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骏 《地理教学》2001,(5):23-24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结合实例,结合课插图,了解人类在采猎明时期、农业明时期、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和近现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人地巨系统的不同认识,行为表观以及产生后果。总体说来,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最终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应相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设置,正是基于人类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加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增强海洋意识。  相似文献   

3.
管华 《地理学报》2004,59(2):320-320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在早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资源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资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6,(8):45-45
以色列科学家通过最新考古发现认为,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1000多年前。这一发现不仅使早先人类确认的农业生产开始年代大大提前,而且更新了人们过去对人类如何从游牧时期转变到从事农业生产时代的一些认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5.
成新水 《地理教学》2006,(11):15-18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灾害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至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对其活动可能导致的影响认识不够或是认识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是为了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在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灾害有增无减。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损失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山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古人对于环保问题十分重视,这在宗教方面表现为,宗教教义及宗教思想中有不少相关的论述:《圣经》中有着朦胧的环境保护意识;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有具有拟人化特征的环保思想;佛教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宗教环保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宗教的起始阶段——原始宗教时期,早在原始宗教中就已经存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通过对于宗教的四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宗教教义要素所赖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环保思想和崇拜行为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发展水平、人类的认识能力,尤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自然物的依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义务制地理教材“南极洲”一章.从人地关系的观点出发.比较准确地抓住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南极洲的地理特征。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南极洲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它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的良好素材。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概述干旱区环境变迁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一个活跃领域,在许多方面取得令人注目的进展。直到70年代,人们还认为世界上许多沙漠是地质历史的最近时期形成的,甚至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然而,现已查明,世界上的沙漠都经历了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七大洲中,万里冰封的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这对构成南极洲别具一格的地理环境具有决定性因素。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绝大部分处在南极圈内,是世界上人类发现最晚的一块大陆;是世界上唯一未开发又保持自然状态的处女地;是至今仍披盖着神秘面纱,有待人类进一步探索的宝地。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2011,(5):26
地质科学的形成,是随着人类对矿产的认识、开发、加工冶炼而逐渐从矿业发中分离出来,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产生约在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30年代,逐渐为世界所公认。而人类从事矿业开发的历史则远远早于地质科学的兴起。中华民族在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中地理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重点介绍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演变规律,以及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很好认识和解决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的内容,往往依托于一定的区域,或世界、或某地区,或中国。据此,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能否学好高中地理的关键。然而,  相似文献   

14.
东居延海易溶盐沉积与古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 、Na^ 、Ca^2 、Mg^2 、SO4^2 、CO3^2-、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宋辽湖泊缩小时期、中世纪暖期湖泊扩张时期、小冰期湖泊缩小时期及20世纪湖泊干涸期等几个阶段。考虑近1500a来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近1500a来,东居延海湖区气候以干旱为主,湖泊逐渐萎缩;在干旱背景下存在气候波动,并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湖泊的盛衰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前期以自然变化为主,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成为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人类活动在印度洋和中、高纬度大洋中遥远岛屿的表象,着重阐述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建筑、采矿、生物引进,以及旅游业开发等人类活动的若干方面的观察和考证,总结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孤立地域,没有哪一个环境能够保持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系毫不相干。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世界上各国共同追求和探索的发展道路,并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也是人们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理论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调整和转变,是人类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福建是一个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省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更须要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福建目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和社会进步的状况来看,实…  相似文献   

17.
第廿七届国际地理学大会(IGC)于今年8月9日至1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是继1904年和1952年两届IGC后,第三次由美国主办的地理学界盛会。当前,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在被重新“发现”,地理研究对解决全球问题、探索人类未来的重要贡献正广泛为人们所认识,地理学在美国正得以复兴。本届大会在这个有利时机召开,倍受美国社会各界的重视,约有200个企业、  相似文献   

18.
感应~行为地理学是奠基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上的地理边缘学科。它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真正进入地理学上的“行为革命”是七十年代时期。人类是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对周围环境的信息是通过人的五官或四肢等传感器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中心~大脑,经加工后有一个感应、观感和观尝等认识过程的反应,这不仅包括感觉认识、还包括对反映的理解和评价态度,进而输出行为表现。本文不在探讨行为地理的理论问题,而是行为地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  相似文献   

20.
额济纳地区历史时期的农牧业变迁与人地关系演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肖生春  肖洪浪 《中国沙漠》2004,24(4):448-450
通过对额济纳地区历史时期的农牧业更替以及绿洲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 综合其水系变迁、绿洲迁移、荒漠化过程和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等方面, 将该地区人地关系演进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汉代以前的生态自然平衡阶段, 人地自然和谐; 两汉至元代的生态失衡阶段, 人地矛盾加剧; 明清生态自然恢复阶段, 人地矛盾缓和; 近代生态环境恶化阶段, 人地矛盾尖锐。随科技水平提高, 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程度增强, 必将有利于促进人地矛盾的缓解, 最终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