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2.
综合应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Lilien指数、More值以及结构偏离度等指标,以200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甘肃省产业转型升级方向、速度及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运用shift-share模型将产业结构变化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衡量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甘肃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已稳步实现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二、三、一"产业演变格局。(2)2004-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分别为-1.379、1.115和1.90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且不同时段发展速度各不相同。(3)甘肃省产业整体以0.087 1的Lilien值和4.364 6的向量夹角升级,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但趋缓态势显著。2010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服务经济化"趋势。(4)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效应主要源于产业内技术进步,结构效应较低,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小觑。尤其是第三产业,其总结构效应为9.021 3%,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贡献;第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为负,主要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对生产率的增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依旧巨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该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将其分解为珠江三角洲内部经济差异、粤东内部经济差异、粤西内部经济差异、粤北山区内部经济差异以及四区域间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内、区域间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内部及广东省四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扩大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树辉  王利华 《热带地理》2015,35(2):284-290
承接国际或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作用机制和升级路径进行回顾和述评的基础上,发现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明显不足。未来应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联性分析、互动机制和协同升级路径3个方面进行理论构架,建立起包括三产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价值结构及区位升级,体现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注重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共同影响下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Boarnet公式的经济权重进行修正,以经济增长变化对区域增长的贡献率代替绝对量值的变化,作为区域内经济空间增长的联系强度,并将其作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的空间权重。根据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计算三次产业在2002—2005年和2006—2009年2个时段的要素量值变化,用ArcGIS 9.3分析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构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强,第二、三产业处于偏弱的态势;竞争力上看,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竞争力呈现整体水平提升,第一、三产业竞争力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今后应继续保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快速实现二、三产业结构效率的提升。加大投资和科技投入,保持第二产业竞争实力,逐步实现第一、三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技术创新是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是缺 乏技术创新。立足于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混合模 式,技术创新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构成正面效应。技术创新对韶关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定量研究 表明:技术创新正促进韶关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升级,但在升级速率 和方向效应上,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明显,其区位升级效应逐步得以强化;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 区位升级效应不明显,正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是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和推动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技术创新。立足于传统优势和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引进、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混合模式,技术创新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构成正面效应。技术创新对韶关制造业升级效应的定量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正促进韶关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升级,但在升级速率和方向效应上,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明显,其区位升级效应逐步得以强化;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区位升级效应不明显,正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区位商分析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得出包头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的优势正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包头市各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分析得出,过去的支柱产业如金属冶炼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化等第二产业所占整个行业的份额微弱下降,旅游业、批发零售业、邮电业等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正在逐年上升。包头市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积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1.
李方一  刘思佳  唐志鹏 《热带地理》2016,36(6):1026-1033
以 2010 年中国非竞争型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对 30 个省区市的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从全国和区域尺度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省域出口增加值对全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划分出资源消耗型、技术引领型、服务业促进型和出口起步型 4 类区域,前 3 类区域通过出口增加值分别提升了全国 GDP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比例;从出口增加值对本地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欠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普遍有利于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发达地区出口增加值提升了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地区 GDP 中的比例,但阻碍了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出口增加值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促进和改善出口增加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跃  刘莉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991-1004
基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借助重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方法,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东西方向的非均衡性大于南北方向;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呈现东-中-西梯度式递减格局,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②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总体差异呈波动扩大趋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第一来源;③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④收敛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对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收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秀丽  孟飞荣 《热带地理》2013,33(6):703-71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文章首先对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依赖性进行了检验。然后,基于我国1997―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因变量空间滞后项和自变量空间滞后项,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2个方面分析物流业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着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而且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分异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笑  王鹏飞 《地理研究》2018,37(8):1541-1557
基于探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前后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格局演化的初衷,以全国28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工业资源压力和工业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两种压力的空间格局,比较归纳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工业资源环境压力的影响因素,比对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变化。结果显示:① 全国工业资源压力东高西低的格局进一步显著,沿海产业集聚地区是热点区域;工业环境压力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弱化,北方产业集聚区是热点区域。② 工业资产规模、工业生产效益、工业劳动生产水平是影响工业资源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资产规模的正向驱动作用减小,工业生产效益的正向驱动作用增大,工业劳动生产水平的负向驱动作用减小。③ 工业资产规模、环境规制、工业开放水平、工业生产效益、工业化水平是影响工业环境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其中工业资产规模的正向驱动作用减弱,环境规制的驱动方向由正向转为负向,工业开放水平和工业生产效益的作用分别由正向显著和负向显著弱化为不显著,而工业化水平的作用由不显著演化为显著的正向驱动。④ 比较影响两种压力格局的主要因素,工业环境压力格局形成的动力机制比较复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工业环境压力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首先对中国西部地区12省(直辖市、自治区)产业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再结合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历年纵向分析,旨在为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云南省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上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2)云南省第二产业结构优势不明显,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优势,但同西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3)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势未能很好的转化为竞争力优势;4)云南省应根据自身优势及存在问题,抓住机遇、制定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总体上经历了沿海-内地均衡发展、沿海化非均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且整体上区域经济份额变动趋于减小。1979年以前,不同区域的经济份额在不同阶段变化差异较大,主要由第一和第二产业驱动。1979年以后,区域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沿海化趋势,但驱动产业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重大调整,经济份额上升的省区明显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省区在第二产业上仍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但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已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在第三产业上呈现更加显著的结构优势,显示出结构升级和服务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钟业喜  陈琳  黄洁 《地理科学》2017,37(2):190-199
中国500强是中国优秀企业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中国未来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向。基于2009~2014年“中国500强”数据,从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角度分别对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概况进行统计分析,继而探讨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4年,制造业的上榜企业数量与营业收入占比均保持下降趋势,但制造业在13类行业中仍占主导,是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3省市以及香港地区是中国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的主要集聚区域;中国各省市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Shi  Zhen  Huang  Huinan  Wu  Fengping  Chiu  Yung-ho  Zhang  Chenju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0,29(4):2397-2410

This paper adopts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in the family of spatial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decompose the driving effect of spatial differences of water intensity in China into intensity effect and structure effect employing data spanning 2000–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and western provinces except for Jiangsu and Hainan, and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nly Shanxi, Henan, Chongqing, and Shaanxi had higher efficiency levels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ver that 17-year time period, the gap in water intensity exhibits a decreasing trend between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average level (except for Heilongjiang and Chongqing). For industry water intensity, those provinces with a lower than average level were mainly in the eastern region. Except for Shanghai, Jiangsu, and Guangdong, the primary industry water intensity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Except for Fujian, Shanghai, Jiangsu, and Haina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water intensity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Except for Guangdong, Fujian, and Hainan, the tertiary industry water intensity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was always lower than average level. The water intensity of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as alway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Lastly, the provinces in which the provincial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wa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were mainly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ile conversely the same propor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mong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was generally high. Therefore, provinces should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water resource policies that are different and pertinent to their own actu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利  朱喜钢  李小虎 《地理科学》2016,36(3):384-392
基于云南省1992~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偏离份额分析、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方法,分析产业结构演变对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受到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影响较大,滇中县域在产业结构上优势显著,但相对竞争力较弱。滇西和滇南县域竞争优势明显,但不具结构优势;最近10 a来,滇东县域在产业结构、竞争力方面占优,与滇西和滇南县域的差异拉大;从基尼系数产业分解结果看,第二产业是导致云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首要因素。此外,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差异贡献不断加大,对县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日益凸显;产业基尼系数变化分解结果揭示,产业集中效应扩大了县域经济差异,而结构效应则可以缩小县域经济差距,据此提出以产业结构调整来协调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