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当下,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等背景及资源环境瓶颈压力趋大等因素交互影响,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特征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更是与人口、资源、经济要素的流动及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态势的研究,从人口流动、用地变化、经济增长等要素演化及其互动协调关系入手,进而对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步调、城市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走势、城乡关系中的乡村衰退与复兴趋势、城镇化发展的粗放与集约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探究中国慢性肾病患者跨区域就医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提升对居民就诊需求的认知,在中国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下,对于医疗体制改革与居民医疗保障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基于2014—2018年中国居民慢性肾病就医病案首页信息,提取了非常住地跨区域就医数据并计算了患者的跨区域就医流入率与流出率指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探究了城市医疗资源以及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对跨区域就医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跨区域就医现象在全国范围内较为普遍,呈现流动人口多,流动范围广等特点。北京、上海、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最大的就诊流量。②医疗资源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患者跨区域就医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中人均肾脏病医生人数指标对于患者的跨区域就医影响最大。③医疗资源水平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跨区域就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对于高发展水平的城市,提升城市肾脏病医生人数对于跨区域就医患者的流入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而城市规模与人均GDP对于患者流动呈现正向与负向作用并存的态势。研究结果扩展了对患者就诊流动行为的认知,可以为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晶晶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17,72(2):197-212
依据中国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据,借助泰尔指数、空间分析、回归建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差异和人口流动的时空格局,探究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基于户籍人口计算的经济总差异和分解差异均大于基于常住人口计算的差异,户籍口径差异随时间扩大,常住口径差异则随时间缩小;②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差异格局在东、中、西地带呈现不同的中心—外围结构,东部以空间聚合的长三角经济发达县为面状核心区,具有都市连绵带特征,中部和西部则形成多个以中心城市为点状核心区的中心—外围结构;③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2000年和2010年流动人口比率的提高均显著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增长,但在2000年会相对减缓流出地的增长,2010年则相对缓慢地促进流出地的增长,县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④ 省域和地带因素会干扰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解释,在控制了二者的影响之后,人口流动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扩大程度明显减弱;⑤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以工业化水平所体现的经济结构,人力资本、财政分权和区域战略的影响较小;对流出地而言,重视劳动力回流、推进人口家庭化迁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是防止乃至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关键。  相似文献   

4.
聂赛飞  谷人旭 《热带地理》2021,41(2):340-350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使用GW相关分析、EOF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基于2005-2018年的航空客运业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区域内航空客运业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互动状况的时空维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地区航空客运业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关联呈现逆“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特征。受上海“虹吸效应”影响,位于长三角核心圈层的南通、无锡、常州等城市的总体互动关联程度要低于长三角外围圈层的黄山、衢州、徐州、金华、温州等城市;长三角地区18个城市航空客运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关联有一定的滞后性。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后的两年时间里出现了波动变化,互动关联程度降低;相比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航空客运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联程度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反映程度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消除市场分割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基于商品流通、劳动力流动的市场分割“一体两面”视角,综合运用相对价格法、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2008—2017年35个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刻画长三角地区市场分割地理过程、格局,探究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近十年间,长三角地区商品与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63%和48%。②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分割凸显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在省级尺度上,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保持总体下降趋势。各省的商品分割水平年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则在2012年后出现较大差异。在市级尺度上,核心区城市的商品市场分割水平降幅较大,分割水平位序下移;非核心区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水平降幅较大,分割水平位序下移。③空间计量模型的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两类市场分割均对地区经济增长形成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空间溢出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体现,而间接抑制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信任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信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双重制度环境加剧了区域信任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通过对中国大陆省际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和信任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较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协调的市场化进程导致较高的区域信任度,较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超前的市场化进程导致较低的区域信任度。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伴随着明显的空间集聚过程,不同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局部集聚趋势;相邻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关联效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服务设施和区位交通条件等对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各影响因素系数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而从空间作用和相互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持续稳定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涛  张家瑞  曹广忠 《地理研究》2022,41(10):2680-2696
持续活跃的迁移流动不仅深刻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关键因素。为量化估计人口流动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方法论框架,将人口流动的作用分解为规模效应和年龄结构效应,并从地级尺度分析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老龄化进程的作用,解读其空间规律和内在机制。总体而言,人口流动导致多数地区老龄化加深,仅有少数地区的老龄化得到缓解;人口流入对老龄化的降低作用和流出的提升作用并非绝对。人口流动的老龄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和聚散特征:“胡焕庸线”是重要分界,人口大量流入的东部沿海城市群、内陆省会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多数地区降低作用突出,人口大量流出的长江中上游和淮河流域提升作用明显。规模效应在人口流动对老龄化及其空间格局的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按流入、流出分解后,结构效应的解释力得以体现。规模和结构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化的作用模式。最后开展了类型分析,并探讨了各类型区人口流动影响老龄化的特征和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投入要素的经济溢出效应及趋同格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彪  杨山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47-160
近年来,城市创新投入要素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加。论文基于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与马尔可夫链等方法,测度创新投入要素的经济溢出效应并揭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创新外溢对区域经济趋同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对城市自身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直接效应,创新投入的溢出效应显著且大于其直接效应,而创新产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② 受创新投入要素影响,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但毗邻不同创新投入类型的城市对本地经济增长呈现出“高促进、低抑制”的态势;③ 长三角一体化经济格局呈现由中心区高水平趋同向外围低水平趋同转变的特征,且具有明显的空间转移惰性,创新投入外溢作用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的“马太效应”;④ 经济增长类型转移的城市集中于省域边界,在局部溢出作用下表现出复杂的转移机理。基于创新局部外溢促进经济俱乐部趋同的分析结果,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  陈雯  张蕾  郭垚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0-376
长三角泛化已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但长三角泛化至何范围则是区域一体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目前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客观上,区域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要素流动频繁、优势互补等是进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区域范围界定应由区际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联系指标所决定。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泛长三角”概念内涵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省与长三角之间的各种联系指标做出了比较,同时对周边省份与长三角之间联系的发展趋势,以及部分省区与其它范围的核心区如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之间的联系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与周围省区的联系强度做初步的定量比较。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及在长三角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泛长三角”适度发展范围,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日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5年,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而日本早在20世纪中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已经步入超老龄社会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明显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而日本则相反,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条件的地区均等化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特征,本文发现:在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一般特征和主导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为:(1)在人口老龄化的初中期阶段,地区经济发展对其区域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条件则成为老龄人口地区集聚的主导因素;(2)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地区间迁移,而社会保障条件的作用则更多地表现为顶部老龄化,即迁移性老龄化。  相似文献   

12.
