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筠连地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二迭系及三迭系。其晚二迭世地层的下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一般厚60至100余米;中上部为煤系,划分为两个组:下称筠连组,为湖相砂、泥岩沉积,伴生薄的铁矿层,仅见植物化石,一般厚80-120米;其上谓金鸡(土旁)组,为三角洲相或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含煤沉积,局部赋硫铁矿层,富含海相双壳纲腕足类、腹足类及稀少的头足类、苔藓虫等,并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一般厚40-70米。   相似文献   

2.
杨瑞东  颜承锡 《贵州地质》1995,12(4):290-297
本文是在对贵州石炭系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大量遗迹化石,共11属11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建立了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群落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石炭系地层中大量的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特征以及国内外已有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古地理情况,总结出Zoophycos的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史,即C-P为浅海环境,T-J为浅海-深海过渡的半深水环境,K-E为深水  相似文献   

3.
傅炯 《地质论评》1959,19(1):35-36
在贵州西部及云南东部(滇黔边界一带),三迭纪与二迭纪地层出露很广,其中上二迭纪煤系中含有大量的炼焦用煤,是一片含?的处女地(北接黔西北大?田、南至滇东师宗煤田北缘)。由于历年来在这一带没有作过正规的地质测量及矿产勘探工作,所以对于下三迭纪与上二迭纪地层分层界线问题是不大引人注意的。在黔西北赫章、水城及滇东南师宗一带,下三迭纪  相似文献   

4.
贵州三迭纪生物地层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根据北京地质学院贵州地层队(1960年)实测及观察剖面(图1),并参考其他单位资料写成。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地利用了李罗照、魏真鑫、周英明、王向前诸同志化石  相似文献   

5.
贵州栖霞组与茅口组的界线讨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正> 贵州早二迭世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自乐森(王寻)在贵州郎岱附近创立茅口组后,盛金章(1963)对紫云二迭纪(虫筳)类化石作了分带研究,较系统地对贵州早二迭世地层进行了划分。本文对贵州栖霞组和茅口组的岩石特征、生物群面貌、两组的界线及栖霞组内的分层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贵州望谟纳夜中-晚二叠世领薅组上部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主要识别出Chondrites,Planolites,Keckia及Helminthopsis等。含遗迹化石层段下部以Chondrites为优势化石种属,具有较高的丰度,向上逐渐被Planolites和Helminthopsis替代,整体形成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化石组合。根据领薅组上部岩石组合、沉积构造以及露头尺度遗迹化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纳夜地区在中-晚二叠世整体为相对闭塞的浅海还原环境,遗迹化石是高水位体系沉积作用下的产物,其分布与海平面升降关系密切。化石组合的纵向变化规律指示向上水体整体变浅。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贵州南部地区中-晚二叠世沉积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读了1973年第3期《西北地质科技情报》刊登的“1∶20万地质调查中地层单位的划分和一般工作方法”一文后,其中一段(35页)写道:“未经搬运的藻类和珊瑚化石的根部指向下,……利用化石鉴定时代确定层序,新地层在下为倒转”。我想就此作一点补充。迭层石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特征,可指示地层层序,确定地层的顶底面,且不受地质时代的限制。就西南地区来说,如贵州遵义松林震旦系灯影组与四川重庆北碚、江油马角坝的下三迭统飞仙关组和上三迭统天井山组中的迭层石,都具有明显地指示地层上下的意  相似文献   

8.
我国三迭纪含牙形刺地层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珠峰地区是我们研究最早的地区之一,以后相继在陕西汉中,湖北、云南东部、四川、广西西部,贵州、安徽和江苏等地络续发现。其中尤以西藏、云南和四川三省牙形刺最丰富,自下三迭统到一上三迭统有出露;贵州省主要分布在下、中三迭统中,而其他各地均仅见于下三迭统地层中。综合上述各地的牙形刺,我国目前可建立21个化石带,其中下统有十三个,中统有四个,上统有四个。三迭纪的  相似文献   

9.
一、福建龙岩煤系煤田地质特点 1.煤系地层特点福建省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龙岩组,其次有上三迭统大坑~文宾山组(闽北叫焦坑组)。龙岩煤系出露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闽中和闽西地区。大体可分三个条带,均呈北东~北北东向排列。两条带南起武平,经过连城、清流直到将乐;中条带自永定、龙岩、章平而至大田;东条带包括华安、安溪至永春天湖山一带。煤系总厚300(西部)至990米(东部),自西向东煤系增厚,可采煤层也逐渐增多。由南往北,富煤层位逐渐向上部移动。总的来看,煤系沉积东西向连续性差,差异性大。南北向(近似北东向)连续性较好,差异性小。原始沉积显然受北东向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0.
二迭纪     
二迭纪(Permian)的名字来自俄罗斯北部贝尔姆省的名称,因为那里的二迭纪地层特别发育.其两分的由来是因为德国这个纪的地层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而得名.世界二迭系(1841年莫迪逊确立了二迭系.1900年巴黎国际地质会议尚未承认二迭系,现在一般都承认了)标准剖面最初建立在西乌拉尔贝尔姆〔狭义的萨克马尔组(Sakmarian)〕,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又建立一条剖面.这两条标准剖面的上部均为含盐建造,化石稀少,远没有我国二迭系剖面完整、  相似文献   

