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库门里弄和工人新村分别是上海近现代以来日常生活建筑形态的典型代表,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间是社会生活的结构因素,本文选取石库门里弄和工人新村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各自的日常生活空间构筑,分析基于不同空间的社会结构形成以及与构筑空间之间的联系,并且研究不同的社会空间对居住主体——人的文化性格的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2.
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环  李世杰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15,35(3):364-371
通过对政府、企业、产权方等各方主体的深入访谈,辅以必要的资料分析,深入研究了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的产业重构、更新模式及更新成效。研究发现:广州民间金融街城市更新是一种不同于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的历史街区更新的新模式,民间金融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街区的更新,更新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物质环境更新、产业空间释放和金融产业注入3个方面,更新使街区环境得以改善、功能得以提升、文化得以保护。最后,通过分析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带动下的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指出历史街区更新的思路应当多元化,除了文化旅游和创意经济外,还可以借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街区更新。  相似文献   

3.
城市更新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再开发过程,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中的城市更新具有不同的动因机制、开发模式、权力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环境、社会效应。追溯近年来英文文献中大量出现的有关"urban regeneration"的研究及中国近30年来城市更新相关文献,总结地理学视角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范围、研究领域及研究特点,论述与城市更新相关的理论,阐述城市更新的形成机制,分析各地区在不同阶段采用的更新政策,更新模式,更新手段和方法,以及更新参与主体和更新后的效果,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内容及特点。从城市更新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城市更新中微观个体的行为研究,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综合城市更新研究等3个方面,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可借鉴性启示。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自1895年实施城市规划至今已百余年,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旧市中心区及老旧衰败地区问题也逐渐浮现。城市历史地段的更新横跨了城市更新及文化遗产保护2个研究领域,与一般旧市中心区的更新相比情况也相对复杂。历史地段是城市之中最为老旧的区域,但在兼顾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仍须顺应时代的变迁及居民现代化生活的需要。首先,梳理了国际上与台湾地区的历史地段更新思潮演进,其次,对台湾地区目前历史地段更新规划的相关法令、实施方式及更新理念进行介绍。以台南总爷老街为案例,说明历史地段的更新是如何整合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于物质环境改造手法之中,借由整建维护的更新方式达成促进城市整体发展的综合性目标。透过检讨台湾地区近40年的城市更新政策实践的经验,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为中国大陆城市更新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更多借鉴。  相似文献   

5.
吴文恒  史海金  杨毕红  许玉婷  李研 《地理学报》2021,76(10):2391-2406
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是践行集约利用空间与城市更新、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转型与治理意义重大,包括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从社区土地面积、空间集约利用和两者关联性3个维度出发,采用企业社区兴趣点、兴趣面数据与建筑基底数据,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区位熵、重要性—绩效分析等方法,构建城市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框架,探究用地更新潜力特征,以西安市为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 企业社区总更新潜力933.56 hm2,平均面积1.63 hm2。小型企业社区(0.07~1.18 hm2)居多(62.87%),面积更新潜力较小(19.42%),相对集聚于内部市区,桃园路、土门、长乐中路等街道。面积大的数量少,分散在外围市区,洪庆、纺织城、鱼化寨等街道;② 绝大多数企业社区(93.01%)在立体空间上有集约利用潜力,整体呈东西两头稍高、内城中间低的略“U”型分异,以及南部向中北部地区近线性增加趋势;③ 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企业社区(A型)占20.63%,平均楼层高度3.31层,以土门、桃园路、纺织城、韩森寨等街道为主。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企业社区(B型)占55.94%,平均5.24层,小集聚、大分散,长乐中路、纺织城、电子城、桃园路等街道分布多;④ 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大的高—高型企业社区占13.46%(77个),主要在中心城区外围,纺织城、电子城、枣园、韩森寨等街道;面积更新潜力小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低—高型企业社区占30.07%(172个),土门、纺织城、桃园路、电子城等街道为主;需要重点关注高—高型和低—高型企业社区更新改造与未来发展建设。应用过程与分析框架匹配,结果与现实较吻合,体现方法架构的逻辑性。研究有助于深化内城居住空间演替理论、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更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弄堂沿革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建筑的影响。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7.
王祯  张衔春  刘思绎  陈杰 《地理研究》2022,41(12):3273-3286
城市老工业园区更新中的空间治理涉及多元主体博弈与产业用地发展权重构问题,是当下城市研究的重要学术议题。本文以转型理论中多层次视角的形势、体制与利基为立足点,深层次挖掘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转型创新的演化过程与内在机制,提出一种不同层次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动态演化下理解中国老工业园区更新空间治理的方法。该解释框架被应用于上海上钢十厂园区更新转型中,通过关注2004年后两次更新转型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上钢十厂的更新转型是由宏观外部形势、空间利基创新、空间体制转型三个层次互动而实现的,上钢十厂两个阶段的更新均在产业转型、城市发展需求变化等宏观形势下诞生创新“新奇”,政府、社会团体或企业等空间治理行为主体共同参与推动“新奇”合法壮大并形成利基,在空间资本积累、产业类型转换中,驱使空间体制成功转型,其本质是利基层的空间创新“新奇”在宏观形势或空间体制要素的影响下解构重塑空间体制的过程。城市更新促进了老工业园区产业转型,提高了环境品质、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效益。多层次视角能结合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的外部环境、内在驱动因素和演变过程等多方面,有助于从动态演化维度理解城市更新空间变迁及转型治理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8.
