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关于“飑”的认识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贤产  高洁黄嵘 《浙江气象》2000,21(3):36-38,F003
通过对两个站点的飑与非“飑”资料的对比分析,提出“对可记可不记飑”的那种“气象要素突变”也应记为飑现象。  相似文献   

2.
1983年2月28日晚上22~24时,玉林地区自北向南受到了一次强烈飑线的袭击,飑线过境时,雹大、风猛、雨急。桂平、贵县、玉林、北流、陆川等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雹暴和大风(风力9~11级、阵风12级),造成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3.
黄红  李性太 《贵州气象》1999,23(1):11-12
利用历史天气图,MICAPS人机交互系统实测资料对1998年5月1日出现在黔东南州境内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高空冷槽,低空急流与地面环流相互作用造成了此次飑线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7年4月2日河源站一次疑似飑过程的分析,从飑的定义、判定方法、产生飑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飑的形成及天气特征,与当时自动站观测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判定这是中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雷雨大风现象而不是飑线过境。  相似文献   

5.
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且破坏力较大,是一种严重灾害性天气。对它的正确识别,如实记载,不但对历史资料的积累而且对下游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都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在飑的观测中,由于观测员对飑的概念认识不同,理解不一,存在着习惯性差错。如嵊县与新昌两站地理环境基本相似,均为丘陵山地,相距不到15公里;绍兴与上虞两站,处在宁绍平原,距离不到30公里。但是5年中飑出现总的次数,相邻的新昌站比嵊县多8次;绍兴站比上虞站多7次,差异甚大。从附表中还可以看出,嵊县仅9月份记载一次,上虞、诸暨二站,在春夏  相似文献   

6.
一、概况1990年8月3日下午19时左右,我县境内出现了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飑线从我县东部以大约70公里/小时的移速沿ENE-WSW方向横扫过我县.飑线通过本站时,单站要素变化十分强烈,18~(50)—19~(50)一小时降水量9.8mm,18~(20)—19~(20)气压猛升6.0hpa,温度骤降18.0℃,相对湿度上升了57%,18~(49)—18~(59)十分钟平均风速19.7m/s,最大瞬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4月21日广东出现的一次大范围飑线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切变线南压是产生该次飑线的主要机制,高空小槽东移、冷锋南下、切变线南压、高空急流和中低层西南急流是该次飑线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各层急流有相交,上干下湿和上冷下暖的垂直结构明显,是该次飑线过程重要的动力和维持机制;850hPa低空急流没有形成是该次飑线过程没有出现大范围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双偏振雷达参量对冰雹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9年6月3日16时至4日5时,河南省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雷电、短时大风、局地冰雹和短时降水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10.
对飑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天气特征进行讨论,并与天气学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进行区别。分析了陕西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发现陕西飑的发生次数在1980年出现由少到多的强突变,认为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飑定义的修正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一、概述六月廿六、廿七二天,(下称“6·26”“627”)我省九个地区的26个县,分别受到五套飑线系统影响,每天中午前后起自西向东先后遭飑、雹灾的袭击。飑线系统经过的地区部分有冰雹,大部分有雷雨大风,普遍在20m/s 以上,瞬时风达44m/S。落在萧山的一颗冰雹重3.5市斤,桐乡有的地方积雹厚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19日,我省珠江流域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飑线天气的袭击,其影响范围大(包括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等市),持续时间长(14~20时)。在强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给上述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死亡29人,受伤500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房屋4000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9公顷,一大批船只沉没,珠江三角洲沿线公路一些汽车被掀翻,直接经济损失约8.6亿元。现就这次飑线天气过程及雷达回波特征的演变情况作一探讨分析:1飑线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资料1.1天气形势这次飑线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2005年6月7日15时后,受地面冷锋影响,吉林省自西向东有一次飑线过程。三小时内乾安降水量为10.0mm并降冰雹、前郭14.0mm、长岭18.0mm;农安一小时内温度下降9.0℃、长春下降8.3℃、榆树下降8.5℃;气压平均升高2.0hPa。本文对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导出产品进行分析,发现该次飑线过程中,西北气流及西南气流的转变特征,在多普勒速度图上反映明显;而风廓线等导出产品则从侧面对测站上空的风场演变情况、飑线回波顶高等的变化情况有一定的反映,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动站数据中如何防止“飑”的漏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凤娟  邓吴生 《广西气象》2006,27(A01):146-147
在自动站的正点数据和分钟数据中均有量化的体现,通过这些数据来寻找“飑”的特征,防止“飑”的漏记。  相似文献   

16.
17.
飑的判别     
郭键 《气象》1991,17(9):28-28
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规定:飑是“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常伴雷雨出现。”然而,由于其出现次数较少,定义较抽象,在实际观测工作中较难判别,常出现漏记或误记。为了较准确  相似文献   

18.
飑现象的观测及与飑线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飑与飑线的定义、特征、形成条件上的区别、产生飑时气象要素的变化及其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并对1999年5月6日和1999年5月26日出现在靖宇县境内的两次突发的强风过程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地面观测员准确掌握飑的定义及产生飑现象的气象要素的量值的变化 ,对正确判断飑至关重要 ,同时也为观测员正确取飑提供了数值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 h Pa与850 h 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 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 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颮是颮线过境时的一种天气现象。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颮的特征(定义)描述为:“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由于强风、持续时间、风速突增、气象要素剧烈变化等都没有具体的数值指标,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