11.
青海晚三迭世地层及其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地区除柴达木盆地及巴彦喀拉山区外,其它地区均有晚三迭世含植物地层的分布。根据其形成的地质背景,自南而北可分为五个区(地层名称与划分见表1),兹梗概介绍于下。1.唐古拉山区结扎群结扎群的植物化石,发现于上部的碎屑岩含煤岩组,为一套近海环境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计有 Equisetites arenaceus Jaeger,E.rogersi Schimper,E.(Equiseto-  相似文献   

12.
甘肃景泰、靖远地区三迭纪地层,早经路兆洽、陈梦雄(一九四八)报道,认为与甘肃西部的下、中三迭统西大沟群相当。解放后,本区三迭纪地层的研究有一定进展,斯行健(一九五一、一九五六)、徐仁(一九五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甘肃省地质局区测队等,均在本区采到一些重要植物化石,从化石面貌、岩性特征等分析,认为可与陕北延长群对比,时代属晚三迭世。  相似文献   

13.
贵州石炭纪生物地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贵州石炭系可划分成三个岩石地层区并将该系分成2个统7个阶。下石炭统由4个区域性阶和1个有孔虫组合、4个珊瑚化石带(及9个亚带)、11个腕足类组合带组成;上石炭统划分3个区域性阶和9个(竹蜓)类化石带(及2个亚带)、4个菊石带。根据有孔虫、牙形石研究,贵州石炭系底界至少接近于珊瑚Cystophrentis带顶部附近。  相似文献   

14.
高台组((?)_(2g))一名,最早系尹赞勋、卢衍豪(1945)所创。为一套厚约130~290米的薄层石灰岩,其顶部和底部均含属种多相同的化石。1964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文堂等研究了贵州这套地层,认为产 Kaotaia 为代表的地层称高台组,并建立 Kaotaia magna 带。1970年贵州108地质队1:20万沿河幅区测报告,记载着三个 Kaotaia 的层位,并重新对高台组下了如下定义:在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产三叶虫 Redlichia 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之上,上覆地层平井组浅灰色石英砂岩之下,上部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及页片状白云岩,  相似文献   

15.
陈楚震 《地质论评》1960,20(6):248-249
我国南部三迭纪地层和所含化石,经许德佑、尹赞勋、张席禔、赵金科、顾知微等研究,已奠定了三迭系分层的基础。本文是笔者在学习三迭纪地层和瓣鳃类化石时,发现的一些问题,现在写在下面,以供参考,并请同志们指正。一、关于“青龙灰岩”的时代长江下游的“青龙灰岩”,最先由葛利普命名,时代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川盆地”中生界陆相含煤地层上三迭统和下侏罗统的分界问题,至今尚有不少争论。须家河组和自流井组的界线问题,就目前所掌握的岩性、岩相、构造和动、植物化石资料来看,在划分上仍众说纷云,但是随着地质工作的逐步深入,短期内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 托盘沟地区上三迭统主要分布于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托盘沟一带,是一套受轻微变质的中酸性火山岩及陆相碎屑沉积岩组成,有人认为属古生代,也有人认为属中生代。1963年,吉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在天桥岭东南部马鹿沟黑色板岩中,曾采到Neocalami-tes、Pachypteris?等化石;后来又在复兴村南部一带采到Todites denticulata(Brongn.)Krasser、Taeniopteris cf.richthofeni(Schenk)Sze等化石,认为时代有属晚三迭世至早侏罗世的可能。1966年,第四地质队将该套地层命名托盘沟组,分上、下两段(下段为中性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古生代地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秦岭中、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完整,特别是甘肃碌曲—迭部一带,除下、中泥盆统之间有沉积间断外,志留—二迭系均为连续沉积,地层层序清楚,化石丰富,为研究中、晚古生代地层比较理想的地区。本文报道了西秦岭古生代的地层区划和地层系统,并根据岩相、生物群特征,阐述了古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将志留—二迭系划分为20多个生物组合,其中大部分可视作区域性带化石。西秦岭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类型和生物组合基本属华南型。志留系—中泥盆统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生物群可与华南、中亚、东欧等地区对比。上泥盆统—二迭系可明显的分为两区:南区仍为典型华南型,区域性色彩较浓厚;北区与祁连山南坡沉积特征接近,属过渡型。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绵竹汉旺、安县濉水和江油黄莲桥测制晚三迭世地层剖面(见表1)时,在卡尼克期汉旺组黄莲桥段的鲕状灰岩底部采得大量钙藻化石,经室内初步鉴定,主要为红藻类(Red algae)的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其次是绿藻类(Green algae)的松藻科(Codiaceae)及兰藻类(Blue-Greenalgae)化石。  相似文献   

20.
三迭纪(Trias)的命名,最早为德国人对欧洲阿尔卑斯(Alps)山的三迭纪地层作了研究以后,发现它可以明显地分为三部分,于是便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三迭".1834年中,阿尔别尔齐(?)确定了三迭系,1840年费利浦斯确立了中生界.1900年第八届国际地质会议承认了三迭系.欧洲三迭系标准分层是根据菊石类化石的分带划分的.我国三迭纪地层,早在二十至三十年代,曾有黄汲清对贵州大定县玉龙山石灰岩和王钰对贵州遵义狮子山石灰岩进行调查研究.解放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三迭系分布最广的祁连山南部、青海湖以及南秦岭和川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