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滕州1960-2010年数九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计算各九及数九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各级日最高最低气温日数,将资料分为近20a (1991-2010年)及前30a(1961-1990年),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两组样本是否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数九期间平均气温比前30a增高了2.1℃,平均最高气温升高了1.3℃,平均最低气温升高了2.7℃,这些增温是显著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并不显著。近20a 数九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冷在四九,极端最低气温冷在一九。数九期间日最高气温<5℃日数显著减少,而≥10℃日数显著增加,日最低气温≤-10℃及介于-10~-5℃日数均极显著减少,而>-5℃日数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利用黄石市气象台195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60a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石市极值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4-2013黄石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对于近60a黄石市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是主要的;(2)近60a黄石市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1984-2013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升高是造成近60年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3)近60a黄石市年最大日较差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这造成了气温日较差的不断减小;(4)近60a黄石市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与最高气温出现在2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2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与最低气温出现在1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1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其中T0℃的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的显著减少以及20≤T30℃的低温日数的显著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1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及采暖期间平均气温变化特点与采暖指标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年平均气温较低,多在14℃以下,1984年最低,为12.7℃,1994年之后温度较高,多在14℃之上,近50a平均温度每10a上升0.44℃;50a间采暖季平均每10a上升0.51℃;各指标的年代际变化并不一致,其中80年代后供暖强度低于平均值,90年代后采暖结束较早,且供暖期度Et数均低于近50a平均值(1734.4℃·d),2000年后,采暖开始较迟,且采暖期较短,低于50a平均值(107d);年平均温度升高1℃,西安1年度日数减小206℃·d,采暖日减少9d。相对于1971—2000年的平均值,西安2001—2010年因气候变暖每年平均节能17.8%。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地区近46 a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卞韬  连志鸾 《干旱气象》2008,26(2):57-62
利用石家庄地区1961~2006年5个气象站气温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以及炎热日和寒冷日的年际以及各月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6a来,石家庄地区的气候显著增暖,平均气温冬季增暖幅度最大,夏季最小,2月份增暖幅度最大,5月份最小。与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升高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温度。石家庄地区中东部增暖幅度较大。近46a平均日较差显著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最低气温的升高幅度大于最高气温。寒冷日数显著减少,炎热日数增加不明显,西部、北部和南部的炎热日数甚至呈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极村气候变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我国最北部的北极村气象站1963~2005年气温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3年来北极村气温有明显并稳定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46℃幅度升高。各季及逐月平均气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暖趋势,但是冬季升温最为剧烈,达每10年0.69℃,其中2月升温幅度为每10年1.02℃,为全年最大。秋季升温最弱,仅为每10年0.21℃。年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0.59℃)和年极端最低气温(每10年0.74℃)比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年0.37℃)和年极端最高气温(每10年0.27℃)升温幅度明显偏大。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对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升温趋势贡献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西安近50年气候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安1951—2000年的气温、降水、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低云量和总云量资料,初步分析了近50a西安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气候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a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较20世纪50年代上升0.9oC,其中平均最低气温较最高气温上升幅度大,对增温的贡献较大,冬季变暖明显;降水量减少,旱年增多;云量减少,特别是低云量减少明显,与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姚望玲  陈正洪  向玉春 《气象》2010,36(11):88-94
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间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与8类年极端天气日数的序列,计算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年平均气温与极端天气日数的相关性,引入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法,探讨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1)近57年来武汉市年平均最低气温增幅为0.45℃/10a,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0.19℃/10a的增幅,可见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夜间气温升高所致;(2)高温和闷热天气事件为增多趋势,其中闷热天气事件最明显,达到2.8 d/10a,而年雷暴、降雪、低温、大风、雾日则均为下降趋势,雷暴、雾和低温事件降幅明显,每10年减少3.0 d、4.0 d和2.1 d。大风和降雪事件,每10年减少1.8 d和1.5 d。暴雨事件波动幅度较小。(3)年平均气温与当年及超前、滞后1~2年的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高相关性;(4)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发现,气候变暖是闷热天气增多和降雪事件减少的原因,同时亦是大风和低温减少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对极端天气事件预测和预估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奎屯垦区1958-2007年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奎屯垦区1958-2007年气温资料,对奎屯垦区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奎屯垦区的气温日较差月均值在11月和12月最小,4月到9月较大.近50 a年平均气温以0.449℃/10 a的速率升高,并且增暖趋势有变大的特点.奎屯垦区气候变暖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是最大的.奎屯垦区的高温日数以2.00d/10 a的速率增加.而低温日数则以6.815 d/10 a的速率减少.奎屯垦区的初霜日每10 a推迟3.5 d.  相似文献   

