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0 毫秒
1.
在分析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现状,特别是互联网地图和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互联网地图和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国家互联网地图与网络地理信息服务监管平台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测绘、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地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景影像是近几年在互联网上推出的一种新形式地图,本文从介绍实景影像的获取方法和特点入手,结合公开地图技术审查基本原则,探讨实景影像地图的审查重点和实现技术手段,摸索信息化条件下实景影像地图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地图公共服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图产品,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地图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互联网地图与传统纸质地图的区别,论述了各省制图行业参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进展情况及其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地图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李斌 《中国测绘》2011,(4):84-84
昨天.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搜狗地图正式对外宣布开放API接口(地图服务系统应用程序接口)。此举意味着第三方网站可通过搜狗地图的API接口免费获取并为其自身用户构筑数据精确、功能丰富、个性化的地理位置或生活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5.
左栋  张雨心 《测绘通报》2016,(9):108-111
随着基于互联网及各类导航设备的电子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地图上涉及国家安全保密信息的泄露和传播问题日益凸显,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威胁着国家安全。承载这些涉密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便是POI。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地图POI存在的涉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行政管理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地图POI涉密问题的解决办法,使互联网地图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同时,确保国家主权与安全不受侵犯与威胁。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地图服务质量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理空间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地图服务也发展迅猛起来,它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位置和导航等信息的服务。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互联网地图服务和应用情况的调查,从质量角度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地图服务质量的因素,探讨了互联网地图服务质量模型的内容,为后期开展互联网地图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数字河南"公众地图网为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互联网地图的现状及建设思路,为加强互联网地图数据库及其数据的管理,推进数据完整、信息规范的互联网地图数据库建设,提升互联网地图管理工作的水平,满足社会对互联网地图信息需求,提供了可行性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互联网中存在有大量地图图片识别精度低、分类模型训练困难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地图图片识别方法,通过主动学习算法优化地图/非地图图片样本数量及分类结构,可使用少量的训练样本以及人工投入,来获取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高精度地图图片识别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主动学习方法将地图/非地图图片样本类型划分为17类时,地图图片识别精度最高,约为95.01%。本文地图识别方法可有效地推动图像地理信息挖掘、地图审查及地理信息监管等领域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地图软件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下一个入口级应用.此前,阿里巴巴已投资高德地图,腾讯旗下搜搜近日也上线了搜搜街景地图,再加上谷歌、百度地图,整个地图产业似乎已被互联网巨头抢先占领.不过,在两院院士李德仁看来,当前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地图软件只是一种可视化地图,是一种无法精准测量的地图,而只有传统的测绘企业在对接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等政府部门的地理信息后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精准的地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0.
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等的发展使现代地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地图趋向数字虚拟空间方向发展,地图学的研究方法、主题与传统地图学大相径庭,地图虚拟空间的理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领域的学科跨界迫使地图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产品的附属物,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使得地图学亟待完善和更新理论。地图学发展的难题促使学者向其他领域进行探索。计算机游戏通常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数字+文化"的发展将游戏推向高新技术的前列,游戏地图则是现代ICT技术和地图的合体。以游戏地图的结构为研究对象,以游戏地图的维度、交互性、叙事探索性和文化传播性来探究虚拟空间的特点、本质及对现实物理世界的启示,发掘其对地图理论的扩展,从而完善ICT时代地图学的知识和理论,促进地图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影像地形图是为了直观判读地形地物而利用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和矢量地形数据经叠加、整合处理和符号化形成的复合地形图,是测绘领域又一新兴的地图产品.  相似文献   

12.
当前网络中存在多种在线地图服务,既有面向大众日常使用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发布的在线地图服务,如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也有偏向于专业开发人员使用的ESRI和超图公司的在线地图服务,同时还存在目前各企事业单位使用较多的天地图等服务。这些广泛使用的地图服务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客户的具体使用场景和需求。在使用这些服务时,通常需要利用特定的API进行服务调用。若将这些不同来源的服务尽量整合成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调用的方式,将大大减少不同场景下调用地图服务的开发成本,同时,也能丰富同一使用场景下可选的地图服务来源。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3维地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对于3维地图的定义并未统一,而对于3维地图的设计也未形成一定的标准。结合相关的文献,笔者认为扩展人类的空间认知手段和范围才是3维地图的本质目的所在,其定义应根据其是否具备超2维的感知效果来确定,而3维地图的设计原则也应从3维感受效果和新的符号视觉变量体系来考虑,同时充分利用2维地图信息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宓  周义军  刘小飞 《东北测绘》2012,(8):193-195,202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城市基础用图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要求紧跟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而传统地形图缩编技术效率较低。本文以天津市1∶500比例尺地形图缩编1∶2 000比例尺地形图为例,通过充分研究各种应用在缩编中的方法,结合AutoCAD Map 3D平台的二次开发功能,采用人机交互式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缩编效率,为大比例尺地形图缩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Web服务技术为GIS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提供了全新的、有效的解决途径,越来越多的GIS软件支持OGC Web服务规范。如何在单个应用程序中集成多个服务器上的Web地图服务是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对OGC Web地图服务及开发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分别作了介绍;提出了Web地图服务集成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设计,并利用Servlets、JSP、JavaScrip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地图信息论: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图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地图的核心功能是传输空间信息。自20世纪60年代源自通信领域的信息论被引入地图信息度量.现代地图学已经发展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地图信息论。本文旨在对近50年来地图信息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论述从狭义到广义地图信息论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最后对地图信息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京沪高速铁路是一条高标准、严要求的国家重大工程,为了使其顺利安全地运营,有必要对施工过程中全线的沉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而Interne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空间信息管理、分析、统计和共享上有着强大的优势。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信息为核心数据,探讨了基于Google地图服务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目的在于将京沪高铁沉降信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起到真正的动态监测作用。已实现的京沪高速铁路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已在监测点数据与区段数据管理方面有了显著优势,结果表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动态管理和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的关注度和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电子地图的图面效果直接影响了电子地图的关注度和应用领域。本文主要对兴趣点逐级递增和注记合理分布的算法进行研究和实验。通过实验本文提出了实现电子地图注记的合理分布及随着电子地图比例尺的增大实现逐级递增,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图面表达效果,提高电子地图质量。  相似文献   

19.
空间知识地图是提取和传输空间知识的工具,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了空间知识地图的传输模型和传输效率的改进方向,对提升空间知识地图的应用效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种地类图斑符号配置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图符号配置是地图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制图中,地类图斑的符号化通过填充法或填绘法实现,但是这些方法不能解决符号的空间冲突问题。本文从地图认识的角度出发,归纳地类图斑的符号化规则,提出了一种地类符号配置算法,并利用C#语言、Arc Engine开发接口实现了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较好解决了地类符号与其他地物要素压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