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文胜  曹敏  唐勇 《山地学报》2003,21(2):162-168
本文采用野外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岷江上游地区自然恢复的灌丛以及 3种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储量为 192 5 0~ 3 13 60粒 /(m2 × 10cm)之间 ,人工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和物种数量都大于自然恢复的灌丛 ,其顺序为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tabulaeformis混交林 >连香树林 >油松林 >毛榛Corylusmandshurica、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灌丛 ,各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垂直分布均为上层 >中层 >下层。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的生活型组成中 ,乔木种类所占比例极少 ,而草本种类的数量较多。在灌丛的土壤种子库中 ,灌木的物种数量及其在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人工林。大序醉鱼草Buddlejamacrostachya、喜阴悬钩子Rubusmesogaeus、华西绣线菊Spiraealaeta在种子库中的大量存在明显提高了灌木在各样地土壤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在科尔沁沙地测定分析了流动沙丘栽植樟子松林23 a后的土壤碳截存作用,以及林地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对干湿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流动沙丘造林后土壤容重减小,土壤颗粒中极细沙和黏粉粒含量显著增加;②樟子松林地0~5 cm和5~15 cm层土壤有机碳截存量分别为221.8 g·m-2和113.9 g·m-2,截存速率分别为9.64 g·m-2·a-1和4.95 g·m-2·a-1;CaCO3-C截存量分别为4.0 g·m-2和2.5 g·m-2, 截存速率分别为0.17 g·m-2·a-1和0.11 g·m-2·a-1;③干旱条件下土壤呼吸随气温的升高呈现指数减小;无论是干旱还是降雨后,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高于流动沙丘;④降雨刺激后土壤呼吸显著增加,林地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流动沙丘;林地地表凋落物去除后土壤呼吸速率下降,并且在降雨后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紫色泥页岩的风化侵蚀与工程建设增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与野外观测研究紫色泥页岩的风化速度与侵蚀特征 ,结果表明 ,紫色泥页岩年风化成土速率为 15 80 0t·km- 2 - 2 5 5 0 0t·km- 2 ,各种紫色岩的风化顺序为遂宁组 (J3s) >蓬莱镇组 (J3p) >沙溪庙组 (J2 s) >城墙岩群(K1 c) ;风化侵蚀强烈是紫色泥页岩的独有特征 ,侵蚀模数为 12 380t·km- 2 ·a- 1 - 2 36 4 0t·km- 2 ·a- 1 ,风化与侵蚀的交替过程是紫色土水力侵蚀的基本过程。工程建设开挖山体 ,暴露母岩是引发紫色泥页岩风化侵蚀的首要外力 ,工程建设造成四川盆地的裸露紫色页岩面积高达 12 0 0km2 ,导致紫色岩地区每年工程增沙量高达 2 5 0 0万t。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多年泥沙分析结果表明 ,196 0年代的“三线”建设曾引起嘉陵江流域泥沙的急剧上升。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蜀道难”的同时 ,势必开山填沟 ,导致大量的岩石及土石方裸露、巨大的紫色页岩剖面裸露 ,预计西部大开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将会造成更大更广泛的工程增沙。工程建设增沙将对四川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及长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的挑战 ,控制工程增沙将成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向。当前 ,工程建设增沙的预测及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几种荒漠灌丛植被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柴达木盆地的8种荒漠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样方收获法对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荒漠灌丛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异质性,介于11.11~58.63 t·hm-2,平均为27.15 t·hm-2。灌木层生物量是整个荒漠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量组分,占总生物量的92.71%。灌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变幅为7.93~46.10 t·hm-2,地下生物量的变幅为1.15~25.64 t·hm-2。地上生物量远大于地下生物量,根冠比介于0.07~2.45。几种荒漠植被的生物量在各个器官间分配格局为:枝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分别占建群种生物量的比例为38.05%、34.92%、27.03%。影响柴达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因子主要是灌木的高度及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5.
