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从青岛海边分离的数种螺旋藻的形态与分类 按照文献[1][2][3][4][5][6][7][8][9]标准种形态的描述,本研究室藻种号MACC/Y146被定为Spirulina versicolor,MACC/Y171被定为S.subtilissima,MACC/Y38被定为S.subsalsa,MACC/Y133被定为Spirulina sp.其中MACC/Y146,MACC/Y133我国尚未报导 以上各种均系单克降培养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3.
三种螺旋藻及其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结合硒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于1992年9月—1995年1月将极大、钝顶、盐泽等三种螺旋藻在加4—100mg/L硒浓度的培养基内培养,研究藻细胞及其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结合硒的量,探讨硒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极大螺旋藻累积的硒随外加硒的浓度而增加,但累积系数接近平均值2.184;在同样的硒浓度(8mg/L)条件下,盐泽螺旋藻对硒的累积远大于极大和钝顶两种螺旋藻的,高达696.968×10-6;极大螺旋藻中蛋白质和脂类结合的硒分别占藻细胞含硒量的14.63%和16.05%,两者均高于其它两种藻中相对应的量;三种藻细胞多糖结合硒的能力均很弱,但胞外多糖结合硒的能力较强。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螺旋藻累积硒的机理一方面是大分子化合物的吸附作用,另一方面是通过生化过程使硒与蛋白质和脂类结合形成大分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高风正  秦松  葛保胜 《海洋科学》2022,46(9):146-158
中国是全球微藻生产第一大国,微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螺旋藻占世界螺旋藻总产量的七八成。近年来,微藻产能的迅速提升加剧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中国微藻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实现微藻的精准应用是扩大市场需求的主要解决途径。本文简述了中国和欧洲微藻产业概况,对中国和欧洲微藻产量、养殖区域、生产模式等进行了对比。从精准应用出发,分析了微藻在人类健康及农业(渔业、畜牧业、种植业)中的精准应用,为中国微藻产业的未来发展寻找方向。微藻作为营养丰富的新资源食品原料,同时也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饵料和饲料,具有多元化的应用前景。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微藻的精准应用,将进一步助推中国微藻产业发展,从而为拓宽微藻应用市场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存贮对海洋微藻活性和脂肪酸分布影响的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饲养许多水生动物时,微藻常常用来作为幼虫饵料,因此培养鲜活做藻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利或其它生物体的污染,而导致微藻培养的失败,常常引起培养的幼虫在发育到商品规格前就食物链中断。如能够提供给孵化场以优质的存贮微藻,对于水产养殖研究和商业孵化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X国学者都已将注意力集中到选择微藻及其存贮技术的研究中(其中保存方法如:冻干存贮、在液态氮中存贮和冷冻浓缩存贮等)。用于海洋动物幼虫和幼年期培养的微藻,其营养价值是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计UI;A)的含量有关的。因此存贮方法必须…  相似文献   

