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砂质海岸近岸地形动力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燊 《热带地理》2008,28(3):242-246
介绍了砂质海岸近岸地形动力过程的时空多尺度特征及其复杂性,概述了国内外在近岸表面波变形数学模型、长重力波、近岸环流和海滩-碎波带地形研究方面的进展,并简介了笔者等在海滩中、小尺度地形动力过程和海岸长期变化方面的一些研究实例,最后概括了未来需优先探索的地形动力学问题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2.
于吉涛  陈子燊 《热带地理》2011,31(1):107-112
海滩状态是一个地形与水动力相互作用的三维地形动力问题.国外对海滩状态的地形动力分类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既包括波控、小潮、开阔海岸海滩状态的研究,也包括波控、不同潮差海岸海滩类型的研究和岬间海岸海滩类型的研究.文中回顾并概括了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在砂质海滩地形动力分类方面代表性的研究工作,这些对于我国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北部开敞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及防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虞志英  张勇 《地理学报》1994,49(2):149-157
开敞淤泥质海岸是淤泥质海岸的主要类型,其自然演变过程,主要受沿海河流泥沙供应条件的制约,一旦泥沙供应消失,海岸往往进入不可逆转的侵蚀过程。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的侵蚀过程,起自1855年黄河入海口北归利津入海以后,主要是在近岸破波对岸滩物质的冲刷和潮流的输移扩散作用下进行的。通过对淤泥质海岸动力和沉积物性质的认识和概化,对海岸侵蚀过程作出定量模拟,并对该地区海岸防护工程作出评价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深圳海岸壶穴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  许刘兵  吴正  黄山 《地理学报》2010,65(3):320-330
对广东深圳西冲湾海滩东侧基岩海岸上壶穴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对其位置和高程做三角高程测量。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经典统计学和空间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基岩海岸发育过程中的地貌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西冲海岸壶穴趋向形成于节理、断裂、层面等岩体软弱带,壶穴的形态和分布受这些软弱带控制,但形成于软弱带的具体位置却是随机的;西冲海岸壶穴的形成、扩大和加深实际上是对二级平台产生破坏,但壶穴以现代低潮线为下蚀极限;海岸壶穴是现代海岸动力侵蚀过程的产物,只要动力、岩石条件适合,壶穴随时都可形成;海岸壶穴的形态不仅与流水动力有关,而且与岩石硬度及壶穴发育过程有关;海岸壶穴与河流壶穴一样,可以在形成于各种类型的岩石,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凹坑;海岸与河流的水动力差异导致了海岸壶穴和河流壶穴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5.
季子修  蒋目巽 《地理学报》1993,48(6):516-526
本区海岸现有30%的岸段为侵蚀海岸,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岸侵蚀加剧。海平面上升因素在海岸侵蚀诸因素中的比重较国外同类研究结论偏小,这与本区海岸的特殊演变原因有关。海平面上升通过潮流、波浪和风暴潮作用增强,海岸潮滩和湿地损失,岸滩消浪和抗冲能力减小等途径引起海岸侵蚀加剧。其结果是,侵蚀岸段扩大,淤涨岸段减少甚至转为侵蚀,潮间带宽度变窄,坡度加大,从而使沿岸海堤等挡潮工程的标准要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海岸侵蚀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2008年的现场调查,介绍了雷州半岛海岸侵蚀现状并初步探讨了海岸侵蚀的原因.结果显示,雷州半岛南部和西部海岸除海湾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蚀现象,共有10段岸段发生海岸侵蚀,总长度约281 km,占整个雷州半岛岸线的21.95%.除湛江湾、雷州湾、北莉河口以及安浦港等湾外,雷州半岛海岸侵...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   总被引:91,自引:1,他引:91  
夏东兴  王文海 《地理学报》1993,48(5):468-476