9.
杨晓玲  丁文魁  张义海 《高原气象》2010,29(5):1331-1337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乌鞘岭及其东坡永登和西坡古浪的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乌鞘岭及其东坡永登和西坡古浪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乌鞘岭、永登、古浪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上升率分别为0.27,0.04和0.36℃.(10a)-1,19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尤为明显。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来看,冬季增温大于其它3个季节,冬季低温日数减少的幅度比夏季高温日数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冬季增温对气温的升高贡献最大。同时发现,乌鞘岭及其东、西坡气温的升高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与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奎屯垦区从1958年到2007年近50年的气温资料,对奎屯垦区的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奎屯垦区的气温日较差月均值在11月和12月最小,4月到9月较大。近50年年平均气温以0.449℃/10a的速率升高,并且增暖趋势有变大的特点。奎屯垦区的气候变暖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影响是最大的。奎屯垦区的高温日数以2.00d/10a的速率增加,而低温日数则以每6.815d/10a的速率减少。奎屯垦区的初霜日每10a推迟3.5天。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连云港赣榆区气象观测站2014年逐时的草面温度、0 cm地面温度和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讨论了该地区三要素的月平均值、月极端最高、最低值特征以及草面温度与0 cm地面温度、气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全年变化来看,逐月平均值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高值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低值草温0 cm地温气温。在晴天和阴天多云状况下草温与0 cm地温、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阴天较晴天变化幅度小;阴雨天气时白天草温与气温明显下降,而0 cm地面温度降幅平缓且温度较高;有降雪时0 cm地面温度高于草温和气温,且变化较为平缓。用草温比用0 cm地温和气温能更好地判定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夏季鄱阳湖水体温度场及其气温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和1988年7、8月在鄱阳湖中心的棠荫岛进行了小气候考察,资料分析表明,夏季鄱阳湖水体气温效应,阴天和晴天的夜间表现为正效应,晴天的白天(09-18时)为负效应;夏季水上点气温比陆上点高,宏观上鄱阳湖水体呈现为热源。   相似文献   

13.
聊城市地面温度与气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聊城市1981-2000年的日平均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值的逐日、逐月变化规律,建立了以日平均气温为基础的日平均地温逐日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全年2/3的时间地面平均温度高于气温; 年平均地气温差2.4℃,农作物生长季平均地气温差为2.9℃;地气温差6月19日最大,为6.2℃,12月19日最小,为-0.8℃;用地温预测模型估算2001-2004年作物生长季逐日地面温度, 误差多在1.7~1.8℃之间.  相似文献   

14.
草温、0cm地温、气温间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2008年信阳、郑州、南阳、商丘4个国家基本(准)站草温、0 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冬、夏)、不同天气条件下草温、0 cm地温、气温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无积雪和夏季的晴天,草温变化的振幅最大,位相靠前,0 cm地温居中,气温变幅最小;冬季有积雪时,0 cm地温在0 ℃左右变动,草温和气温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幅度.从全年月平均值变化来看,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高值,0 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低值,草温<0 cm地温<气温.用草温比用0 cm地温和气温能更好地判定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海市三个地面气象站(马栏、合浦、涠洲)2010年四季(1、4、7、10月)的草面温度与地面温度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关性及差值的分布特点,为日后的草温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东高温预警指标及高温日数统计   总被引:22,自引:22,他引:0  
王春林  潘蔚娟  罗晓玲 《广东气象》2008,30(3):F0002-F0002
高温热害是《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2006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黄华华省长第105号令)中的9种灾害性天气之一。高温热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持续高温会引发大面积干旱,对城乡供电、供水造成极大压力,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能源、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太原基准站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的草温与地温同步观测资料分析,总结出草温与地温在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了草温与地温的差异,简单阐述了产生不同特征的原因。分析表明,草温年平均值小于地温年平均值,草温各月的年平均值均小于地温;地温极端最高温度高于草温极端最高温度,草温极端最低温度低于地温极端最低温度;草温的平均最高温度在冬、秋季高于地温,草温的平均最低温度全年低于地温;草温在不同季节变化有所差异,在冬季、秋季草温的平均温度的振幅大于地表温度,草温的低温低,高温高;在秋季草温变化与冬季相仿,但幅度略小于冬季;春季、夏季草温与地温对比趋势相同,草温的高温低,低温持平,夏季草温与地温对比,草温的低温略低,高温偏高胜于春季。 草温的日较差常常大于地温的日较差,出现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①传感器安装环境不同。②被测量的介质热容量不同,热容量愈大,物质的温度变化愈小,反之依然。③被测介质吸收到的辐射量、热传导不同。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0-2010年江西省81个台站月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OAA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ERSST-V3),分析了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与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并运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初步探讨了关键区海温异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影响江西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海温关键区和关键时段分别为同期印度洋(10°S~20°N,54°~90°E)、同期西北太平洋(20°~40°N,120°~180°E)和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24°~44°N,20°~60°W)海域;②西北太平洋关键区暖水年预示暖冬年好于印度洋区,而印度洋区冷水年预示冷冬年稍好于西北太平洋区,冬季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异常可以修正前期8-9月北大西洋中部海温异常对江西省冬季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董丹宏  黄刚 《大气科学》2015,39(5):1011-1024
本文利用中国740个气象台站1963~2012年均一化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最高、最低气温和日较差变化趋势的区域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气温的变化趋势无论是年或季节变化,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都高于最高温度,且其增温显著区域都对应我国高海拔地区。除了春季,其他季节最高、最低温度及日较差的升温幅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最好。同一海拔高度上,最高、最低温度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具有不一致性:20世纪80年代,二者变化幅度最小;20世纪90年代,二者增幅最大,尤以低海拔地区最为明显。20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变化较小,而在近十年增幅十分明显;日较差季节变化大:夏季减小,冬季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前,最高、最低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不大,而近20年随海拔高度升高,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几乎都是先减小后增加。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变化反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晴日、阴日及不区分阴晴3种情况,研究了湿润与较干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气温和地温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湿润麦田晴日使用气温预测冠温效果最好,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仅1.03℃,标准差为1.26℃。较干麦田晴日与阴日用地温估算冠温效果最佳,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64,1.54 ℃;其估算冠温的标准分别为2.05,1.89℃。用本文统计建模法预测结果的误差低于目前用NOAA影像反演冠温时2~3℃的均方根误差。研究结果也说明使用气温和地温预测麦田冠温是切实可行的。这就为冠温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廉价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使利用遥感影像与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冬小麦需水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