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震区地质构造特征及现场考察结果,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5.3级地震属中等强度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托勒山北缘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聂晓红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10,24(4):330-339
介绍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区周围应力场背景及构造、地震序列特征等,分析了震前震区周围及相邻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于田序列和其后发生的汶川8.0级和乌恰6.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于田7.4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与西昆仑断裂的交汇部位,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发生左旋扭错,牵引其西南端位于阿什库勒盆地的分支断裂发生张性破裂的结果。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最大余震为MS5.8,余震衰减较快,且具有一定的成丛性。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分布可以看出,该地震具有单侧破裂特征。地震活动表明震前存在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但未有短临异常出现。在汶川8.0级和乌恰6.9级地震前,该序列出现显著增强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效应。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6年多的7级地震平静,成为我国近期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综合分析MS≥4.0余震分布、震区断裂性质以及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认为郭扎错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据Harvard震源机制解分析,这次地震是在近NS向力的作用下,郭扎错断裂发生略带走滑分量的拉张破裂所致.通过地震前震区附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于田地震发生在1996年以来新疆南部及邻区7级地震有序分布的空段;震前震区附近有4级地震空区形成,空区持续91个月后发生了2006年9月12日皮山5.8级"信号震",其后1.5年发生于田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4.
根据震区深浅地质构造特征及现场考察结果,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极震区位于古浪断裂与武威天祝断裂的交汇部位,该部位是应力积累和释放的有利场所,本次地震即为两条断裂内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震区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极震区展布方向、余震空间分布、地震裂缝和地面运动方向的综合研究,确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了形成该次地震的构造力学机制问题,认为该次地震是在局部构造应力直接作用下导致窑街—周家台隐伏断裂重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省溧阳2次破坏性地震发震构造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康明  熊振  李丽梅 《地震地质》2012,34(2):303-312
1974年、1979年在江苏省南部溧阳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5级和6级的2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979年的6级地震是现代发生在江苏省陆域内震级最高的地震。2次地震相隔5年,极震区基本重合,说明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同一活动断裂。不少学者经过考察认为这2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NNE走向的茅东断裂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溧阳震区开展了大量浅层人工地震探测、高密度电法、钻探及地震地质考察,随着资料的积累以及对震区余震的精确定位,人们对溧阳地震的发震断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2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均沿茅东断裂以东2km的金坛-南渡断裂分布,2次主震震中均位于金坛-南渡断裂南段与近EW向的溧阳-南渡断裂相交会的区域内。因此,笔者认为这2次溧阳地震的发震主断裂应为金坛-南渡断裂。  相似文献   

7.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归纳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已有地震史料的基础上,根据新获得的朱允明(2006)《山丹地震考察笔记》的详细考察资料,按照《新中国地震烈度表》重新评定了本次地震中各考察点的地震烈度,重新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其中,极震区Ⅸ—Ⅹ度区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呈扁椭圆形,长轴直径约40km;Ⅷ度区南西侧为山丹盆地,第四纪沉积较厚,地震烈度衰减缓慢,因此,Ⅷ度区等震线向南明显突出。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极震区位于龙首山北缘断裂西段,大致与该断裂的包代河-黑头山段相吻合,综合分析认为,该段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发震断层,而破喇嘛顶西缘断裂和毛湖洞断裂是重要的参与断裂。  相似文献   

9.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想  周依  陈婷  王时  李小军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6):1280-1287
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的发震特点、地震的性质、发震构造以及破裂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推测唐山断裂可能为其控震断裂。地震前唐山地区和震中所处的华北构造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以缺震和显著平静为主,表明该区域地壳应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分析认为:此次唐山5.1级地震属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震震区内的地震起伏活动;此次地震的序列本身并不丰富,震区烈度偏低、有感范围大。  相似文献   

10.
南北地震带北段近期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可能进入新一轮的强震活跃期.从汶川8.0级地震以来ML≥5.0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近期南北地震带北段与中、南段存在较大差异.由南北地震带强震前孕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结合当前5级地震活动情况,认为应同时关注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和北段的强震危险性.甘东南地区出现的4级地震空区被2011年2月23日迭部-岷县交界ML4.4地震打破后,2011年11月1日空区周边又发生了青川Ms5.4地震,表明该空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增强.类比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的空区演化过程,认为甘东南地区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结合对甘东南地区主要大型断裂7级地震复发周期的综合分析认为,需关注南北带北段毛毛山断裂和金强河断裂、香山-天景山断裂东段、黄河断裂灵武段、西秦岭北缘断裂、六盘山-宝鸡断裂和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杨溢  常利军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5):2088-2098
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序列的横波分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横波窗内S波质点运动图的分析,从九寨沟地震震源区各个地震台站的近震横波记录中提取了横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观测结果显示,震源区各台站的上地壳各向异性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时间上有随时间的趋势性变化特征.空间上,位于震源区北部余震区内的3个台站中,发震断层东面的台站L5112和L5111只有一个突出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NNE向),而西面的L6202台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除了NNE向,还有一个近EW向),体现了余震区剧烈调整的地壳应力和构造复杂断裂的综合作用;余震区外的3个台站中,震源区东部靠近塔藏断裂(东)附近的JZG台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NW向,与塔藏断裂(东)的走向一致,南部的台站L5110和L5113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一致;余震区内各台站的平均慢波延迟时间大于余震区外各台站,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孕育过程中余震区的应力积累强于其周边区域.时间上,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后前期离散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散度在后期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慢波延迟时间在主震后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表现出逐渐减小,趋于稳定.横波分裂随时间逐渐减小和趋于稳定的变化特征反映了九寨沟地震在孕震中积累的应力,随着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而导致的应力释放和调整,应力大小和调整幅度逐渐减小,后期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4年6月甘肃临泽发生的地震震群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讨论了本次震群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该震群震中沿着榆木山北缘断裂呈NNW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于10~25 km,平均深度为16.3 km;发震断裂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东段局部断裂,走向NNW,倾向SW,倾角约为60°.  相似文献   