中国近代海岸侵蚀自50年代末期日渐明显,70年代末期加剧。目前约有70%的沙质海岸和大部分开敞的粉砂淤泥质海岸遭受侵蚀。人工挖沙和河流输沙减少是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海岸侵蚀已危及沿岸房舍、道路、海岸工程、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加剧以及巨量泥沙来源断绝的影响,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侵蚀灾害风险。本文基于研究区特点和脆弱性指数法(CVI),选取岸线变化速率、等深线变化速率、岸滩坡度、水下坡度、沉积动力环境、年平均含沙量、年平均高潮位、海岸利用类型、海岸开发适宜性等9个评估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估指标权重,结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整体表现为较高的侵蚀脆弱性,其中较高以上脆弱性超过50%,中度以上脆弱性超过75%。评估得出的海岸侵蚀脆弱性分布可为海岸带资源保护、防灾减灾、规划管理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江苏省侵蚀海岸的总长度为 30 1 7km ,分为 4段 :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港海岸、吕四海岸以及海州湾的沙质海岸。各段海岸侵蚀原因不同。废黄河三角洲海岸是因黄河改道失去泥沙来源 ;吕四与港海岸则因辐射沙洲调整过程中滨岸水道的向岸移动造成的 ;而北部沙岸则是因人类活动 (上游建设水库及开挖海滩沙 )的干扰。江苏海岸是一个沉积物准封闭系统 ,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将加剧这一侵蚀过程 ,预计未来侵蚀海岸的长度将增加 ,辐射沙洲区的外围沙洲将因侵蚀而向中心区退缩。一些目前是隐型侵蚀的岸段将向显性侵蚀的阶段发展。由于连云港到长江口北支的岸段是软性海岸 ,缺乏硬质节点 ,在没有建造大型人工设施的前提下 ,估计江苏海岸动态及制定开发规划时必须考虑平直化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EOF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岸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是当今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的核心任务.但是,对于海岸带这样高维数非线性系统行为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有限,因而预测海岸地区地貌演变与沉积物输运就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动力数值模型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的模拟并不理想.数据驱动模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在数据驱动模型构建之前,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技术能够有效提取、定量表达数据中的主要型式与它们的时空演变,以及不同型式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这不但有助于构建数据驱动模型进行模拟,更有益于理解这些主控因素是如何影响海岸地貌演化的.进而不断丰富对于海岸地貌演化的过程与机制的认识.故本文在系统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简要介绍了EOF分析的基本原理.然后从砂质和淤泥质海岸剖面的时空变化特征、河口近岸海底冲淤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预测、海岸海洋地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输运等几个方面综述EOF分析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同时比较分析研究实例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应该主要从提高海岸地貌与沉积数据的野外获取手段与时空分辨率,拓宽可供EOF分析的时间或非时间序列的数据类型:深人挖掘EOF分析结果所显示出的海岸地貌与沉积现象中的物理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特定时空尺度的海岸地貌与沉积数值模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多与其他线性或非线性分析技术联合使用以作深入分析解释或模拟这三方面来做进一步改进,为实现EOF分析在海岸地貌与沉积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金华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4,34(5):719-728
地处全球变化敏感地区的海岸沙地的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海岸沙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案例与技术方法,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研究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外海岸沙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海岸沙地利用变化未来发展的情景模拟、海岸沙地利用演变驱动机理的定量分析、海岸沙地利用的整体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海岸沙地防护林地的合理开发与布局等。  相似文献   

12.