张亚峰  王新平  虎瑞  潘颜霞 《中国沙漠》2013,33(5):1400-1405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1989年建植人工植被区优势固沙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和半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树干茎流及穿透雨的pH值,以及灌丛基部、灌丛下和灌丛外裸地0~10 cm和10~2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分别进行测定,并与大气降雨pH值进行比较,以探讨荒漠灌丛降雨再分配对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雨pH值最高,穿透雨pH值次之,树干茎流pH值最低,三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灌丛外裸地土壤pH值最高,灌丛下次之,树干基部最低。总体而言,0~1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小于其下方10~20 cm剖面深度土壤pH值。柠条灌丛产生的树干茎流对土壤的酸化作用强于油蒿灌丛。树干茎流和穿透雨的酸化作用是导致土壤pH值从灌丛间裸地到灌丛基部方向上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生态与环境     
Q948.112006010686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A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pattern and environment inthe up-streamof Minjiang river/李崇巍,刘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4).—404~409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叶林和混交林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林和农田斑块…  相似文献   

7.
孔维静  郑征 《山地学报》2004,22(4):445-450
测定了岷江上游四川茂县退化灌丛和退化草丛及5种人工恢复植被(连香树林、油松林、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林和云南松林)的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灌、草丛生物量生产力采用样方收获法测定,人工林采用生物量回归模型和生产力方程。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关系模型的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退化灌丛和草丛的生物量分别为51 06t/hm2和5 76t/hm2,5种人工林的地上生物量在75 8~150 55t/hm2,地上生产力在10 36~18 17t/hm2·a-1。人工恢复植被比退化植被的生物量增加,生产力显著提高。5种恢复模式中云南松、华山松和日本落叶松在当地显示了良好的生长特性,适合在当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选择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地区四川盐亭、南充和重庆开县的4个小流域,采集塘库沉积泥沙137Cs样品,确定了1963年以来塘库淤沙量,并据此分析了流域输沙模数和侵蚀模数。研究表明,开县春秋沟的淤沙模数最高,为1869t.km-2.a-1;盐亭武家沟和集流沟分别为701t.km-2.a-1和710 t.km-2.a-1;南充天马湾沟为566 t.km-2.a-1。对小流域地貌特征的分析和谷地水田取样结果表明,除塘库淤积区外,各小流域谷地内基本无泥沙淤积。因此,除南充天马湾沟按现有水面面积作为淤积面积求算的淤沙模数明显偏小外,其他小流域的塘库淤沙模数基本可以表征各研究小流域的侵蚀模数。对研究小流域侵蚀产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除降雨和土地利用状况外,地形起伏、土壤抗蚀性及岩层产状也是三地侵蚀程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不同森林植被改变了林下穿透雨、树干径流、蒸发散和地表入渗,进而对林下不同层次土壤湿度产生重要影响。以华南地区漓江上游3种典型森林,包括毛竹林(Phyllostachyspubescens)、荷木林(Schimasuperba)和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不同层次土壤湿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竹林、荷木林和杉木林3种典型植被林下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存在明显差异,荷木林林下土壤入渗强于毛竹林和杉木林;(2)由于森林植被垂直结构差异,从0–20cm表层土壤到50–80 cm深层土壤,3种典型植被不同层次土壤湿度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3)荷木林各层次土壤湿度都明显高于毛竹林和杉木林;(4)各层次土壤含水量与年降雨关系密切,随雨旱两季变化,毛竹林、荷木林和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湿度随降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5)在0–20 cm表层土壤,土壤湿度主要受地表凋落物性质的影响,而在深层土壤,土壤湿度主要受植物根系分布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漓江上游森林植被对降水产流的调节作用,客观评估漓江上游水资源和科学管理水源涵养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土壤水  相似文献   

11.