6.
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重视。高度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是长链的n-3 PUFA,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海洋动物和人类都具有营养学和医学上的价值。在海洋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光照强度是海洋微藻生长的条件之一,光线的明与暗,光度的强与弱,不仅对微藻的生长速率、产量有影响,而且对其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也有影响(Teshima et al.,1983;Thompson et al.,1990; Renaud et al., 1991)。 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3种有代表性的海洋微藻:(1)小球藻Chlorella sp-2(李荷芳等,1999),此藻脂肪酸中EPA含量高、且不含DHA;(2)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该藻DHA含量较高,但几乎不含EPA;(3)前沟藻(Amphidinium sp.)的EPA、DHA含量均高。将以上3种微藻作为原料,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进行培养,测定并分析藻体中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从而了解光强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藻是水产养殖动物终生或特定发育阶段的饵料(或饵料的饵料)作为重要基础之一,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水产养殖产业。目前,在水产育苗过程中,由于生物污染和气候等原因,时常出现饵料微藻数量不足现象,人们不得不选用人工饲料代替,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微藻饵料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动物孵化率、成活率及生长率等,也决定着水产养殖的成败。因此选择生长快、颗粒大小适宜并富含营养物质的饵料微藻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水产饲料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对海鱼和对虾影响效果明显(陈晓林等,2004刘镜恪等,1997,2002,2004,2005,2001; Liu et a12002,2004;邱小琮等,2004)多数海洋微藻具有增加ω3和ω6系列脂肪酸链长和去饱和能力,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的 生物类群(樊云真等,1998;李文权等,2003;刘建国等,2002),在水产中,微藻饵料的缺乏常常成为限制水产动物育苗的关键因素,因此提供优质海洋微藻饵料是促进水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微拟球藻是海洋微藻大眼藻纲中的主要种群(Hibbeed,1981),能高产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EPA)(Zou et al,1999;魏东,2000;王秀良,2002)并具有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Hu et al,2003)的特点。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培养轮虫,投喂牙鲆幼苗的实验数据显示,该藻培育的轮虫对牙鲆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刘建国等,2007)。 本文作者利用微拟球藻在天然海水中的人工优化配方以及光温等重要参数、总结出优化培养模式,利用不同光生物反应器对优化模式进行了高密度培养验证,并研究了比生长速率与生物产量等问题,为该藻的海水饵料培养和水产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抑制螺旋藻胞内核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珍恋  徐虹  章军 《海洋科学》2003,27(1):34-37
螺旋藻细胞内较高的胞内核酸酶活性是外源基因转化螺旋藻的主要障碍。以供体质粒pEUTISI为酶消化底物,通过多种方法处理螺旋藻细胞,然后检测其内核酸酶粗提液对pEUTISI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2mmol/L以上的EDTA处理16h或无Mg^2 螺旋藻培养基培养72h以上,都可使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螺旋藻胞内核酸酶活性显降低;低于28℃(如24℃)培养也可降低螺旋藻的胞内核酸酶活性。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在螺旋藻转化前72h开始低温、无Mg^2 培养,转化前16h提高培养基中EDTA的浓度至2mmol/L,就能获得胞内核酸酶活性极低的受体藻,有利于外源基因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几种微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 Hu &Liu)、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Wille)Hazen]、小球藻(Chlorella sp.)以及这3种微藻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简称混合藻)对珠母贝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虫对3种微藻都能摄食,但4种饵料相比,以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饵料效果为好,亚心形扁藻在面盘幼虫发育到93μm时可以投喂,小球藻饵料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作为面盘幼虫的饵料;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和混合藻的浓度对面盘幼虫生长和存活都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适宜的投喂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个/cm^3和1 500-2 000个/cm^3,在适宜浓度下,湛江等鞭金藻组面盘幼虫最大生长速度、存活率和壳初率以及幼虫进入壳初的时间分别为5.663μm/d、69.34%、63.68%、6d,混合藻组为6.28μm/d、69.46%、54.49%、5-6 d.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的物理-化学因素和营养物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光正 《海洋科学》1994,18(6):67-68
随着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蛋白源需求不断地增加,螺旋藻在世界上已取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螺旋藻作为蛋白源早在1940年已被证明,当时非洲乍得村民将其作为饲料。类似的墨西哥早已将螺旋藻作为人们的食品。最近,螺旋藻已在不同领域如农业、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循环营养和化工生产上得以广泛的应用。它还是保健药品,用于治疗多种溃疡病、糖尿病和某些肝脏病等。特别在水产养殖中,螺旋藻对于培养幼鱼是一个重要的饵料来源。螺旋藻既可作为鱼的饵料,又可作为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干饵料。本文综述了…  相似文献   

11.
对硫磷农药对4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bbing(1982)认为,毒物在低浓度下对微藻有“毒物兴奋效应”或“毒物刺激作用”(Hormesis)。这一“毒物兴奋效应”在其他污染物的实验中也发现过,如石油、锌、镉等在低浓度下对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光合速率均显示促进作用[1]。在前期工作[2~5]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对硫磷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这对进一步阐明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机制,保护海洋环境有重要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藻种选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藻类实验室提供的4种海洋微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ng)、金藻(Isochrysisgalbana)、盐藻(Dunaliellasp.)…  相似文献   

12.
从以色列微藻生物技术论中国微藻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定梅 《海洋与湖沼》1996,27(2):224-226
于1994年12月15日-1994年12月30日随中国考察团赴以色列访问考察。考察表明,以色列十分重视微藻生物技术尤其是有关藻类光合作用机理和新藻种的开发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同时对高有效成份含量微藻生产工艺等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很重视,实现了螺旋藻生产的计算机控制。我国应该加强同以色列在高效微藻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有关优良藻种选育和藻类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便加速我国微藻产业的  相似文献   

