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指数的1 109家样本企业及其投资关联企业数据,以城市为基本空间单元,从表征本地化生产的空间集聚和表征流动空间特征的产业网络2个角度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产业网络的异质性以及产业集群规模与产业网络中心性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核心企业和支撑性企业相对均衡,产业集群较为完善,中部和近西部地区核心企业相对不足,而西北和东北地区企业较少,缺乏集群基础;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顶点的菱形网络格局,并围绕这些区域的核心城市形成多个垂直联系型产业网络;3)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以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和生产制造网络为主,并形成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国家级枢纽中心,其中北京为研发和信息服务网络的核心节点,而深圳和上海则是生产制造网络的核心节点;4)当产业集群规模较小时,城市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以大型核心企业为支撑,当发展到较大规模后,中小型企业是城市的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逐步应用到了旅游产业中,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也产泛开展。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功能尺度和空间集聚角度探讨旅游产业集群,实践应用主要从地方旅游业发展战略角度在旅游目的地实施“旅游产业集群战略”和组成合作的“集群组织”;国外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显示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而且一般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而实践中则强调政府的作用和项目组织者对于推进集群内部企业合作性竞争和创新的重要作用。国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刚刚起步,实践也仅是政府在口头上或书面上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注;因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应尽快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承丽  吴艳  周国华 《地理研究》2018,37(2):292-306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梳理了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产业集群和开发区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群为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服务和市场;开发区是城市群的创新创业高地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群的重要生产功能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动开发区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共享着城市群的资源与服务,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与创新,与城市群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基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4个方面的17个指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案例区,对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已形成有效互动。其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城市结构、创新投入与产出、服务职能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产业集聚、经济效益与产业创新,以及开发区的建设品质、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发展。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效率的提高,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规模、效益协同开发区效率的提升,强化了城市群规模、结构、创新与职能的发展。② 长株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但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并未完全协同地促进城市群发展。③ 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效益与开发区的效率,加强其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三者的多维良性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动力机制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力量.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大周镇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理.认为对该产业集群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创新、市场带动和环境建设等,而驱动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社会网络、专业市场、本土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引导与支持.这种动力机制为类似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案例性借鉴.  相似文献   

5.
全球价值链下的顺德家电产业集群升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分析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内部组织结构、产业链结构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基本特征,研究其升级过程,认为顺德家电产业集群正面临功能升级的阶段;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其产业集群升级的本地大企业、地方政府、本地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并将这四大因素归纳出与波特"钻石体系"相类似的结构体系,提出未来顺德家电产业集群升级应重点加强本地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期为其它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案例借鉴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笑颖  杨帆  王玉华 《热带地理》2020,40(5):942-953
以粤东澄海玩具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传统产业集群“脱域”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效应。研究发现,在市场需求、内部创新基础、外部创新环境、企业战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澄海玩具产业集群转型呈现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环节地域分离的“非本地化创新”,以及进军新兴产业并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产业拓展创新”两种模式。这些创新实践对集群企业及地区经济带来了积极的效应,不仅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并内化为自身创新优势,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且反哺传统玩具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突破地域和原有产业边界,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产业范围展开。  相似文献   

7.
