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嘎拉金矿体和外围矿体及矿源层金品位的分维特征,指出分维值与矿床类型的关系及矿体与矿源层在分维上的差异。本文还对矿体进行了评价,认为玄武岩和凝灰岩是本区主要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2.
嘎拉金矿及外围金品位的分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嘎拉金矿体和外围矿体及矿源层金含量的分维特征,指出不同矿床类型、矿体品位变化、不同矿源在分维值上的差异。对矿体进行了评价。认为玄武岩和凝灰岩是本区主要的矿源层,嘎拉Ⅰ、Ⅴ和色卡Ⅳ号矿体具有相同矿床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2021—2022年,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的接续资源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在北矿的老矿山矿床和童家院矿床发现了Ⅳ号锑矿体,均为层间破碎带中的锑矿体。经分析,在老矿山矿床实施的钻孔ZK3001见2层Ⅳ号锑矿体,第1层平均品位4.23%,真厚度3.30 m;第2层平均品位1.30%,真厚度2.00 m。在童家院矿床实施的钻孔KZK01401见1层Ⅳ号锑矿体,品位3.96%,真厚度1.03 m。研究表明,Ⅳ号锑矿体受断裂构造和地层联合控制,矿体产于NE向F72和F3断裂下盘的棋梓桥组硅化灰岩和层间破碎带中,单个矿体以透镜状、侧羽状、扁豆状产出,具有尖灭再现的特征。断裂下盘矿体走向NE-SW,倾向NW,倾角60°左右;层间破碎带中的矿体走向NE-SW,倾向SE,倾角20°左右。龙口冲砂、页岩段及棋梓桥组中的薄层页岩是Ⅳ号矿体富集的有利屏障,具有“断裂构造+有利岩性+屏蔽层”的控矿特征。在锡矿山北矿首次发现的Ⅳ号锑矿体能够直接开发利用,既能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又对研究锡矿山深部构造与矿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棋梓桥组划为锡矿山的第二成矿空间,为该区下一步接续资源勘查找矿明确了方向,有望扩大锡矿山北矿(锑矿)矿产资源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许令周  夏卫芳 《物探与化探》2007,31(4):344-346,350
对自然电位勘探中的直立脉状矿体进行了概率成像研究。首先把剖面上偶极层的线分布产生的场看作是偶极层的边缘——旋度源的点分布产生的场;然后给出旋度源的扫描函数,用概率成像方法对旋度源进行成像。这种方法不是直接对矿体成像,而是对矿体的边缘成像,可通过更加准确的矿体的边缘分布判断矿体的分布。最后通过几个理论算例和1个实际勘探算例,证明这种改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劳雄  张肇新 《地球学报》1996,17(1):78-84
折腰山矿床的筒状矿体,产于折腰山火山一沉积形成的层状矿体中。经实地调查并与邻区的构造对比研究,作者认为,形成该筒状矿体是地壳运动对一层状矿体改造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劳雄  张肇新 《地球学报》1996,17(1):53-53
折腰山矿产的筒状矿体,产于折腰山火山-沉积形成的层状矿体中。经实地调查并与邻区的构造对比研究。作者认为,形成该筒状矿体是地壳运动对一层状矿体改造变形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无线电层析成像对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圈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总结野外工作的基础上,讨论无线电层析成像在石英脉型金矿的应用环境及条件,介绍了工作方法,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及无线电理论对吸收图像同矿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一年多的采矿实践,证明用无线电层析法测定圈定的矿体边界与实际矿体边界基本吻合,因此,用无线电层析法配合常规地质研究在石英脉型金矿的探测中可取得超常效果。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人,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
铜陵狮子山矿田花树坡铜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帮国 《矿产与地质》2001,15(4):243-246
铜陵花树坡铜矿床生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硅质层内,次要矿体赋存于孤峰组内,受层位控制,矿体围岩具有热接触变质、接触交换变质特点,受断裂构造,、岩浆岩控制明显。褶皱殂成的虚脱空间及褶皱的叠加、层间剥离等多种因纱的复合,导致了矿体的形成,成矿温度为中-高温,该矿床为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在三层结构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的基础上, 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地形环境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模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 模拟了具有倾斜海底面和起伏地形特征的硫化物矿体模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分布, 并据此探讨了地形环境在大型海底热液硫化物矿体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表明: (1) 倾斜的洋壳层顶面对于矿体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有限; (2) 矿体地形起伏是控制矿体内流体运移和热场分布的重要因素; (3) 在热液流体喷出区附近硫化物的堆积速度较快, 易于形成矿体的高地形区; 但随着地形的不断升高, 矿体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的分布模式会逐渐发生改变, 导致该区域热液喷口逐渐消亡或者改道.   相似文献   