13.
张建中  张珂  郝美仙  张晖  王鑫  翟浩 《中国地震》2021,37(3):671-680
以敖汉旗地区震群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8—2019年的震相观测报告,分别利用单纯型定位法、Hypo2000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重定位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差方法的定位精度最高。根据双差方法定位结果,敖汉旗的震群在赤峰?开源断裂的南北两侧均有1个集中分布区,2个区域的震源深度范围均为4~12km;其中,73%的地震位于断裂北侧,震中位置沿NW?SE向呈条带状展布,延伸长度约6.8km,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渐变深、由南向北逐渐变深再变浅;而断裂南侧的地震其震中位置聚集呈簇状,SN向最大扩展长度约0.98km,震源深度无明显沿EW或SN方向的变化特点。敖汉旗震群的精定位结果与对该序列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的认识,可为该地区发震构造的研究与三维精细速度结构的建立提供更为精确的震源参数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走向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不同断裂走向的突然转变及滑动速率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局部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了多条NE和近SN向的左旋正断裂. 通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端的一条次级断裂——硝尔库勒断裂,地震破裂特征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性质. 在巴颜喀喇地块这一轮的强震活动中,其北边界和东边界都显示块体向东挤出约7 m的位移量,但块体西边界产生的伸展量明显与整个块体向东的位移量不协调,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是巴颜喀喇地块向东挤出的构造响应和应变调整.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主断裂上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加,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为下一个强震活跃区,特别是阿尔金断裂的中西段,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和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In 1585, a Ms53/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Chao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parameters of this earthquake were reported differently in various versions of earthquake catalogues. According to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 records of this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means of seismo-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e Chaohu-Tongling region along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valleys.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and drill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studying the buried faul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eismogenic faults and fault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area we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causativ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1585 Ms53/4 south Chaoxian earthquak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Yanjiaqiao-Fengshahu fault, which was active in the early to mid-Pleistocene, is possibly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is earthquake.To identifying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85 south Chaoxian earthquake will help gain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ten years,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has become a major technique of space-based geodesy together with GPS, VLBI and SL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all-weather, all-time, strong stability and dynamic survey property, and no requirements for ground st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surveying results by InSAR can cover a large range of the ground deformation field in succession and has gr…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考证、现场考察与综合分析,1765年5月1日发生在临洮南的一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其极震区位于卓尼、康乐交界的洮河连麓盆地附近的柳林、宗石一带,其名称应修改为卓尼-康乐地震,震级约5 1/2~6级,震中烈度可达Ⅷ度,极震区长轴方向大致与该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段的锅麻滩断裂段东端相吻合。根据野外实地调查,锅麻滩断裂在极震区附近存在新活动的地质地貌现象,出露的断层剖面揭示出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向北倾的正断特征,宏观地貌上沿断裂保留有断层陡坎、冲沟左旋位错等地貌标志。结合该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本次卓尼-康乐地震发生在锅麻滩断裂段与漳县-黄香沟断裂段之间的左阶拉分区,是受区域应力影响引起断裂带在交汇部位与端点处应力集中所致。综合分析认为,锅麻滩断裂带东端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sors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he conception of SAR is proposed comparatively to the real aperture radar anten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onger the antenna is, the higher the observation resolution will be. Just limited by the length of the antenna, the resolution of real aperture radar is generally very low and cannot meet the r…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OnNovember14,2001,aMS=8.1earthquakeoccurredonthewestofKunlunshanPassintheborderareaofQinghaiandXinjiang,whichwasthestrongestearthquakeinChinesemainlandsincetheMS=8.0earthquakeoccurredinDangxiongdistrictofXizangAutonomousRegiononNovember18,1951.TheearthquakeoccurredontheEasternKunlunTectonicZone,whichwasapalaeoplatejunctionzoneinsideTibetanPlateau.ItdividedTibetanPlateauintothesouthandnorthparts.Thezone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TibetanPlateausdeformationprocessanddynamicev…  相似文献   

20.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的宏观震中区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对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东北侧,宏观震中区发震断层可分为两个形变中心区域,其中西段长约42 km,东段长约48 km,整个发震断层主破裂段长90 km;由干涉形变条纹分布格局可清楚地判断出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特征;断层两盘变形特征不同,南盘变形程度明显大于北盘;宏观震中附近最大斜距向位移量为288.4 cm,最小斜距向位移量为224.0 cm,宏观震中发震断层最大左旋水平位错为738.1 cm,最小地面左旋水平位错为551.8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