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利用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影响稳定积雪形成的初始气候条件,对降雪量的月间分布、降雪及气温与地温对稳定积雪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新疆天山和北疆地区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积雪反照率的变化显著地影响其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2018年1~3月,在新疆天山和北疆地区进行了积雪反照率观测,发现研究区的积雪反照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由于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区的积雪反照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不同时期的下降幅度有差异,1月末~3月初反照率的降低相比1月初~1月末反照率降低更加明显。空间上,由于受到污化物的影响,各区域(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的积雪反照率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天山地区(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的积雪反照率低于北疆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塔城地区),天山北坡的反照率最低;在积雪稳定期及消融期,污化物对积雪反照率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天山胜利达坂地区2014—2016年Landsat系列卫星的57景ETM+或OLI遥感影像,基于SNOMAP算法提取研究区积雪面积,并结合DEM数据研究了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对研究区积雪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积雪覆盖率持续增加;阴坡积雪覆盖率约是阳坡的2~3倍。进一步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表明:海拔、坡向和坡度均显著影响积雪的空间分布,但各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季节有所差异。在冬季(12~2月),坡向是影响积雪覆盖率空间变异的主要地形因子,贡献了积雪覆盖率总变异的57%,约是海拔的2倍,坡度的4.5倍。对其他季节而言,海拔是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坡向,坡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天山积雪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依据气象、野外调查和部分文献资料写成,着重分析了天山最大积雪深度、积雪初、终期及其积雪期特征。研究表明,天山积雪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中天山和南天山南坡部分山区最大雪深超过100cm,甚至达到200或300cm,而东天山南坡盆地雪深仅15cm。中山带及其以下地区最大雪深出现在冬季始末,而高山带在暖季。林区雪深随海拔而增加,并在林线附近达到最大,然后急剧减小。天山中段北坡海拔440—3500m之间,每上升100m,积雪期延长80天;南坡小于此值。  相似文献   

5.
天山西部山地冬季积雪能量交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天山西部冬季积雪的能量交换特征,分析了在严寒的冬季积雪总辐射,反射,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及积雪内部的能量收支和传递过程,研究表明,积雪总辐射,反射辐射由于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积雪层与大气交界处的热流交换最为剧烈,0.4m以下雪层热流交换已不受外界大气环境影响,而是保持着几乎固定的数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1986-1987年冬春两季积雪辐射平衡的数据以及积雪辐射平衡与短波辐射平衡、长波辐射平衡的同步变化关系;指出了短波辐射平衡对融雪的积极作用,强调了积雪反射率对融雪过程的负反馈机制;并将积雪辐射平衡与融土辐射平衡进行了类比;从能量平衡的观点对不同容重的积雪融化速率进行了分析.该文的结果对研究积雪融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数据中国天山积雪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1-2015年MOD10A2积雪产品和气象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算法等获取中国境内天山山区积雪覆盖面积数据,分析了积雪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内积雪面积呈单峰变化,9月开始积累,次年1月达峰值,3月气温回暖消融加速,至7月最小。春秋季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夏季积雪面积最小,冬季最大且呈减小趋势。(2)2001-2015年积雪覆盖面积整体上呈减少趋势,积雪覆盖率最大值的波动比最小值的波动更加剧烈。(3)积雪覆盖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海拔<1 500 m区域积雪覆盖率低于10%,海拔>4 500 m以上区域平均可达70%,为常年稳定积雪区。积雪覆盖率在西北坡最高,南坡最低。(4)年均气温升高是积雪覆盖面积减小的主因,年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与年降水量变化保持一致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促使积雪研究工作向定量化和观测自动化方向发展,科学院计划局最近给新疆地理所天山积雪站调拨一台IBM-PC/AT微计算机。目前该站正与国内有关单位协作研制数据采集系统和适应于各种自然环境下的传感器。预计今冬该系统将正式运行,可进行辐射,风速  相似文献   

9.
