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工育苗所需的亲虾越来越多,仅北方三省一市,近年来产前从海中捕捞的自然亲虾已在100万尾以上,连同未被利用的死亲虾,损失亲虾总数不下千万尾。减少产前自然亲虾的损失。是发展对虾养殖,稳定增加自然资源可捕量的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人工越冬亲虾的规划和政策,要求到1990年实现养殖亲虾自给。养殖亲虾或秋末捕自然亲虾越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亲虾越冬系统的外蓄水池、预热池水、虾池水、亲虾用饵料、虾体及其病患作细菌分析,发现从外蓄水至虾体这五个环节存有细菌等微生物富集过程。稳定的环境、过多的营养、残饵、污物、病虾等是亲虾池细菌富集的要因;不健康亲虾富集并扩散病原微生物。对虾病病因、种类、亲虾成活率等的分析,发现至少31%的疾病与细菌等微生物有关。亲虾成活率与环境微生物一些参数,如几丁质降解菌含量、C/H%和V/H%间有很好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监测亲虾越冬期各类细菌消涨势态,防治病害等是提高亲虾质量数量乃至育苗成功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珠母贝亲贝催熟培育和催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来源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亲贝分别进行海上浅吊疏养促熟和室外水泥池人工催熟培育,且采用阴干、藻液、温度、低盐度刺激和异性产物诱导亲贝排放精卵,比较不同方法、不同来源亲贝性腺发育及亲贝开始排放时间、排放率、受精率和幼虫畸形率情况.结果表明,室外水泥池人工催熟法亲贝性腺成熟度比浅吊疏养促熟法好、死亡率低;相同培育方法,北部湾亲贝比海南亲贝性腺成熟快,但死亡率高;阴干刺激3 h+藻液刺激1 h+异性产物诱导,性腺达到第四期(排放期)的亲贝才排放,且排放的性细胞成熟度好,受精率高,幼虫畸形率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以人工越冬的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为材料,以切除亲虾单侧眼柄的方法配合适当的生态条件,给予优质的饵料和精心饲养管理,促进亲虾提前成熟产卵,并培育出虾苗。亲虾越冬的存活率为52.91%。手术后亲虾存活率和促熟率分别为65.74%和59.12%。手术后10天即有一尾亲虾促熟产卵,大批成熟产卵是在手术后第25天。产卵后的亲虾经过4—7天的培育又能恢复成熟多次产卵,最多的产4次。从亲虾初次所产的卵径大小、受精率、孵化率及幼体成活率都与海区亲虾相接近,唯有产卵量比海区亲虾少,这是因为人工养殖的越冬亲虾个体小,同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远远不如自然海区的生态条件和营养条件等缘故。越冬期间的水温为13.8—16.5℃,海水比重1.020以上。促进卵巢成熟期间的水温为20.3—27.2℃,海水比重为1.017—1.021。投喂新鲜的贝类、小杂鱼虾,投喂量以第二天略有剩余为度。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从美国引进以后,因其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快,深受广大养殖工怍者的欢迎。目前大多采用网笼进行蓄养亲贝,但由于室内海水温度比海区升高的幅度快,温度刺激厉害,亲贝死亡严重,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死亡的亲贝如不能及早清除,在高温下极易腐烂、污染水质。另外在换水、清除死贝时对亲贝刺激极大,易造成亲贝早产卵、排精。针对这些问题,1987和1988年我们分别在文登县海水养殖二场和牟平县养马岛海珍品育苗场采用单层浅水浮动式网箱蓄养海湾亲贝,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用延长亲贝低温培育时间和强化营养,抛劣选优质亲贝等措施,保证亲贝积温达400℃以上产卵.在此技术上严格控制亲贝产卵时间和精子浓度,逐步提高幼虫培育水温,加大换水和投饵,勤倒池等措施,于299m3水体中,培育出2.65亿粒商品苗(0.5cm大小),取得可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摘除眼柄诱导中国对虾性腺成熟和提前产卵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开始了不同对虾种类的试验性和商业性养殖,但其种苗来源大多依赖天然虾苗或捕捞怀卵亲虾进行人工育苗。因此,养殖事业的发展常受到天然资源或捕捞怀卵亲虾数量的限制。为克服这种困难,保证育苗有足够数量的亲虾,因而蓄养亲虾性腺迅速成熟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国内  相似文献   

8.
信业宏  商晓梅  孙军 《海洋科学》2019,43(3):98-105
硅藻是一类在全世界水环境中都有发现的单细胞真核藻类,其特有的硅质壁使其成为海洋生物硅的最大贡献者,它们在全球碳/硅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亲硅蛋白(silaffins)是一种分离于硅藻硅质壁,并与其硅质化密切相关的蛋白。亲硅蛋白可以在体外硅酸溶液中沉淀二氧化硅(SiO_2),这种活性来自其特有的蛋白序列和翻译后修饰调节。基于对亲硅蛋白结构的理解,多种与其相似的仿生多肽被应用到人工SiO_2的合成中。本文综述了硅藻亲硅蛋白的分离鉴定、功能以及其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为亲硅蛋白基础研究和应用潜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亲环素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环素(Cyclophilins, CyPs)是1个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高度保守性的多功能蛋白家族,也是重要的免疫抑制剂药物环孢菌素A(CyclosporinA, CsA)的蛋白受体,除了具有肽酰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isomerases, PPIase)活性外,亲环素还在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辅助蛋白折叠、参与细胞凋亡、信号转导、HIV-1病毒蛋白组装等过程.近年国内外关于亲环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环素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分布、相关的蛋白序列分析、亲环素的结构及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在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中发现的类似亲环素的基因序列为微藻中亲环素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青蛤催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对青蛤(CyclinasinensisGemlin)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大批量成熟卵子,室内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1987~1996年,作者分别在启东和大连进行了百余次的催产效果研究,最后筛选出一种特有效的综合催产方法,催产有效率达95%以上。1 材料1.1 亲贝来源在青蛤繁殖盛期,从自然海区内采捕个体完整、健壮,性腺发育肥满的成贝作为亲贝。1987~1992年亲贝取自启东近海乡沿海滩涂;1994~1995年亲贝采捕于大连金州区登沙河乡沿海滩涂;1996年亲贝取自启东盐场水库,重复扩大试验。1.2 容器、水质和其他材料1987~1992年,属初试阶段,用塑料盆和塑料桶作…  相似文献   

