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1960~1970年间1∶10万比例尺地形图、1975年MSS数据和2000年前后ETM数据为信息源,采用现代遥感技术,按自然山系对青藏高原现代冰川面积进行调查,基本查明了各山系内现有冰川的面积以及近30 a来冰川面积减少的数量:青藏高原现有冰川面积46 887.23 km2,减少了3 941.68 km2,年均减少131.4 km2。  相似文献   

2.
汪汉胜  许厚泽 《测绘学报》1997,26(2):148-154
本文基于Kuhle关于青藏更新世晚期存在统一大冰盖的假说,构制冰负荷史模型,利用Peltier(1974,1976)粘弹地球表面负荷形变理论,计算出冰盖负荷引起的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变化,并将其作为该区冰种均衡效应的最大估计,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冰盖负荷的均衡作用对高原隆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图》2011,(2):12-12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钡4成果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年均减少131.4平方公里,而且有加速消减的趋势。在不考虑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前提下,预计到205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2090年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近30年来现代冰川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总的演化特征是面积在不断缩小,厚度在不断减薄,冰储量在不断降低。冰川演化具有阶段性、地域性不同的特点。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的面积稍有增加,因为增加的冰川很少。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青藏高原现代冰川面积明显减少,减少的速度也在加快,尤其是毗邻塔里木盆地的冰川分布区及喜马拉雅山地区。青藏高原不同山系现代冰川的演化也不同——帕米尔高原现代冰川面积的减少最为明显,其次是喜马拉雅山和祁连山等地;羌塘高原和昆仑山地区现代冰川的面积减少较小;其他山系现代冰川面积的减少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开展冰川变化与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研究,该文基于Sentinel-1A数据,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偏移量追踪技术和GACOS辅助下的小基线集-InSAR方法,对阿尼玛卿冰川表面流速及周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1年阿尼玛卿冰川表面流速先增加后减缓,在2018年达到了最大(6 m/a);冰川流速暖季(5—9月)大于冷季(10月—次年4月);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集中于冰川两侧,其形变速率与冰川运动速率一致性较好,推测与冰川融水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有关。该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冰川融化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海岸线演变及地质灾害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漫长的海岸曾经历了大淤大蚀的沧桑变化。现代海岸仍经常受到侵蚀崩岸、岸滩淤涨以及沿岸泥沙流的袭扰破坏。沿岸港口建设、交通航运及滩涂围垦等也不时受到危害,成为江苏海岸带特有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利用TM高光谱图像提取青藏高原喀喇昆仑山区现代冰川边界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阈值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谱间关系法对冰川的TM图像进行了分类,证明利用比值图像取阈值是对冰川区图像分类的有效手段。对图像处理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山冰川遥感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的应用使得对冰川大尺度全覆盖、多时相变化的监测成为可能,然而冰川信息遥感提取方法的误差大等难题成为影响冰川监测的障碍。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目前已有的多种冰川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得出提取冰川范围精度最高的是面向对象的目视判读方法,其次是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面向对象的自动分类、比值阈值法、雪盖指数法等。各自动方法提取冰川面积均有较大误差,且误差主要出现在冰舌末端、阴影区、薄冰区和云层遮盖范围等区域。本文将面向对象的目视判读法应用于冰川提取中,在保证信息提取精度的同时提高了传统解译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首先通过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影像解译标志,进行了河南方城县的遥感地质灾害解译,共解译地质灾害点24处,其中崩塌10处、滑坡13处、泥石流1处;其次分析了河南省方城县地质灾害与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土地覆盖等影响因素的关系;最后得出地形地貌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岩土体及其物性特征是发生地质灾害的物质条件,地质构造是发生滑坡、崩塌的孕育因素,气象与水文是发生地质灾害的诱因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资料对安徽省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圈出灾害影响范围,为总结分析灾害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灾害区划,预测灾害易发区段,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详细论述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大陆冰盖的遥感影像特征、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范围以及形成期次和环境,探讨了大陆冰盖形成的地质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1993年、1995年观测的两期GPS资料,具体分析了青藏高原各块体相对运动情况。目前青藏高原大约以33.4mm/a,N30°E方向向西伯利亚运动,其中巴颜喀拉块体、羌塘块体、拉萨-冈底斯块体和喜马拉雅块体大约分别以17.3mm/a±3.1mm/a,N35°E;25.7mm/a±5.1mm/a,N33°E;38.9mm/a±6.1mm/a,N29°E;46.0mm/a±6.2mm/a,N27°E方向朝西伯利亚运动,而西藏块体大约以28.5mm/a±5.0mm/a速率,N31°E方向朝西伯利亚运动,这些结果与地质结果符合。文中还给出了各块体相对运动的欧拉向量。  相似文献   

13.
以ALOS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数据处理,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层岩性、断裂构造进行了解译,重点解译了工作区内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边坡等地质灾害,经过野外验证,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对研究区排查地质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该方法对相关工程中地质灾害的调查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凯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10):154-155,158,162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测绘领域。本文针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须接触测量、能高效获取数据、精度可靠等特点,结合应用实践,对该技术在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无人机开展典型地区地质灾害低空遥感应急监测示范应用,研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遥感数据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地灾应急监测阶段对遥感监测数据的应用要求,开展低空遥感监测数据试生产。通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3种类型4个典型灾害区域遥感数据获取及后期对比分析,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为监测治理提供依据,为防灾减灾与快速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6.
高光谱遥感以其波段数目多、光谱分辨率高、带宽窄等特点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的发展可以说是遥感技术领域的巨大进步。本文主要介绍高光谱遥感的发展,以及针对高光谱影像独有的特点所要进行的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质环境,探讨高光谱遥感在青藏高原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马成清 《测绘科学》2014,39(11):6-9
文章阐述了对青藏高原重力场进行研究的意义,并进一步利用重力卫星GRACE和GOCE的数据对该区域的重力场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对该区域的重力异常、径向引力梯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得出:在青藏高原的西部,有明显的3条重力异常区,这与当地的地形有关,也与断层的位置有关;引力梯度比重力异常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重力变化剧烈的区域与梯度的异常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是地球动力活动变化剧烈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交通廊道作为中国意义非凡的重大工程,也是世界铁路史上地形最复杂、地质安全问题最严峻的铁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凭借其广覆盖、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已成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在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剧烈的高山峡谷区域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几何畸变问题。以覆盖面最广、获取时间最密的全球完全开放获取的哨兵1号卫星(Sentinel-1)数据为例,将青藏高原交通廊道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开展卫星雷达影像几何畸变与适宜性分析。综合考虑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几何、Sentinel-1影像斜距向入射角差异及被动几何畸变3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基于局部入射角的Sentinel-1影像几何畸变区域精准定量识别方法,并对全线几何畸变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升降轨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交通廊道所在极陡高山峡谷区单轨道几何畸变区域达到31%~35%,升降轨联合观测可以有效将几何畸变区域减小至1.5%,同时约有35%区域适宜升降轨同时观测进行联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