牛骥 《地理研究》1989,8(2):115-116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以下称天山积雪站)是1967年11月建立的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1978年归属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1966年12月,新疆焉耆-伊宁公路海拔3000m的天山艾肯达坂和巩乃斯沟地段,发生罕见的暴风雪和雪崩灾害,造成公路阻塞、交通通讯中断达半年之久;同时,数万头牧畜遭受严重伤亡,山区千余名林业牧业和养路工人及人民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对山区积雪及其灾害(含雪崩及风吹雪)进行科学治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03-1409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相似文献   

11.
天山巩乃斯河谷融雪期积雪物质平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1994年3月中,下旬在中间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以下简称积雪站)野外观测到的部分资料,对融雪期季节性积雪的物质平衡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利用物质平衡方程对积雪日融出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2.
积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准确、及时的获取积雪覆盖范围,进行动态变化监测意义重大。利用MODIS数据进行土库曼斯坦积雪监测,提取积雪信息的研究较少。利用MODIS L1B 500 m分辨率数据,通过几何校正、去云预处理,应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算法和综合阈值判别法,获取了土库曼斯坦2011年11月~2012年4月山区积雪覆盖范围和面积等数据信息,揭示了土库曼斯坦山区积雪发生的时空特征。土库曼斯坦南部的科佩特山区是该国降雪的核心地区,积雪面积均在1月达到最大值,随后积雪面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山区积雪面积、月均气温、月降雨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 9和0.568 4。结果表明,在监测时段积雪面积随气温的降低、降雨量的减少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降雪和融雪特征的长期变化对于融雪洪水过程的准确模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61—1979年站点观测的日降水和气温等数据,首先对比了湿球温度法、KS方法和双临界气温法计算的降雪量,确定了精度最高的双临界气温方案,进而计算了1980—2019年的日雪雨比,最后分析了雪雨比、降雪开始日期和融雪开始日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包括:①春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随海拔上升升温速率减小,青藏高原地区、东南部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略低于北疆、南疆、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春季雪雨比在海拔1000 m以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南部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随海拔上升升温速率增大,空间上在青藏高原地区上升速率最快,秋季雪雨比在不同海拔和部分气候分区都呈不显著下降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在海拔2000 m以上呈现显著升温,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升温速率加快,空间上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南部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呈现显著升温,降雪量在1000~2000 m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在北疆地区呈现显著增加趋势。②降雪开始日期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所有区域都没有显著的推迟,每一年的降雪开始日期在不同高程带和不同气候区之间的差别没有变化,仍为30~40d。③融雪开始日期在所有海拔区间和气候分区都呈现出显著的提前趋势,每一年的融雪开始的日期在不同高程带和不同气候区的差别仍为25~30d。降雪和融雪特征的变化说明气候变化可能已经对融雪洪水的特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积雪是新疆地区重要的水源补给,是冰冻和融雪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也是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灾害防治和融雪模拟预报的主要参数。针对多种积雪信息提取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运用特征空间方法,构建积雪丰度反演模型,并与支持向量机提取积雪丰度进行精度对比分析,NA模型方法的相关系数(R2)值比支持向量机方法高2.4百分点,而均方根误差(RMSE)提高了0.106。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差分积雪指数(NDSI)和反照率(Albedo)建立二维特征空间反演积雪丰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并且提取精度优于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因此,该方法对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以及洪水模拟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2-2008年6~9月EOS/MODIS卫星晴空资料,计算分析了融雪期库玛拉克河流域的积雪面积、覆盖率、雪深及雪水量;利用气象、水文台站的观测资料,对2002-2008年积雪变化与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2002-2008年7次洪峰时间段内最高温度的有效作用时间和12 h降水的有效影响时间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8年盛夏库玛拉克河流域高温融雪的主导作用比较明显,当流域内山区积雪量在5.5×108 m3以上、0 ℃层平均高度上升到4 500 m以上并且能维持4 d,库玛拉克河流域融雪型洪水的融雪量可达1.8×108~10.3×108 m3,夏季0 ℃层高度的变化可作为融雪型洪水预测的较好指标。