11.
铜陵天马山硫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马山硫金矿床的矿体分为层状矿体、接触带矿体和穿层矿体。层状矿体和穿层矿体受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地层层位和层间断裂控制。接触带矿体受接触带控制 ,具矽卡岩型矿体典型特征。矿床的形成受地层、构造及岩浆岩控制 ,矿床成因为层控矽卡岩型硫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东坑金矿位于粤西地区,矿体(层)产于顺层挤压硅化岩中,而且较分散,宏观找矿标志不明显。本文通过对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选择了有效的指示元素Au,As,Pb,Cu,Zn,Bi,Sb;建立了原生晕横向和轴向分带序列;确定了矿化及矿体剥蚀程度判别指标,这对客观评价矿区的远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地质勘查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查明工业矿体(层)在地下的赋存位置及其空间形态,求得一定的矿藏数量,为矿山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一般矿体(层)储量计算的一个最关键问题是矿体(层)体积的计算。众所周知,不论何种勘查阶段,目前要完全探明矿体(层)真实的空间形态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根据勘查资料推测出达到一定储量级别的矿体的空间形态,而这个推测出的矿体的空间形态可看成是一个呈某种连续分布状态的多面体的集合。要计算这个连续多面体集合的体积,显然是一个相当浩繁的计算工程。  相似文献   

14.
杨仁双 《黄金地质》1998,4(3):35-39
沃溪矿床深部隐伏矿体是近几年发现的新矿体,构造的多级控矿作用十分明显,矿体受边幕式排列的隐伏层间断层和隐伏层间褶皱控制,赋矿岩性为元古宇板溪群马底驿组紫红色绢云母板岩。隐伏矿体的发现不仅为矿山增加了储量,而且为研究区进一步勘查隐伏矿体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山东乳山蓬家夼金矿矿体变化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蓬家夼金矿是山东乳山地区新发现的金矿类型,受荆山群中的层间滑动角砾岩系控制,沿胶莱盆地边缘莱阳组砾岩与荆山群副变质岩的构造接触带分布。矿体严格受层间滑动构造控制。在横、纵剖面上均呈连续的透镜状,每50~150m出现一次膨缩。矿体厚大部位产于层间滑动断层产状由陡(45°~50°)变缓(15°~20°)处。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物化探方法,我们对蓬家夼金矿Ⅰ号矿体成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正>泥堡卡林型金矿床紧邻峨眉山玄武岩,产出于凝灰岩分布区内。陶平等(2005),刘平等(2006),孙军等(2012)和郑禄林等(2014)对泥堡金矿地质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泥堡金矿床的矿体主要有层控型和断控型两类,层控型矿体以茅口组灰岩与峨眉山玄武岩之间不整合面附近的矿体为代表,赋矿岩性主要是含凝灰质的岩石,如蚀变凝灰岩、凝灰岩、含凝灰质生物碎屑砂岩;断控型矿体以区内F1断层控制的Ⅲ号隐伏矿体为代表,赋矿岩性以蚀变沉凝灰岩为主。但是有关金的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17.
毛坪铅锌矿床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内,是滇东北富锗铅锌矿集区的大型典型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的矿体空间结构进行了剖析,揭示了矿体定位规律,提出了深部矿体预测区.研究表明,该矿床中矿体具成群性、等距性、方向性、成带性和"多层位"赋矿的特点;矿体大体顺层产出,具尖灭再现、膨大缩小、缓宽陡窄等特征;洛泽河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勘探工作发现,单个矿床存在“上脉下层”的空间分布形式,即上部为陡倾斜的脉状矿体和下部为与地层产状一致的似层状矿体共存。为了探讨脉状矿体与似层状矿体的构造成因,以广西大福楼大型锡多金属矿床为例,结合两类矿体的特征和构造分析,认为脉状矿体受形成于脆韧性剪切环境中的裂隙控制,从早至晚经历了剪性雁列脉、张性桥、脉贯通、含矿溶液充填四个构造阶段;似层状矿体则受控于NW向复式背斜层间裂隙,其形成经历了层间滑动、水扩溶、褶皱-断裂和含矿溶液充填四个构造阶段。成矿构造形成于印支期,其中层间裂隙形成于印支期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中的早期破裂,而陡倾斜裂隙形成于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中的中期破裂,两类矿体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19.
在定向钻探中,利用分枝孔勘探陡倾斜矿体、地表有较大障碍物的深部矿体、或者上部有较厚覆盖层或严重漏失坍塌层的深部矿体,是一  相似文献   

20.
论地洼构造对砂岩铜矿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四川会理地洼盆地为例,论述了地洼构造对砂岩铜矿床成矿的控制作用。即地洼盆地沉积前基盘构造控制了盆地的形态及矿源层的展布方向和物质来源;沉积期构造任制了矿源层的岩相和厚度;沉积后的构造决定了储矿砂体的空间位置、铜质来源和矿体的形成;成矿后的构造对砂岩铜矿床成矿的控制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矿体;另一方面可破坏原来已形成的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