光电子集沙仪对毛乌素沙地沙丘蚀积过程的观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马玉明  姚洪林 《中国沙漠》2001,21(Z1):68-71
本实验是由3台改装后的法国光电子集沙仪(每隔10s自动记录1次)对毛乌素沙地高大流动沙丘的7a观测的37万个数据,结合风速资料,绘制出相应各年、月、日、时的风沙流风蚀和堆积的实量图。详尽准确地描述了各种风速对新月型沙丘的迎风坡、丘顶、背风坡的具体蚀积变化。该实验弥补了国内外在野外长期实地观测沙丘移动规律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海岸沙丘发育机制之研究现状评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海岸沙丘发育机制的研究成果。初步认为,海岸沙丘发育于各纬度,以沙源丰富、风况适宜和沙汇充足的海岸带最完好,分布在风暴浪作用的最高位置或最大天文潮线之上,是海滨-沙丘动力系统与陆地地表能量与物质交换的承载体。在发育过程中,沙源、波浪能量、风速、风区长度起决定性作用,海滩坡度、沉积物粒径、颗粒间的黏结力、空气密度、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各种动力-地貌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沙丘的形态和规模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状态。根据研究现状,展望了我国海岸沙丘的研究方向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根据美国最新的海滩经济和旅游研究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其海滩养护的概况、管理、对滨海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对照分析了中国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海岸侵蚀加剧、海滩环境污染、海滩养护投入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分散、旅游开发破坏公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借鉴美国海滩旅游开发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别从海滩养护、海滩开发研究与评估、政府管理、动态监测几个层面提出中国未来海滩旅游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中国南方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省份,是华南沿海沙地的典型分布区。为定期、准确掌握福建沿海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按照国家要求,福建省已先后开展了5次(1994、1999、2004、2009、2014年)沙化监测工作。采用历次监测数据及前期相关历史资料、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等,分析了1949—2014年福建沿海沙地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65年来福建沿海沙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趋势。1949—1989年,沿海沙地总量保持稳定,但不同类型之间转换频繁。1989—2014年,沿海沙地总量减少迅速,大量以森林为主的固定沙地(丘)和沙化耕地向以居民点、工矿建设用地和养殖用地为主的非沙化地转变。海岸侵蚀和岸线后退是导致沿海沙地减少的重要自然原因,1949年以来国家及地方的治沙造林政策和沙荒地开垦耕种是1949—1989年沙化土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沿海沙地的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是近25年间沿海沙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分析的土地退化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许宁  郭旭东  洪友堂  张聪  董华 《地理科学》2008,28(3):425-430
中英文献综合统计,土地退化评价应用频次较高的指标有植被盖度、坡度、经济收入水平、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壤侵蚀应用频次较高的有植被因子、坡度、地貌类型、有机质含量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沙化有植被覆盖度、沙地占地率、土地利用类型、有机质含量、人口数量等。土地退化、土壤侵蚀和沙化遥感监测指标也集中在植被盖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沙漠化危险度评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董玉祥 《地理科学》1995,15(1):24-29
  相似文献   

19.
张素红  严平  李森 《中国沙漠》2007,27(6):932-935
 采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海南岛滨海地区风沙活动特征,初步查明:由于137Cs沉积量有限,海南岛137Cs背景值含量较低,距海越近沙地中137Cs含量越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草地与林地土壤中137Cs含量稍高;根据灌丛沙丘及丘间地剖面的137Cs分布态势,丘间地剖面137Cs含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表现出长期稳定沉积特征,而灌丛沙丘具有人为扰动剖面的特征;海南岛西部沙地风沙沉积速率约为1.25 cm·a-1。  相似文献   

20.
Soil erosion in the Falkland Islands: an assess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servations and data concerning soil erosion on clay-rich, sand-rich and organic soil materials are reported for the Falkland Islands, South Atlantic, where soil erosion is both widespread and currently active, though rather uneven in its distribution. The most extensively eroded areas are located on coastal sand deposits and where sandy soils occur at inland site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some erosion is natural and was initiated before the Islands were settled; other erosion is of more recent origin and can be associated with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principally grazing management, stocking rates, and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pasture burning. The impact of soil erosion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the Islands appears to be negligible and it is not perceived to be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 This lack of concern probably arises because the on-farm and off-farm costs of erosion have never been determined and there are no data relating to rates of ero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 research programme be established aimed at monitoring erosion rates, assessing land use practices that initiate erosion, and assessing the costs of erosion. Furthermore, guidelines for soil conserv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If pasture burning is to continue, a recommended code of practice should be drawn up.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heep industry to the Falkland Islands, it is desirable that the grazing potential be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