2002-2008年这个历史时期实际积雪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9.88×108 t,全部融化后产生的最大可能雪水当量小于11.18×108 t;这个历史时期理论最大可能积雪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为17.55×108 t,全部融化后产生的雪水当量小于17.75×108 t。估算实际融化和理论融化的雪水当量,可为积雪融化后产生的最大洪水量估算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和FY卫星资料,针对乌鲁木齐1990年以来的3场典型暴雪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和天气系统配置、不稳定条件、水汽、动力及黑体亮温(TBB)变化等方面综合对比分析暴雪成因。结果表明:(1) 3场暴雪均发生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下,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的环流形势下,高低空系统呈“后倾槽”结构,乌鲁木齐处在925~600 hPa西北急流与600~200 hPa强西南急流叠置区,且天山山脉的地形强迫抬升有利于暴雪的维持和加强。(2) 暴雪前850~700 hPa均有东南风存在,微差平流作用有利于平流逆温生成和加强,使得能量不断积聚,后期冷空气进入,冷锋锋生,层结不稳定发展,为暴雪天气提供热力条件,东南风和平流逆温维持时间越长,储存能量越多,降雪越强。(3) 暴雪区存在西南和偏西2条水汽输送通道,中层水汽输送对乌鲁木齐暴雪至关重要,850~600 hPa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且700 hPa最强。水汽输送、辐合强度及持续时间共同决定暴雪强度。(4) TBB与降雪强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TBB越低,云顶高度越高,中尺度云团发展越旺盛,降雪越强,降雪前TBB(云顶高度)的第一次迅速降低(升高)预示降雪开始,降雪过程中TBB降低对应降雪强度增强,且TBB降幅越大、低TBB值维持时间越长,降雪越强。  相似文献   

17.
识别降雪异常空间模态,明晰降雪异常的影响因素,对理解中国南北过渡带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基于1970—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辅以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法、经验正交分解法等气候诊断方法,对秦岭南北冷季(11月—次年5月)降雪异常空间模态进行识别,探讨了不同主导模态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冷季降雪异常存在2个主导模态。第1模态为“全区一致型”,降雪异常偏强区分布于关中平原、秦岭山地、汉江谷地和大巴山区东段;第2模态为“山地主导下降型”,反映山地降雪异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在时间变化上,第1模态以年际波动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空间模态多处于负相位,即全区一致降雪偏少;第2模态以年代转折为主,近期空间模态多处于正相位,即山地降雪异常偏少;(3)在影响因素上,第1模态降雪异常与1月中高纬度500 hPa欧亚遥相关波列相关,第2模态降雪异常与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密切相关。研究将降雪异常格局与环流异常机制组合研究,可为理解中国南北过渡带降雪异常预警信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70—2018年秦岭南北冷季降雪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72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对1970/1971—2018/2019年秦岭南北冷季(11月~次年5月)降水类型(降雪、降雨和雨夹雪)进行识别;重点关注降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降雪与气温、湿球温度的响应关系;依据“夏季-秋季-冬季”Niño 3.4区海温异常状态,细化4种不同发展过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分析降雪异常与不同ENSO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相比气候平均态(1970—2000年),1990—2018年,秦岭南坡(山地暖温带)降雪量下降了3.1 mm,基本与关中平原降雪量(17.1 mm)持平;② 空间趋势上,低海拔河谷地带降雪量以年代波动为主,山地高海拔地区为降雪下降区;③ 秦岭高山地区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降雪量分别下降23.1 mm和24.3 mm;从地带性角度分析,由北向南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秦岭南北降雪量分别下降3.0 mm和2.8 mm;④ 当厄尔尼诺/拉尼娜持续型发生时,关中平原降雪异常偏多;当拉尼娜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区降雪异常偏少。当厄尔尼诺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南北降雪异常呈现“东西分异”,秦岭山地东部和关中平原为降雪异常偏少区。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季节积雪的分布及其密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源大西沟气象站及邻近的1号冰川及空冰斗小流域的近期观测资料,得出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三种地形下季节性积雪深度和密度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天山北坡春季雪洪形成的气候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融雪洪水是天山北坡积雪水文特征之一,有时形成灾害,造成一定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根据天山北坡乌鲁木齐附近不同海拔四个气象台站冷季降水、蒸发、积雪和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春季融雪洪水规模及其产流的时空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