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日本地震海啸的教训使日本调低了预警系统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海啸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1941年开始,日本气象厅就建立了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自1993年又一次遭受海啸灾害后,这些经历促使日本气象厅(JMA)开始研制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该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地震监测网、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快速数值预报以及基于卫星通讯的海啸预警产品快速分发系统这三部分。  相似文献   

3.
日本Mw9.0级地震海啸数值模拟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地震诱发了海啸.本文依据USGS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地震海啸的数值模拟,并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布设的海底压力计记录的水深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信.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海啸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并对未来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给出了几点建...  相似文献   

4.
引言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对众多地震学者来说,是一个令其观念发生极大改变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位于这次破坏区域范围内的日本海沟南部的板块边界,是一个迄今为止几乎未知有发生过超过M8大地震的地方,所以,这里不会发生大地震的观  相似文献   

5.
6.
利用海啸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海底地震有限断层模型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惠敏  张怀  吴忠良  荀扬  王骥  石耀霖 《地震》2013,33(4):207-213
基于地震有限断层模型进行海啸的数值模拟通常被用来估计海啸的到时、 波高等, 另一方面, 海啸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可以作为限定条件用来考察同一地震的不同断层模型之间的相对合理性。 采用国际上各地震研究机构在震后各自得出的不同的有限断层模型作为海啸源, 使用基于二维浅水波方程的海啸传播模型对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海啸的传播过程进行模拟, 以海啸模拟所得到的沿岸浪高分布、 平均波高、 最大波高等与实际观测值相比较, 进而判断由各有限断层模型所计算得到的海啸中哪个结果与实际的海啸情况更为符合, 由此推断断层模型的相对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海啸造成的灾害与损失并非都与淹没有关,特别是港口中海啸诱导的强流会对船只及海事设施产生重要的影响及损害.由于海啸流观测数据稀缺及海啸诱导涡流机制的不确定性,过去60年海啸科学主要集中于对海啸波特征及淹没过程的研究与分析,海啸流模拟及验证工作开展较少,导致对海啸流基本特征及其造成灾害现象的曲解.开展海啸诱导的涡流研究及预警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及紧迫.考虑快速海啸预警需要,综合对比海啸诱导涡流的物理框架及模型方法,探索兼顾效率与计算精度的海啸流模拟方法是本文的核心工作及出发点.通过分析浅层湍流相干结构(TCS)产生的主要物理耗散机制,确定了考虑2D水平耗散机制的非线性浅水方程可用于海啸涡流的模拟分析.基于高精、高分辨率有限体积模型Geoclaw建立了三个精细化的港口海啸流模型,模型分辨率为5m.利用基于海啸浮标反演的海啸源模型作为初始条件,模拟分析了日本东北地震海啸在远场的海啸波流特征.海啸波流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结果可信.对比发现:波驱动的自由表面流,小的位相或波幅误差就会导致大的流速误差,流的模拟和预报相对波幅来说更具挑战性.研究了海啸波流能量在港池中的分布特征,得到:港池入口及防波堤两端常被强流控制,具有极高的危险性;相对于波幅的空间变化,海啸流具有更强的空间敏感性;所建立的高分辨率海啸模型模拟再现了日本海啸在近场的涡旋结构,给出了与观测基本一致的涡流特征.最后,引入海啸流危险等级标准,分析了港口海啸流危险性等级分布、船只疏散的安全深度及回港的时间周期.针对港口、海湾同时考虑海啸波流特征的海啸预警与评估对于港口应急管理者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9.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05:46 UTC)日本东北部近海(38.3°N,142.4°E)发生Mw9.0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的强度为日本近1200a来最强.随后环太平洋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验潮站和海啸监测浮标均监测到了强震引发的越洋海啸,海啸奔袭23 h到达南美洲的智利沿岸;此次海啸除了对近场的日本东北部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害,还对太平洋东岸的部分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地震发生4 h后海啸波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6~8 h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受此影响我国发布了第一份海啸蓝色警报.本文利用海啸数值模型对此次地震海啸的产生、越洋传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海啸波能量在我国近海及泛太平洋区域分布特征;同时重点模拟分析了海啸波在日本及中国近海传播的波动特征,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最后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阐述了此次海啸对中国的影响,给出了潜在的日本地震海啸对中国的风险估计.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载的分析,本文对日本南海海槽发生MW9.1罕遇地震情况下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可引发初始波幅约10 m的海啸,6个小时后传至浙江沿海,近岸各处波幅为1—2 m;8个小时后靠近上海海岸线,最大波幅约2 m,受地形影响局地爬高至近3 m;11个小时后抵达苏北黄海沿岸,预计波幅普遍在1 m左右.海啸的上岸高度与海岸附近的海深和海岸线的形态密切相关.我国近岸海域地形变化复杂,海湾众多,对海啸波有放大作用,该模拟结果可能比实际传播到近岸时偏小,因此综合评估日本海啸影响我国华东地区的规模m可达1—2级左右.一旦日本南海发生罕遇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遇上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海啸灾害.  相似文献   

11.
试论地震海啸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统计与研究,多数地震是不引发海啸的,故地震与海啸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引发地震海啸(特别是大的地震海啸)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海底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的巨大体积的海底滑坡和崩塌,而不是海底地震时海底地面的同震错断与变形。因此,若未来震中附近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只要发生地震,不论震级大小与震源深浅,也不论震源类型(即倾滑或走滑)都可引起海底滑坡和崩塌,进而引发海啸。若未来震中附近不存在不稳定海底滑坡和崩塌体,再大震级的地震,即使是倾滑型地震也不能引发海啸  相似文献   

12.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发生7.2级地震后,正在工作的本文作者亲临地震灾区,进行了现场调查,作者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了现场调查情况,此外,他还给出了自己对灾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发生7.2级地震,这是近70年来日本遭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为国际社会所瞩目。本文据现有资料,从地震预测、地震工程以及抗震救灾体制等方面,对这次地震造成严重灾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另外,本文就近期日本一系列强震的发生,对我国大陆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的影响亦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概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1月17日,强烈的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袭击了日本近畿地方的广大地区,这次灾难性的地震是半个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陆地震,它使日本遭受了一次出乎意料的严重破坏,打破了“日本安全”的神话,将对今后的地震预报和防灾对策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次地震引起了日本和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本文将对这次地震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1975年中国海城7.3级地震波及整个朝鲜半岛,乃至日本九州地区. 本文系统收集了该震有关资料,并通过整理分析勾画出其烈度分布,以探讨该震的震害特点. 在半岛的北部, 除局部地区为Ⅵ度之外,大部分地区为Ⅴ度区,其震害情况与相同烈度的典型特征基本相符; 半岛南部大部分地区为Ⅳ度区. 然而,韩国首尔等大城市,除高层建筑强烈振动之外,还有人出现眩晕症状等特别的感觉,个别街区变压器跳闸造成一时停电. 这些可能是大震的长周期波在远场的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以东京煤气公司为例,论述了高、中、低压煤气管网的地震实时防灾系统-感震自动隔断系统,地震警报系统、无线电远程监视与操作系统、远程煤气泄漏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日本海区丰富的震史资料,研究了该区强震活动时—空变化的某些特征,并以此为据,将19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划分了三个地震轮回,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的强震地区分布及其持续时间。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日本海西部深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震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可作为研究日本海区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以及为判断未来主体活动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赵仕万 《华南地震》1992,12(2):65-70
本文概略介绍了日本东京都震害对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对某些对策问题作了评述,可供制定城市震害对策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震灾统计时程曲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作者制作了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震灾统计时程曲线,归纳了该曲线的特点,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针对我国地震灾情调查和评估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