从资源、市场、政策、产业转移等角度,结合区位熵、半结构式企业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清远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长机制,提出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其成长的动力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除了传统要素外,历史偶然性和市场自发性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在中后期,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在集群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巨大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蓄积量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等内生资源优势,加上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和集群的政策扶持、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外生制度优势,内源和外源动力共同促成高端要素的集聚发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化生产网络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这种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内生性推动力,能为其他城市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领域全面渗透的发展形势,部分学者提出“网络空间邻近性将取代地理空间邻近性”的论断,而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坚持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是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同时提出线下实体产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地理要素对线上虚拟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试图阐释体育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学研究基础和关注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地理聚集效应无法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产业虚拟集群具有促进产业聚集形态、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带动合作与竞争氛围、形成柔性化创新模式等作用,提出构建虚拟集群是未来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中国体育场馆产业虚拟集群是横向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的利益价值链,纵向是供需两端线上下产销价值链,共同构成了集群基本的结构体系;根据集群产业的主体规模、地理位置、产权属性和网络化程度等,场馆产业虚拟集群可分为单体型、连锁型、联盟型;而根据场馆产业集群的结构体系和功能特征,其发展过程需历经技术融合、产品改造、结构优化3个升级阶段。最终,建议通过正确认识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性涵义,持续提升线下场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牵头结盟作用,建立场馆虚拟集群成员准入监督机制,为虚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政策的支持。而政策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却又是一把“双刃剑”,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对于地方产业集群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中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各阶段政策选择的着力点。根据晋江市陈埭镇制鞋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政策选择建议,即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环境,尤其是硬件环境;组织科学论证,明确缺口产业;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孵化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产业领域全面渗透的发展形势,部分学者提出"网络空间邻近性将取代地理空间邻近性"的论断,而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坚持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是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同时提出线下实体产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地理要素对线上虚拟平台的构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试图阐释体育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学研究基础和关注重点,分析体育场馆地理聚集效应无法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产业虚拟集群具有促进产业聚集形态、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带动合作与竞争氛围、形成柔性化创新模式等作用,提出构建虚拟集群是未来体育场馆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中国体育场馆产业虚拟集群是横向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的利益价值链,纵向是供需两端线上下产销价值链,共同构成了集群基本的结构体系;根据集群产业的主体规模、地理位置、产权属性和网络化程度等,场馆产业虚拟集群可分为单体型、连锁型、联盟型;而根据场馆产业集群的结构体系和功能特征,其发展过程需历经技术融合、产品改造、结构优化3个升级阶段。最终,建议通过正确认识场馆虚拟集群构建的地理性涵义,持续提升线下场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牵头结盟作用,建立场馆虚拟集群成员准入监督机制,为虚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规律和研发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特性, 揭示地理临近与产业网络形成及研发产业在城市体系间的内在关联。基于实地调查和R&D普查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GIS 制图等方法, 以区位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为理论依据, 探讨了长三角地区16 城市研发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 分析了研发产业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影响研发产业的主要因子依次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因子、产业结构因子、产业竞争力因子、经济结构支持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因子、研发活跃度因子等6 大类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2000 年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空间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集聚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单极空间模式。之后发展到2007 年, 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研发产业发展呈快速增长态势, 空间上表现为由单极集中转向多极分散的趋势。研究认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研发产业区域差异格局将逐步形成, 呈现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区域内部的三角形格局。  相似文献   

12.
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研发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承云  秦健  杨随 《地理学报》2013,68(8):1097-1109
