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太阳系探测的成果,对比分析类地行星大气层与水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类地行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共性与特性、类地行星的岩石类型比较、类地行星的热历史与内部结构的比较,行星的质量大小和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相互耦合,制约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
火山活动是太阳系内所有行星和多数卫星共同经历过的地质作用.类地行星及它们的卫星表面普遍分布着多种火山和火山岩.其中金星、火星和月球与地球上的早期(始太古代)火山活动有许多相似性.现在,火星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早已停止,而金星和地球上仍有火山活动.类木行星的卫星上主要活动的是"冰火山",它们之中有些还有十分强烈的活火山活动(如爱莪和海卫一).对太阳系天体火山作用的对比研究能够提供认识太阳系和行星演化、天体深部和浅部地质作用过程、矿产资源形成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重要信息,是比较行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4.
比较行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行星地质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本身形成与演化的前缘学科,是实现太阳系探测三大科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比较行星地质学研究主要回答3个问题:行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行星的过去是什么样的?行星的过去、现在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可比性如何?行星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地球地质相似,即撞击作用、火山(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和夷平作用等,这些是塑造行星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其中撞击构造是其他行星更为常见的地质作用.行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是利用遥感获得的各种影像、光波和电磁波等数据,以及在行星表面直接勘察获得的数据和取回的样品,对行星表面和地表以下的成分、结构和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研究.我国积极参与深空探测将获得第一手行星地质数据,国际深空探测计划的持续实施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为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行星地质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为研究和认识地球提供新的和更全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比较行星学是一门由天文学和地球科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比较行星学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研究行星及其卫星的大气物理、化学和动力性质、表面特征、内部化学组分和构造、磁场性质、气候环境以及生命存在可能性。虽然比较行星学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和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参加比较行星学分会场的人数远超预期,说明人们对这一新兴学科有强烈兴趣。提交的论文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太阳系行星、太阳系外行星和月球探测。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7.
周新华  林杨挺 《地球化学》2010,39(2):101-109
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国家批准立项和“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及运行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我国已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人类航天活动的第三领域——深空探测。无疑此时探讨人类这一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科学意义,特别是深空探测对象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相关技术的开发、创新和成熟,工作重点将逐渐转移到深空探测对象本身的科学研究上来,即认识地球之外的行星体以及更深刻地重新审视地球。本文讨论了现阶段深空探测对象——月球及类地行星的基本物质属性,回顾美国和前苏联两国探月计划实施历史的启示,Apollo计划的演变.科学内容的纳入及宇航员地学素养的要求,Apollo登月计划的实施对月球科学本身的促进,以及对20世纪地球科学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分析技术进步等的重大影响,总结了前苏联探月计划的成败及其教训,并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月球科学及类地行星研究的地球科学属性,并强调指出地球科学家应将月球及整个类地行星研究纳入到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8.
小行星深空探测的科学意义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伟彪  赵海斌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183-1190
太阳系深空探测活动方兴未艾,小行星探测已成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回顾近年来几个主要的国际小行星空间探测计划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小行星深空探测从早期的近距离飞越到小行星低空绕轨勘探,到目前的表面软着陆和采集样品返回的发展进程。同时深空探测也给行星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鉴于目前行星科学的研究热点,详细叙述了小行星深空探测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其科学意义,随后简单介绍了未来小行星深空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为小行星深空探测的具体任务提供了科学目标选择方向。最后呼吁我国及时介入小行星深空探测,提升航天能力,开拓深空领域。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陨石学与天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月球科学与比较行星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月球·行星·科学与探测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5日在贵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调局,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  相似文献   

10.
