滑型变为逆冲型,这与敏感地点从PIR台转移到IOA台一致,说明震源机制与VAN台站的选择性特征间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地震的复发历史可能会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提供线索,但大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因而掩盖了所有的复发变化规律。相比之下,小地震频繁发生,而其复发间隔在相对小的时间尺度内也是可以计量的。本研究对一个历时8.5年、包含900多次低频事件的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这些低频地震在加州帕克菲尔德(Parkfield)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下产生了震动。这些地震事件在时间上表现出密集的复发间隔,一般在3~6天之间,但有时这一模式却会突然发生变化。虽然大地震和低频地震的发生环境不同,但是该项研究表明大地震序列可能具有类似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作为多震的国家,于1989年开始进行了历次破坏性地震的现场调查与损失评估工作。丰富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实际震害建立地震生命易损性与经济易损性模型等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如2005年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研究中,依据这些资料建立了死亡率模型等。已建立的生命易损性模型,除考虑了地震烈度的影响外,还考虑了其他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等。但总的来说,考虑的因素不是很多,造成了同一地震烈度下地震死亡率等变化范围比较大,有时可达2~3个数量级;减少生命易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