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河南地质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进行综合区划,既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质演化历史的相似性等4个原则,作者把该省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太行山地质旅游资源群、邙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群、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群、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群和南阳盆地地质旅游资源群等5个区域。  相似文献   

2.
我国旅游资源区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区划的理论难点是旅游资源的特性与区划本身要求的树立。文章在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上,从旅游氛围(包括自然旅游氛围和人文旅游氛围0角度将我国旅游资源分成10个大区,并从旅游氛围角度阐述了各区的基本特性特征,从而有可能使我国旅游资源区划仍至旅游区划的研究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使划分出来的区界具有相对的统一性,而避免上前同类研究中过大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对该区域的52个旅游景点进行了资源评价,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7个,三级景点27人,四级景点13个。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最后根据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以河流流域的相对完整性为主要原则和依据,把该区域的的旅游资源划分为二个亚区,四个小区。  相似文献   

4.
复杂的地质作用、强烈的构造运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造就了西藏自治区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兴旺发达的今天,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区划,为该区更好的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本文在简单介绍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划分出以拉萨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以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登山探险旅游区、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主导景观的藏东旅游区、以神山圣湖为中心的藏西旅游区和以野生动物和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生态旅游区五大区域。  相似文献   

5.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深圳旅游资源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借助GIS技术,对深圳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圳旅游资源结构中,自然旅游资源基础薄弱,以人造景观为主要特色,但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空间分布上,深圳旅游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圈状"、"带状"、"线状"分布特征,需要进行综合开发。由于深圳旅游资源的地域空间分布与行政分区不一致,对其重新进行了区划,共分为4个旅游区域,并指出各区域的旅游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秦岭北坡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研究—以秦岭南五台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南五台山旅游资源评价 南五台山位于西安以南25公里的秦岭北坡。秦汉以来,人们称京都长安以南的秦岭为终南山,简称南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最高的五个山顶称南五台。素有“南山佳丽之处,唯此为最”。南五台山具有综合的旅游功能,旅游容量潜力很大。 1.宝贵的古文化遗迹旅游地 南五台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发详地之一。它“开辟于隋、盛于唐”。佛教自汉明帝(公元65年)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才在中国真正扎下根,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河南省湿地旅游资源的特性,并针对该省湿地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因地制宜、纵横联合、多方并举的开发湿地旅游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采用资料分析、现场踏勘、重点详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涵盖了全国的绝大部分种类;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78个,占53.1%,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形成一海(中国南海)、两极(海口市和三亚市)、三区(海南岛东部海岸、中部山区、西部海岸)的空间分布格局;中部山区、东部海岸和三亚市的自然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组合搭配和特色性突出。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拥有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气候资源和热带海岸带资源,我国垄断的冬季避寒资源,我国面积最大的海域和最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热带温泉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珍稀性明显,而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旅游资源是拥有中国和世界一流的优美生态环境。劣势是品牌旅游资源少,开发利用程度低,基础设施差,资源分布不均衡且有所重复,局部热带森林资源和滨海岸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0.
首先讨论了河南省各种地质灾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质灾害综合区划的原则,并把全省划分为4个区。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类型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章在阐述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认为在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但环境质量较好,而且生态旅游资源组合功能强、特征鲜明、优势显著,最后对河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有关建议,即提高认识、合理开发、强化管理、突出特色、推出精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南旅游持续发展条件的定量评价,把全省划分成三个等级持续发展地区,进而提出了各级地区相应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分析河南省水资源的现状,在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行性、可比性、超前性和导向性原则的基础上创建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驱动、核心和表征三类指标构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完整地描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涵盖了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全面分析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该指标体系的衡量与考核可以找出河南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不足,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河南省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信息系统的系统目标、整体设计和数据库的建立,整个系统由重大灾害监测预警、黄河下游洪水预报、淮河上游洪灾监测评估、快速反应、防灾减灾决策等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通过一定的数据接口,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实现无准备地区突发性重大灾害的监测和应急评估,并及时为政府提供完整的减灾预案和灾害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在河南省的具体实现,属于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以3S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国内各省份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必要性及意义。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论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珍稀树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河南省珍稀树种资源及分布情况,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初步查明河南省自然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树种共23种,其中,国家Ⅰ级有3种,国家Ⅱ级有20种;引种栽培国家级珍稀树种13种,其中,Ⅰ级6种,Ⅱ级7种;河南省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共65种。对其资源特点和致濒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珍稀树种的威胁。(2)结合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珍稀树种的就地保护。(3)注重植物园及引种驯化基地建设,搞好珍稀植物的迁地保护。(4)重视珍稀树种的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河南省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不合理利用是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3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农 业自然灾害区、10个农业自然灾害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农业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自 然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虚拟水是当今水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策略。在计算河南省2009年3种主要农作物生物需水量的基础上,结合作物单产得到初级产品单位虚拟水含量,明晰了这3种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3种主要农作物中,棉花的单位虚拟水含量最高,玉米最小。空间上小麦的单位耗水量在三门峡最高,漯河最低;玉米的单位耗水量在三门峡最高,许昌最低;棉花的单位耗水量在鹤壁最高,信阳最低;3种作物单位虚拟水含量从东南向西北增加,尤其在东西方向最明显,但是不同作物又有细微差别。中东部水资源短缺区应提高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丘陵和山前平原单位耕地地表水丰富区可种植虚拟水含量较高的作物。提供了从虚拟资源视角认识水资源消耗的实证,可以对河南省农作物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