11.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寄生压力下缢蛏血淋巴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浙一带重要的海产养殖贝类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为研究对象,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探求其在受寄生压力下血淋巴内40KDa以下小分子蛋白质组的变化,寻找缢蛏血淋巴的抗性机制,明确血淋巴在机体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在寄生压力下,缢蛏血淋巴内有多种蛋白发生变化,包括生长调节蛋白,金属硫蛋白-B.唾液酸结合凝集素,凝血因子IXA轻链等,涉及多种与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功能。说明血淋巴在缢蛏的防御体系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业的尾水排放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为探究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对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池塘的水生态进行周年跟踪测定,并采用权重赋值法与灰色聚类法对其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显示:串联模式下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6.8× 105~2.5×108 cell/L,生物量为2.04~6...  相似文献   

13.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solecurtidae Bivalvia mollusca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EU880278) has been determined and is reported here. We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using long-PCR and Shot Gun Sequencing. Contained within the 17 225 base pairs (bp) are the two ribosomal RNA genes and 12 protein coding genes typical of metazoan mitochondrial genomes. The S. constrict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did not contain a gene for atp8, similar to the mtDNA of Crassostrea virginica, Crassostrea giga and Mytilus edulis. The S. constricta mtDNA is 67.0% A+T (A 25.9%, C 10.5%, G 22.5%, and T 41.1%). This value is higher than that for many invertebra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nly 19 putative tRNA genes are present in S. constricta and 27 noncoding regions, of which two are large in size. The trnE and trnW genes as well as a second trnS were absent in S. constricta. The gene arrangement of S. constricta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Bivalvia genomes.  相似文献   

14.
对海水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 Geitler藻胆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及光谱测定,其种类和吸收光谱与淡水钝顶螺旋藻相似。光强和氮源是影响藻胆蛋白的重要因子,低光强可诱导海水钝顶螺旋藻藻胆蛋白含量大幅度(19.7%)增加;氮源不足或缺乏可导致藻胆蛋白大量降解,随后补充氮源则可使藻胆蛋白含量得到恢复,因而证明藻胆蛋白在海水钝顶螺旋藻中亦可起“氮库(nitrogen pool)”的作用。海南三亚室外生产的海水钝顶螺旋藻干品的藻胆蛋白含量随季节呈现周期性变化,光强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霞浦湖沉积物需氧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5年2月,用大口径采样器采集日本霞浦湖土浦湾和湖心柱状沉积物样品,在20℃恒温蔽光封闭条件下,研究了该湖泊沉积物需氧(SOD)速率及实验前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形态营养物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初期(0-5h)SOD速率随时间呈线性上升,大于5h后呈非线性下降,对线性部分计算的SOD速率约在0.6-1.8mg/(m^2.d)之间,实验发现,上覆水和表层间隙水中形态营养物Fe(Ⅱ),NH^+4-N  相似文献   

17.
水培大米草吸收汞及其净化环境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美国东南沿海的主要盐沼植物,其每年的生产量至少为700g/m~2。H.L.Windom指出,这种植物每年对汞的富集量为当年沉积物中汞的积累量的十倍以上。作为互花米草和欧洲米草的天然杂交种大米草(S.anglica),对汞污染的反应如何呢?我们的试验证明,大米草对汞等污染物质的吸收和抵抗能力至少不应小于其亲本。同时,本文在用大米草净化环境方面提供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糊聚类为主要方法,在南海北部海区划出8个水团:沿岸冲淡水团(F)、近岸混合水团(M)、暖表层水团(WS)、表层水团(S)、表-次层混合水团(SU)、次层水团(U)、次-中层混合水团(UI)和中层水团(I).对各水团的形成、基本特征、变性特点以及消长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可将它们分为3种类型:径流冲淡型——F,浅海变性型——M、WS、S、SU和深海大洋型——U、UI和I.  相似文献   

19.
缢蛏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于1985年9-10月,从厦门沿海滩涂采回缢蛏雌性亲贝,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卵黄球首先是通过聚集方式形成的。游离于胞质中的絮状物质和小泡先聚集而成致密无膜的小团,随后逐渐增大,并与不同来源的颗粒或民融,了母形成具膜的、圆形的卵黄球。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及微蚕噬作用形成的颗粒等均以不同的程度参于卵黄发生。来源于内质网和环孔瓣状体的光面小泡可转化形成脂  相似文献   

20.
千里崖海域真光层光衰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生光 《海洋与湖沼》1992,23(3):245-251
根据1986年6月在黄海中部的千里崖海域的水光学实测资料和实验室光学测量,讨论了真光层内光衰减系数在遥感和初级生产力中的应用,定量估算影响光衰减的主要物质成分对光衰减的贡献;并探讨了真光层深度、光衰减系数和透明度三者之间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