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厚黄土覆盖丘陵地区煤田地震勘探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厚黄土覆盖的丘陵地区,表浅层黄土结构疏松、潜水位深、对地震波吸收强烈,是煤田地震勘探的一大难题。我队在介—平勘探区,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了攻关研究,采用"两低一深,两大两多,一高及可控"的一套适合这类地区的采集技术和以静校正、叠前面波、线性干扰压制及叠后f-x域去噪为核心的低信噪比资料处理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在类似地区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段天柱 《地质与资源》2019,28(3):309-314
沁水盆地黄土塬区地表黄土覆盖厚度不均,地震波速度差异较大,对地震勘探的激发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区域地表地层特点,设计地震地质模型,分析不同激发层位地震正演记录.结合试验区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正演模拟记录.结果表明,合理的激发层位能够有效压制干扰波,突出目的层位反射波,提高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原始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段天柱 《地质与资源》1992,28(3):309-314
沁水盆地黄土塬区地表黄土覆盖厚度不均,地震波速度差异较大,对地震勘探的激发有较大的影响.针对区域地表地层特点,设计地震地质模型,分析不同激发层位地震正演记录.结合试验区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正演模拟记录.结果表明,合理的激发层位能够有效压制干扰波,突出目的层位反射波,提高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原始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多波层位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确识别同一地质层位的纵横波是多波多分量资料联合解释的首要任务,也是多波勘探与P波勘探相比可减少地震反演多解性及提高储层、岩性、油气预测成功率的重要步骤。本文在地震、测井、地质、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波层位对比原则与对比标志,并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对比方法及技术流程。经实践表明,该理论与技术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厚层黄土覆盖区掩埋金矿的追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层黄土覆盖区掩埋金矿的追索研究余学东李应桂杨少平成杭新赵传冬(原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关键词厚层黄土覆盖掩埋金矿追索矿产地球化学勘查我国的黄土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总面积可达632000km2,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几个省区,具有...  相似文献   

6.
黄土盖层对地震波、电磁波等有很强的衰减作用,限制了地震反射波法、电磁波法等多种物探方法在黄土覆盖区的应用。针对黄土盖层厚度大、分层细的特点,采用主动源与被动源面波法联合勘探,使两种面波方法优势互补,达到准确探测黄土覆盖区地质分层的目的。研究区位于渭河盆地凤翔县郊,为典型的黄土覆盖区,黄土覆盖层厚度为80~120 m。通过对研究区主动源与被动源面波实测资料的处理,得到的二维横波速度剖面上的主要地层分层位置与实际钻孔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同时得到了研究区的三维地层结构。联合成像结果表明采用被动源与主动源面波联合勘探进行黄土覆盖区地层结构分层是可行且有效的,为黄土覆盖区地质填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7.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时深转换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质成果的准确程度。针对山西某勘探区黄土覆盖厚度大且变化剧烈的实际情况,在比较大平均速度和分层速度两种时深转换方法的适应性和误差特点的基础上,优选分层速度计算方法作为本区时深转换方法。具体步骤为:根据地层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点,结合由速度谱数据库和声波测井速度数据库确定的岩性分布规律,以单斜为基本单元进行区块划分;计算出各区块的新生界、煤系地层的厚度和速度后,从而求出较为准确的煤层埋深。实例表明,采用分区块、分层计算的煤层底板深度不仅准确程度高,而且还能克服由大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方法造成的煤层假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8.
面波频谱分析法(SASW) 作为一种横向分辨率较高的瑞雷面波勘探方法, 由于计算得到的基阶面波频散曲线存在较大误差以及无法获得高阶模式频散曲线而在应用中受到限制.通过应用Fourier变换方法(FT法) 分离提取面波各模态数据, 进而对分离后的各模态数据利用SASW法计算频散曲线.通过模型实例分析得出: (1) 利用SASW计算基阶面波频散曲线时必须分离得到基阶面波数据, 然后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2) 基于多模态分离的SASW法可以计算得到面波高阶模式的频散曲线.   相似文献   