孙庆祥  周华荣 《干旱区地理》2020,43(5):1327-1336
以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通过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阿尔泰山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阿尔 泰山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和阿尔泰山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阿 尔泰山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量为 47 957.79×106 元·a-1,价值量的大小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护 生物多样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其中涵养水源是主导服务功能;不同林 龄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呈现为:成熟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按照林场划分,各个林 场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富蕴林场>阿勒泰林场>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布尔津林场 >青河林场>哈巴河林场>福海林场的顺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赵传燕  冯兆东  刘勇 《山地学报》2003,21(2):157-161
论述了干早区森林水源涵养的机理、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根据长期的定位观测资料分析干旱区森林对降水到径流过程的影响及对水分归宿的作用。认为干旱区森林水源涵养的生态功能在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干旱区森林涵养功能的分析仍偏重于定点定位观测,获取的资料以统计分析为主,在大尺度上建立定量预测模型及监控措施等方面还需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钟祥浩  罗辑 《山地学报》2001,19(3):201-206
通过贡嘎山暗针叶林带典型区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光合生理特征、土壤CO2 排放通量及土壤温度变化等内容的观测研究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研究区山地暗针叶林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的现状特征。自然型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分别具有耐阴的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速率较高 ,而蒸腾速率较低。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 36 7 0 1、12 1 80和 0 .5 1t hm2 ,净初级生产量分别为 9 86、5 6 4和0 35t hm2 ·a- 1 ;退化生态系统建群种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比自然生态系统建群种高 ,而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应较低。另外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CO2 排放量与地面生态系统结构和 5cm深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对于人们全面认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制定森林资源保护法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数据、2008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社会公共数据,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年服务价值总计为654.44亿元。按服务功能类型的价值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保育土壤(46.59%)>生物多样性保护(25.53%)>涵养水源(14.03%)>固碳释氧(12.69%)>森林防护(0.50%)>积累营养物质(0.41%)>净化大气环境(0.24%)>森林游憩(0.01%)。按森林类型的价值比例从高到低排序为:灌木林地(63.7%)>有林地(34.1%)>疏林地(2.18%)。单位面积林地年均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7.47万元·hm-2,其中,最大为有林地,其次是灌木林地,第三是疏林地。本文还对比分析了本次评估与以前较为全面的7次评估之间的差别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天柱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葆华  余世金 《地理研究》2008,27(2):257-265
应用样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数理统计,分析了天柱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采用因子分析法、专家评价法和模糊评价方法,评价了天柱山黄山松群落环境功能及价值。结果表明:天柱山黄山松群落物种组成较复杂,科属分散,共有52科105属,区系成分多样,覆盖了9个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从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特点;物种多样,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9814、2.3175、2.1077,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乔木层黄山松的相对密度和优势度较大,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群落顺行演替,环境服务功能多样,保护价值较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粗木质残体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数量动态、分布格局、分解速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上,而对江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中粗木质残体的水文调蓄、缓洪滞淤等功能至今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CWD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茯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影响降水在林内的再分配以及林内微环境来实现的。森林CWD水文功能的发挥要同时受到外界环境和其本身持水性能的影响。CWD腐朽级别愈高,自然相对含水量愈高,而且愈容易吸水达到饱和。在长江上游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中,自然状态下CWD可以蓄持约7.41mm的降水,若使CWD全部达到饱和则可以蓄持降水达9.91mm,这意味着自然状态下的CWD的有效持水量可达到2.50mm,无疑对于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调水、滞洪防蚀功能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Forest resources of the Selenga river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ssues relating to the present state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forest utilization within the Selenga river basin on the trans-boundary territory of the Republic of Buryatia and Mongolia, their transformation due to economic exploitation, ecologo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avenues for their solution.  相似文献   

18.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对地表圈层的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持水质的作用为多数学者所公认,但是对于森林是否增加或减少河川径流量,在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作者根据国内外学者在森林水文效应方面的观测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森林植被的水分自营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森林具有对环境的正向改造作用,森林植被通过对林区水分分布场的自主营造(改造)机制来增加林地的有效水分供应,改善林区的水文气象环境,创造出有利于森林植被生存的条件,同时引起河川径流量的增加或者降低.森林植被的水分自营作用理论比较好地综合了森林影响径流形成的各个因素,能够统一解释森林水文效应中相互矛盾的试验结果.为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和完善该理论,为森林水文效应评价服务,还提出了验证该理论的野外观测试验方法,包括典型森林区辐射能量和水分通量的精细测量、森林流域分布式蒸散发计算模式研究、森林水分调节的主要环节及其计量标定、林地水分调节关系解析和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provides a geographical synthesis of the current natural landscape dynamics of the Canarian laurel fores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 biogeographic study of it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s. Historical socioeconomic changes and recent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have led to natural forest dynamics that make it necessary to change our current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 Canarian laurel forest landscape. According to the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in the protected areas of Anaga and Teno Rural Parks (Tenerife) and Garajonay National Park (La Gomera), the forest reaction to the gradual abandonment of economic activity reveals how strongly human activity has shaped the features of the laurel forest, which traditionally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relatively untouched by humankind. How natural disturbances have affected this fores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has also contribute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dynamics. This study explains the key patterns of spontaneous dynamics in the Canarian laurel forest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forest and its landscape, whil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activity as the catalyst for its current vigorous dynamics.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森林资源的分布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和影响林业发展的问题,并试用区域非均衡理论对发达国家的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发展战略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