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俞孔坚的神情和话语,处处流露着他对于土地的热爱与忠诚。“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土地是生存的基本资源。近20年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迁,也改变着人们对于土地的信仰。然而,对于土地的情结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财富,是一种历史的遗产。它会告诉我们,这么多人口在这么少的土地上怎样生存,怎样发展。”“如果我们抛掉了善待土地、热爱土地的传统,也就失去了信仰,没有了根。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隔断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挥霍土地和破坏大地生命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不适合人的生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像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一样珍惜和善待土地,而这就要求重建人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湖南地质》2012,(6):1-1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而在20天后紧随而来的是“全国土地日”。两个主题日,表达的其实是一种相同的愿景——我们所生存的地球需要更多地呵护与关爱,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26日,由于欧亚板块的碰撞,4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印度洋。地震诱发的海啸影响到Nangroe Aceh Darussalam省的许多城市,包括省会城市班达阿齐。在这地区共有超过12万人死亡,100万人无家可归。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表明,有12万亩的土地受到了灾害。在班达阿齐市,鱼塘、住宅用地和保护区的变化是这一地区最显著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受灾前后这些用地类型的面积相应的变化了61.5%、57.8% 和77.6%。目前,印度尼西亚中央政府正在计划一个新的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在原来密集的海岸带建立一个缓冲区(约距海岸带2 km)。政府已经要求许多海岸带的社区代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 为了选择并采取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海啸灾害后的海岸带规划应该包括一些重要的基本要素。本研究主要关注作为该省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班达阿齐市。检测了由于海啸灾害造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包括物理破坏),特别是农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的变化,并且分析了受灾村落的不同类型及灾害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此外,还为政府以及当地居民在灾后的规划中选择更为可持续的空间布局方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的上海开发区土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要繁衍生息,经济要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靠和利用是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尤其在上海这座人均土地资源稀少的特大型城市,集中力量大量利用建设用地搞工业建设的众多开发区中,及时探索出适合上海区位特点和开发区发展模式的土地集约利用建设的新路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从而可为上海市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最终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论述,是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尊重个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允许和激励个人通过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获得应有利益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应该坚守一片洁净的心灵家园?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公民,面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无处不在的物质诱惑,应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纸,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境界完善自己?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来明 《山东地质》2000,16(1):12-16,50
国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调查。山东省开展国土资源调查研究的重点是对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农业地质、地质环境进行系统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为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是指编制上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形式。本文在总结我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试图提出构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构建 1.模式构建的原则 系统控制原则。这一原则是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功能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复杂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在规划模式构建中要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指导,设计出具备有效控制功能的模式体系。 主导性原则。这一原则是要抓住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是保护耕地与城市扩张占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钟其 《浙江地质》2008,(2):42-44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伴生问题,广义是包括一切形式的资源环境情况恶化或是对生物圈、大气圈造成的一切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和依托,并且这种消耗,对于资源环境而言具有负面意义。虽然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的漫长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然而每一次辉煌胜利的背后,自然界都以它特有的形式报复了人类。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户或个人用于住房、附属用房和房前屋后庭院等所占用、利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包括建了房屋、建过房屋或者规划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农村宅基地管理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是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事。农村宅基地点多、面广、量大,一直来是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因此,管好用好农村宅基地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缓解农村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其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史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近些年来,全同各地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斌 《甘肃地质》2011,(4):60-64
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对于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为保障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通过计算得到西安市土地环境容量、人口环境容量、工业容量等指标,笔者认为西安市目前土地利用仍处于容量允许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西安市农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和工业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农地和非农用地整理。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前阶段,土地整理通常是指农地整理。  相似文献   

14.
兰雁 《辽宁地质》2012,(6):52-53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征地过程中各种矛盾日渐突出。同时,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农民缺乏工作机会,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处于一种弱势生存状态。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表明,农民群众反映征地纠纷、违法占地等问题占信访总数的73%,其中40%是征地纠纷问题,这其中又有87%是征地补偿安置问题,这个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有关部门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15.
做好土地信访工作是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国土形象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但是近年来,土地信访件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造成土地信访的原因,研究制定遏制土地信访的对策,切实做好土地信访工作,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刘琪 《山西地质》2010,(4):11-13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就目前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我们只重视对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往往忽视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这一实际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此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地区地质环境容量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人口、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荒漠化等的概况和特征。认为河西走廊的地质环境容量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子系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人类活动子系统和地质灾害子系统(土地荒漠化)。选择人口密度、可利用水资源、适宜农田面积和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作为地质环境容量的4个分量,对河西走廊各环境地质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环境容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辉煌的历程 光荣的任务:我国海洋地质工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而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时代,海洋已成为当今社会极为关注的领域。无论是政界首脑还是社会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海洋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海洋资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保护和优化海洋环境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意识的文化方面包括我们世代相传的整个生活方式。因此,为了揭示现代生活方式的起源,我们必须回顾过去,对那些已发生变化的各种社会职能范畴和社会制度加以研究。对环境研究颇有影响的社会职能范畴包括伦理的、经济的、政治的、美学的,甚至于宗教的。这些社会职能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维护这些作用的种种社会制度与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和反映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卢光发 《中国地质》2000,(11):32-34
十堰市政府根据全市的自然环境和区位特点,率先提出了建立生态城这一宏伟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得到理论界的赞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是生态城,十堰市市长马荣华对此作了全面阐述.生态城,应是一个立体、宽广、动态的概念,它包容了区域内人们生存的环境.人类生存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