9.
地震反射勘探法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它在厚覆盖区探测断层及其上断点的效果取决于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桥北镇—宿迁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以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中针对该断裂敷设于厚覆盖层地区的QL14测线为例,为了查明测线控制地段内断裂的空间展布形态、性质以及活动性,针对不同目标、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作者按照组合、分步探测的工作思路,采用了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和采集参数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解决了地质任务要求与野外资料采集方法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埋深约16~450 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层结构和非常清晰的断裂构造图像,为钻孔联合剖面位置的布设、钻孔深度的设计以及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提供了地震学依据。最后经高精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证实,地震勘探方法反演得到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探测的方法能够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地震勘探法在厚覆盖区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和判定断层活动性具有可行性以及地震勘探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崔毅 《地下水》2011,33(5):137+155-137,155
以宝鸡峡泔河水库坝体质量检测为例,分析地震映象、瑞雷面波勘探两种方法综合的应用,根据地震映像勘探对地层结构整体形态反映明显、直观与瞬态瑞雷面波勘探对地层划分,获取相应地层深度等地层参数精度较高的有点,各取其长、相互结合、综合分析解释效果良好,其方法简单、成果直观、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山西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寿阳平头镇三维地震勘探区位于寿阳-阳泉构造堆积盆地的西北部,属黄土丘陵地貌,梁、峁比较发育,相对高差一般在30~50m。本区第四系覆盖较厚,纵横向变化大,且该地层中夹有砾石层和钙质结核层,难以成孔。地震激发与接收困难较大。通过多次的试验工作,最终确定采用变观措施来解决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差问题:避开黄土覆盖较厚地段,将炮点变观到较薄地段或者是基岩出露地段,并尽可能加深炮孔到理想激发层位。通过变观处理,记录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震勘探在干厚黄土浅煤层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厚黄土覆盖地区表浅层黄土结构疏松、无潜水位,对地震波吸收强烈,难以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特别是在煤层埋深浅的干厚黄土覆盖丘陵地区。在河东煤田某矿区,经多次试验,采取“高叠加次数、小炮检距、单深井激发、组合接收”等采集技术措施,使用绿山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及浮动基准面叠加方法的资料处理技术,最终有效地压制了干扰,提高了信噪比,使反射波更加突出,成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陇东巨厚黄土塬区,由于表层地震激发条件复杂多变,潜水面深,反射波衰减强烈,导致目的层反射波难以分辨,为此在陇东地区的多个地震勘探项目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多井组合、井深对比、检波器组合等一系列试验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塬地区可使用中密度成型炸药,多井组合激发,且井越深记录质量越好;检波器采用9串2并或9串线形组合,组内距2m,可有效压制随机干扰;观测系统须根据不同地貌条件进行选择,在黄土塬上宜采用多道、小炮间距、小偏移距、高覆盖等直线观测系统;而在黄土沟、坡中,可采用弯线观测系统,并适当减少道数及覆盖次数、增大炮间距及偏移距等;在沟塬过渡段为避免出现空白段,应采用变观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潜水位较深、巨厚砾石覆盖区,如何提高激发效果是煤田地震勘探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对炸药震源及中小吨位、大吨位可控震源的对比,认为可控震源具有激发精确可控、效率高等优势;而大吨位可控震源又具有能量大、技术参数可控、震源一致性高等优点,尤其适合在中国西部地区巨厚砾石区的地震勘探。甘肃某勘探区震源的试验对比与煤田勘探效果说明,在反射品质较差的巨厚砾石区,只有使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才能取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部某黄土塬勘探区位于沙漠边缘,煤层埋藏较浅、无潜水、覆盖层横向变化大、多风沙,三维地震勘探存在着诸如压制干扰、检波器耦合、激发层位设定等难题。在充分试验的基础卜确定了施工参数,并针对该区的地质特征,在资料处理时重点抓住空间属性文件的建立,三维静校正反褶积、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保持振幅叠加、伞三维偏移等环节,为资料解释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体.  相似文献   

16.
陇龙地区的地形特征一是冲沟纵横交错,沟壁陡立;二是黄土层厚度大,潜水位深。该区地震勘探具有地震波衰减快、干扰波强、信噪比低、施工困难等特点。通过实验,在该区不同地形条件下使用不同激发方式,并采用弯线观测系统及大偏移距,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S/N和分辨率,使野外地震记录达到了地震地质解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塬区的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世界级”难题,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黄土塬区复杂的地貌条件,即沟、梁、塬、峁、坡、川并存;二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即沟壑纵横施工困难;三是复杂的表浅层条件,即地震波难以激发且能量衰减严重等。在具体分析我国黄土塬区资源分布状况与勘探实践的基础上.对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了阐述,指出今后在黄土塬区开展地震勘探工作,应从粘弹介质、连续介质的角度.进行地震波激发与传播规律的研究,从地震正演模型和室内模拟的角度,进行黄土塬区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方法研究,同时要注重引进新技术,加强储层物性横向变化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吕梁山脉中段西部黄土塬区,其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常规规则束状观测系统难以取得有效波地震记录,考虑采集因素和施工特点,决定采用沟中激发、较少炮数、较多接收道数、较多排列线数、颇具灵活性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在实地踏勘和试验的基础上,利用采集软件对所获得的地震采集参数进行多次论证,以调整排列片的大小及炮点位置,合理编排放炮顺序,确保各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兼顾资料处理和施工是否方便。实例表明:该区采用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较好地解决了CDP分布以及资料完整性问题,处理后的剖面,其煤层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信噪比较高,主要目的层波组反射特征明显,可连续对比追踪,达到了采集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某勘探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具黄土高原地貌特征:黄土冲沟发育,地形切割剧烈,部分沟壁近乎直立,地形总体北低南高,最大高差大568m。该区基岩少有裸露,大多数被第四系所覆盖,盖层厚度一般大于100m,地震激发条件属Ⅲ类区,原始资料存在严重的静校正问题。该区目的层主频率为30Hz,通过试验,采用井深20m、药量3kg及多井组合激发,同时增加排列长度,提高覆盖次数等野外技术措施,改善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