依据统计数据考察京、津、沪、渝创新型城区内6477 家研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群模式,发现四个直辖市的研发产业高度集中在北京的海淀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上海的杨浦区和重庆的沙坪坝区。其中,海淀区、杨浦区和沙坪坝区都位于中心城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同时区内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也提供了优越的知识溢出环境,在市场和资源这2 个重要的"内生条件"下,空间集聚模式属于内生型集群型。依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内生型研发产业集群模式可分成3 个阶段,即初级阶段的"沙坪坝区单极增长模式"、中期阶段的"杨浦区多核协同模式"和成熟阶段的"海淀区簇团网络模式"。滨海新区则表现为"卫星平台模式"的空间形态和结构。知识溢出和产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上述研发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政策驱动和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装备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用区位熵、罗仑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等方法研究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状况,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状况。得出以下结论:①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2001—2005年期间,2002年综合发展水平最低,2004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在构成装备制造业的各产业中,除电子机械制造业以外,都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聚集效应。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应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为支柱和增长点,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其他类别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并最终发展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③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优势,但没有形成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和分工完善的网络体系,并不能真正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企业配套网络组织体系尚未形成和创新要素的缺乏。④沈阳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远不能适应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滞后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为其提供必要的智力服务和劳动力资源,有助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沈阳市应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生物医药产业、信息软件产业和钢铁产业一起位列印度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印度在全球仿制药市场享有“世界药房”声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分析中印两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4个方面对比中印的产业政策,发现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与其国情和产业发展基础相似的中国。通过分析印度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该国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以及结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得出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建议包括:中国应重视对大型企业的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做好产业集群内的信息交流和基础设施服务,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对生物医药研发进行支持,提高中国医药专利的申请标准,提升专利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造船业发达地区浙江省为例,基于专利数据和订单数据运用UCINET6.0和R语言软件刻画全球研发网络对浙江造船业影响以及浙江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甄别国际研发分工下浙江造船业嵌入特征与路径。研究发现:① 浙江造船研发主要集中于船舶及其推进或操舵装置两大类,研发网络节点集中在浙江舟山,主要合作地区为杭州、上海、北京、台州、温州和宁波,合作对象以省内城市为主;② 造船订单数据网络可视化显示浙江造船业技术合作2015年国内合作伙伴主要是辽宁、福建和台湾,2018年增加了上海、广西、海南和天津,国内合作范围与频次快速增长;与国际技术合作由2015年主要与意大利、丹麦等欧洲国家合作转向2018年主要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合作;③ 浙江在长三角造船技术合作的节点地位并不明显,合作产品集中在生产和研发低附加值的集装箱船、散货船,主要嵌入方式是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单纯供销、承接维修或改装升级订单等方式。  相似文献   

16.
林柄全  孙斌栋 《地理研究》2022,41(9):2385-2403
“全球集群网络”理论是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新兴主题,是在产业集群研究方向上对“网络外部性”进行探讨。本文构建了网络外部性和集聚外部性影响企业TFP(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和供应链合作数据,描绘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之间的创新合作网络和供应链合作网络,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和对比网络外部性和集聚外部性对企业TFP的影响,结果显示:集群之间的供应链合作网络对企业TFP产生异质性的作用。对于具有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企业,其所在的产业集群与其他集群的供应链合作有助于增加企业TFP;对于缺少稳定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企业,其TFP的增加主要得益于集群内部密集的供应链合作引发的集聚外部性。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网络外部性对TFP的影响是源于“学习机制”和“匹配机制”,即集群间的供应链合作能够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提高对供应链合作企业的匹配效率,从而提高企业TFP。研究结论丰富了全球集群网络的理论框架,并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住宿业节能减碳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致力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经济低碳转型的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和窗口产业,而住宿业则在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必要性、障碍因素和对策措施3个方面梳理了住宿业节能减碳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住宿业能耗和碳排放核算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综述发现:国外相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住宿业能耗与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体系还有待深入探讨;国内对于住宿业节能减碳的必要性、能耗与碳排放核算等也有一些尝试研究,但总体仍相对滞后,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后续研究应在借鉴国际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紧扣中国住宿业实情,通过加强对非星级住宿企业的分析以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确立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框架、完善核算方法体系,通过分阶段、分类型、分区域核算与分析进一步拓展住宿业节能减碳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润  刘家明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407-1412
产业集群理论提出之后, 各行各业中产业集群研究逐步繁荣, 旅游产业集群也是其中之一。迄今为止, 国内旅游产业集群涉及概念与类型、形成条件、发展评判、形成机理等研究主题, 与学术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等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滞后。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文献资料, 按照定义与内涵、成因与机制、竞合关系与联系网络、区域影响的逻辑顺序进行梳理与归纳, 并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发展现状及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对比, 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与其他产业部门集群研究及国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差距, 最后提出国内旅游产业集群亟需加强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全球价值链下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需要通过整合区域内外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视角,以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剖析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结果表明: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区域网络体系和支撑环境的薄弱是制约产业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因素。由此得出,在全球开放系统内培育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总体支撑体系是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