13.
对虾养殖塘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6日~2006年9月5日,对上虞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塘水体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4门25属30种,其中蓝藻8种,绿藻18种,硅藻3种,裸藻1种。绿藻门藻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的60.0%,其次是蓝藻门藻占26.7%,硅藻门藻占10.0%,裸藻门藻占3.3%。主要蓝藻有项圈藻(Anabaenopsis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小席藻(Phorimidium sp)、螺旋藻(Spirulina sp);常见绿藻有小球藻(Chlorella sp)、空星藻(Coelastrumsp)、卵囊藻(Oocys-tis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等;常见硅藻有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养殖早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5.8×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005。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2.5×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4939。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藻固碳及其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王帅  郑立 《海洋科学》2015,39(3):135-140
<正>海洋微藻生物固定CO2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处理温室气体的方法,海洋微藻不仅能吸收CO2,还能通过固碳产出高附加值产品,比如蛋白、多糖、生物质能[1]等。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法固定CO2技术相比,海洋微藻固碳具有光合速率高、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性强,且不需要CO2的分离而直接利用等特点[2]。海洋微藻可以直接利用光合作用经过CCM机制捕捉和固定CO2,形成自身生物质能[3]。目前普遍认为海洋微藻生物制品的生产应该与微藻固碳结合进行综合发展,特  相似文献   

15.
微藻细胞的气浮法采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螺旋藻为模型藻种,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气固比,气浮塔构造特征,溶气压力和溶气时间等操作条件对微藻气浮采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藻液pH值为12.0可使藻液产生良好的絮凝性能;高径比较大的气浮塔具有更优越的采收效应;气浮采收率随气固化,溶气压力的增以及溶气时间的延长而上升,提出的气浮采收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海洋微藻除菌及降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伟  刘秀云 《海洋与湖沼》2000,31(6):647-652
于1995年4-12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微藻除菌及比较除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的研究,经平板培养排除霉菌后,利用组合抗生素(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获得除菌球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及小球藻,对抗生素处理前后的微藻生长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及小球藻不易老化(可保持良好悬浮30d以上);回加细菌于除菌藻,藻细胞下沉附底,说明细菌可促使微藻细胞老化。无维生素时,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发生一定变化,回加细胞后藻细胞形态有部分恢复,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三角褐指藻更能面受高温(如30℃),另外,某些抗生素能够刺激球等鞭金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钝顶螺旋藻在LED光电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研究了LED集成光电板光辐射强度对螺旋藻生物量浓度、螺旋藻比生长速率、藻光合放氧量及藻光合色素等螺旋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LED集成光电板辐射红光及红、蓝组合双波长光质与冷白荧光灯光质对藻类各有效组成部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辐射强度尚未达到饱和光辐射强度之前,光辐射强度决定螺旋藻的比生长速度;超过饱和光辐射强度,光合作用产氧量趋向恒定,说明螺旋藻光合器官具有光合稳定性;与冷白荧光日光灯组相比,LED集成光电板射红光及红,蓝组合双波长光质非常适合螺旋藻的生长并促进细胞干重、叶绿素、藻胆蛋白的增加,在相同的光辐射强度[275.9μmol/(m^2.s)]下,采用LED集成光辐射板辐射单色红光与冷白荧光日光灯组相比,藻胆蛋白、藻细胞干重吸绿素a分别增加43.39%、98.40%,51.563%。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四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在不同温度下培养的4种海洋微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分析表明,不同微藻的脂肪酸组成及其不饱和程度受温度影响的差别较大。在本实验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球等革命金藻、盐生杜氏藻、三角褐指藻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TPUFA)百分含量及脂肪酸平均双键数(MDB)均呈下降趋势,其总单不饱和脂肪酸(TMUFA)和总饱和脂肪酸(TSFA)百分含量则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提高小球藻TPUFA百分含量和脂肪酸平均双键数先降低后增加,在20℃时出现最小值。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把对虾养殖池常见优势种——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Cryptomonas erosa)和颤藻(Oscillatoria)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spp.)在对虾养殖水体中共同培养,研究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3种微藻的影响.实验分4组,乳酸杆菌分C1(10^3cells/cm^3)组、C2(10^4cells/cm^3)组、C3(10^5cells/cm^3)组、C4(10^6cells/cm^3)组四个浓度.结果表明:不同生物量的乳酸杆菌对不同微藻的影响有很大差异.C1(10^3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对隐藻和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2(10^4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隐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颤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3(10^5cells/cm^3)乳酸杆菌对隐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颤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4(10^6cells/cm^3)乳酸杆菌对微绿球藻和颤藻生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隐藻生长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无论是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这种作用都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20.
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为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的方法研究久效磷对光合色素(叶素α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久效磷短时间处理对微藻细胞的光合色素含量影响轻微,有时甚至可使光合色素含量升高;随着久效磷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微藻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说明久效磷对光合色素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久效磷对叉鞭金藻叶绿素α的72hEC50为6.8mg/L,48hEC50为10.6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