选取深圳为分析对象,基于过剩通勤理论,通过利用位置信息服务大数据,识别城市更新方式以及更新政策实施的区位因素对居民通勤成本和通勤效率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内的城市更新对居民通勤距离、通勤效率的总体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中心城区的城中村改造产生了较高的过剩通勤和通勤容量消耗;外围城区的城市更新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较大,城中村和旧工厂在实施居住类城市更新后居民的长距离通勤规模显著增加,对城市整体的通勤系统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可为精准制定大城市更新实施战略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地理科学》2020,40(8):1300-1309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工具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演化过程、发文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特征、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比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差异。研究表明:① 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快速发展阶段尤为显著,每年发文量分别达到117篇和238篇;② 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域研究、城市设计、建筑学等期刊。相对于国外,国内发文期刊更集中。国内排名前10的期刊发文量占比达46.65%,国外仅29.84%;③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间初步形成合作网络,但网络联系与合作程度依然较低。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机构间联系更紧密。④ 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伙伴关系与公众参与、绅士化、可持续发展、城市转型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国内研究热点体现在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广州?深圳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公众参与的初步探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城市更新过程中流动人口面临居住与就业的不稳定。本文构建流动人口居住与就业协同变动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北京大样本问卷调研数据,基于双层级双变量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城市更新背景下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变动协同性及其与背景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变动概率远高于本地人口,城市更新对流动人口居住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影响更大;流动人口的居住变动行为与就业变动行为是相互作用的协同过程,单项变动极有可能引发双变动的调整。居住在城中村数量较多的街道,流动人口发生居住变动的概率更大。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变动协同性相比老一代更高,而且街道的居住不稳定性与青年流动人口的居住行为不稳定更相关。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近几十年,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地图科学与航天遥感,航空摄影,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引起传统城市制图观念的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编图热点--城市影像地图的编制,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影像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思想,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影偈图的过程,展望了机助制图技术在提高地图作品的质量,生产效益,减低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影像地图在表达空间信息上与传统线划地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Urban geography》2013,34(4):511-530
Office and commercial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China largely dis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central planning between 1949 and 1978. The role of downtown areas in China's cities, however, has been reinvented as a result of China's global integration. In Shanghai, comprehensive planning efforts were made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CBD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inner cit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office and commercial landscapes by linking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to broad market transition. It argu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office and commercial centers in Shanghai can be viewed as the result of market forces as well as discretionary implementation of city comprehensive plans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inner city—in response to global integr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investor interests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3.
上海与香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上海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香港国际城市的地位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城市的国际影响和经济增长势头越来越突显。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上海与香港的大都市如何定位?两个国际性城市将如何发挥各自特点、各自优势,并在今后的竞争中如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必须从高层面、多视角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作者就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功能的完善等基本问题作深入研究,并以期得到各位学者更多的学术指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列辉 《地理研究》2007,26(6):1209-1220
上海港和宁波港是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港口。基于国内外港口空间关系研究现状的评述和借鉴,本文对两港的空间关系进行长时段考察和定量测度,认为近代以来,上海宁波两港的空间关系大致经历了枢纽港-支线港到枢纽港-大型深水直挂港的转变。今后上海港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而宁波港的发展势头将更加强劲,很有可能和上海港形成双枢纽港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5,自引:14,他引:61  
李志刚  吴缚龙 《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库中居民委员会尺度的数据,对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与分异展开研究。存在6类社会区: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工人居住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白领集中居住区、农民居住区、新建普通住宅居住区、离退休人员集中居住区。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但并不存在明显的以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分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以及仍然存在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住房的影响。中国城市目前的社会空间分异在程度上与西方城市还有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湿地碳汇的维持和增长对于上海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上海自然湿地的年固碳能力经估算约72.4万t;碳汇集中在近海及海岸滩涂湿地中;土壤碳密度低,但固碳能力强;在遭受互花米草入侵后,固碳能力不减反增;当前上海的湿地碳汇面临着严峻挑战,维持湿地碳汇的前景不容乐观。建议通过加强自然湿地保育,科学合理地围垦,修复湿地网络,建设人工湿地来提高湿地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7.
庄良  田娜  赵彪 《热带地理》2020,40(3):539-550
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ESDA、网格维数等方法,并基于1978—1985、1986—1997、1998—2016年不同时间阶段,以上海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博物馆可分为探索起步、稳步发展和高速发展3个阶段,内部类型差异显著、多元变化趋势明显;2)博物馆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及黄浦江沿岸,空间上不断集聚并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全局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特性、冷热点变动显著;3)中心城区博物馆在分布上表现为分形结构较为复杂的放射状演变趋势,博物馆类型逐渐丰富和多元,不同阶段博物馆类型各有偏重;4)博物馆的时空特征演变是历史文化资源、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人口分异和交通通达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结构,企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教及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同京津沪三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和缘由,并指出正视差距的存在制定未来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加剧滨岸带的高强度开发,致使滨岸带的环境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上海滨岸带水体的深入调查、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对比研究,对上海滨岸带水体的自净作用进行了总体评价,除排污口外,污染物含量一般低于一类海水标准,表明了水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环境容量较大;并指出水体中重金属、氮、磷和难降解有机物含量明显增多,水体环境质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上海"的研究与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城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针对每个省市又有具有各自特点的信息化体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信息化水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在"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对"数字上海"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总结和论述,提出了"数字上海"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对"数字上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设计了"数字上海"总体框架模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