金星探测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星探测是解答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演化,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未来发展,以及外太阳系宜居星球搜索策略的关键.由于金星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探测技术的多重挑战和相对高昂的探测成本,金星探测和研究程度远不及月球和火星.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金星探测任务相对匮乏.本文梳理了国际上金星探测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未...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矿井地震勘探超前预测数据采集过程中多采用人工放炮,操作时间长、安全隐患多等缺点,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规定,采用TCP/IP和EDSL混合组网传输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远程多炮控制、盲炮集中处理和环境瓦斯浓度监测功能的系统。经过测试,该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因前方地质情况不明诱发的次生灾害,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整装勘查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途径。整装勘查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整合全国、整装勘查区、重点工作区、实施项目等四层次的基础地理、地质、矿产地、矿业权、潜力评价成果等数据,实现数据管理、信息浏览、地图浏览、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数据输出、地图制作及动态评估跟踪等功能,为全面了解掌握整装勘查区地质背景、找矿潜力及找矿进展,开展整装勘查业务支撑与研究、整装勘查区进展与成果展示提供了平台支持。通过整装勘查信息系统建设,笔者建议建设全国矿产勘查信息系统,集成基础地质、物化遥、潜力评价预测成果、矿业权等,及时跟踪补充重大进展地区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质图、重要勘探线剖面图、重要进展描述等矿产勘查数据,为国内矿产勘查的宏观决策、微观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介绍并探讨了人类运用天文学、深空探测及计算机模拟与统计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太阳系内的地外天体及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上寻找地外生命的进展,如:美国航空航天局及欧空局的一系列探测器都发现火星土壤略呈碱性可能适宜生命的存在,火星大气正在不断释放可能由火星地质或生物作用产生的甲烷;表面为巨厚的水冰覆盖的木卫二如果内部炽热,则极有可能存在生命;而土卫六则非常类似现代生命起源理论中生命起源时的原始地球。对彗星的撞击探测结果表明,其内部存在着有机物和黏土矿物,可能给早期原始地球带来了有机物甚至生命;对太阳系外的射电天文观测则发现了仅银河系中就有无数的类地行星。不仅如此,"寻找地外智慧生命"计划还试图通过倾听地外智慧生命的通讯信号和主动发射地球人类的通讯信号以和地外智慧生命取得联系。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了带有地球位置及生命信息的太阳系外探测器,也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从取得的探测结果和重要发现来看,地外可能存在着适宜生命产生及演化的条件,这使我们看到了寻找地外生命的新曙光。但囿于对地外生命形式认识的缺乏和深空探测技术的限制,目前想要找到它们还是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Isotopic records in meteorite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short-lived nuclides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with half-lives varying from 105 to ∼8x107 years. Most of the nuclides with longer half-life (> 107 years) are considered to be products of stellar nucleosynthesis taking place over long time scales in our galaxy. However, for the relatively shorter-lived nuclides, two possibilities exist; they could be products of energetic particle interactions taking place in a presolar or early solar environment, or, they could have been produced in a stellar source and injected into the protosolar molecular cloud just prior to its collapse. The presently available data appear to support the latter case and put a stringent constraint of less than a million years for the time scale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protosolar molecular cloud to form the Sun and some of the first solar system solids. This short time scale also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a triggered origin for the solar system with the very process of injection of the short-lived nuclides acting as the trigger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protosolar molecular cloud. Fossil records of the short-lived nuclides in meteorites also provide very useful chron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processes like the time scale for nebular processing, the time scales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for metal/silicate fractionation within planetesimal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suggest a time scale of a few million years for nebular processing and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scale of about ten million years within which differentiation, melting and recrystallization in some of the planetesimals took place.  相似文献   

15.
延吉盆地含油气系统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延吉盆地具二隆二坳的构造格局,盆地内发育中生界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两套烃源岩.东部、西部两坳陷两个组有机质丰度发育不均,西部朝阳川凹陷铜佛寺组有机质丰度高,东部清茶馆、德新凹陷大砬子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且大多进入生油门限.各组储层物性明显不同,盖层主要是产油层组内发育的泥岩,由于太平隆起上缺失大砬子组、铜佛寺组地层,没有形成全盆地盖层,是本区油气聚集和保存的不利因素.延吉盆地存在朝阳川、清茶馆-德新两个含油气系统.通过含油气系统特征分析,发现朝阳川凹陷生油强度最大区周缘,清茶馆凹陷生油区的西缘、南缘,以及德新凹陷北部隆起带为本区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卫平  王守坦 《铀矿地质》2005,21(5):306-309
本文根据国际上采用直升机载频率域电磁系统进行环境和工程勘查的应用效果,结合我国引进的航空电磁系统的性能和特点,探讨了采用直升机载频率域电磁系统在我国进行环境和工程勘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勘探领域手工或半手工和凭经验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信息化、科学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依据经济、实用的设计思想,给出了低费用的勘探生产管理数据传输方案,设计了勘探生产数据库的结构,以及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The scenario of the triggered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 suggests that the formation of our planetary system was initiated by the impact of an interstellar shock wave on a molecular cloud core. The strength of this scenario lies in its ability to explain the presence of short-lived radionuclides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posal, the radioactivities were produced in a stellar source, transported into the molecular cloud core by a shock wave and mixed into the collapsing system d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hock wave and the core. We examine the viability of the scenario by presenting results from recen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molecular cloud cores can be triggered into collapse by the impact of a shock wave propagating at the velocity of 10–45 km s−1. Some of the shock wave material incident on the core, typically 10–20%, can be injected into the collapsing system. The time scale of the process is ∼104–105 years, sufficiently shor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short-lived radioactivities. The simulations therefore confirm the viability of the scenario of the triggered origin of the sola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