曾永明  骆泽平  汪瑶瑶 《热带地理》2021,41(6):1258-1269
人口流迁对区域经济差距是扩大效应还是缩小效应的争论一直存在,文章利用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2001—2017年的空间面板数据,对此议题再作分析。主要结论为:1)对于全局区域经济差距,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与经济差距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早期为扩大效应,后期为收敛效应,这与中国梯度发展战略和“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化发展理念吻合。2)对于省内区域经济差距,人口流动亦表现为先扩大后收敛的作用,人口迁移则仅表现为扩大效应而无收敛效应。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作用差异来源于后者户籍变更所带来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空间转换。3)考虑空间效应后,判断人口流迁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内生关系变得相对复杂,但更为全面客观;效应分解显示,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最终是利于区域均衡发展的,其中溢出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和环境对新兴城市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振山  管卫华 《地理学报》2004,59(6):1076-1081
在参考现代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模式基础上,建立了资源和投资环境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模式,有关模拟研究表明:(1) 影响新兴城市 (区域) 劳动力规模的主要因子是区域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劳动力的实际增长率,前者决定了区域 (城市) 劳动力的规模,后者则决定了城市 (区域) 增长的速度。而且承载力对平衡态区域劳动力规模的影响以及实际劳动力增长率对区域增长速度的影响都是线性的;(2) 改善新兴城市的投资环境,使其比临近区域 (城市) 的投资环境更优越,该新兴城市 (区域) 的经济规模就将迅速发展。反之,如果该新兴城市 (区域) 的投资环境比临近区域 (城市) 的投资环境差,则该城市的经济规模将受极大的限制而无法做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晓光 《地理学报》2005,60(2):189-197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记,其内涵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品牌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及其发展的优势,品牌的价值和市场成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推出的2004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的相关品牌价值的数据,并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省区为基本区域单元,分析了我国500强品牌的数量和品牌价值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付金存  李豫新 《地理科学》2014,34(9):1093-1098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框架,从人口与产业集聚匹配性的视角分析了新疆地区差距形成的微观机制,通过引入内含空间因素的测度指标,对新疆地区差距现状及其演进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差距是集聚机制作用下人口与产业(进而产出)集聚不匹配的结果,在此机制作用下,新疆地区差距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各梯度之间差距明显,其中第一梯度和第四梯度地区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不匹配是新疆地区发展失衡的主要动因。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未来新疆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其特殊区情,先“动钱”、再“动人”,通过集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地理学报》2010,65(10):1187-1197
随着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和影响日趋深远,各级政府在制订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与城市规划等各类重大决策时,亟需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地域类型。本文在综合比较现有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划分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的复合型指标及其修正方法,并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区县的流动人口数据,运用以上多种划分方法实证研制出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多种划分方案,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综合考虑净迁移率和总迁移率的复合指标法,可以同时测度区域流动人口的方向性与活跃度,兼具以上两种单一性指标法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能清晰地分辨出区域流入人口与流出人口的规模均比较大的平衡型活跃区这种独特类型,具有显著的优势。② 进一步考虑份额指标的修正型复合指标法,能有效地消除因区域人口总量过小或过大而导致流动人口活跃度被高估或低估的偏差,划分结果更加符合实际。③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其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关系密切。中国各类流动人口活跃区主要分布在位处第三阶梯和大于800 mm等降雨线的东部季风区,其人口密度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函数区域增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振山 《地理研究》2005,24(5):767-773
区域经济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增长,本文将资源要素引进生产函数,建立了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区域增长模式,研究揭示:(1)模式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以较客观地描写、预测区域发展与环境资源等区域因素的关系;(2)在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生产)这个经济“大木桶”里,起到主要约束作用的因素是资源,而不是通常备受关注的资金或管理因素;(3)资源指数越小越有利于区域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区域发展差异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采用综合差异测度方法,选取综合指标对江苏省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了区域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各县市的综命发展差异,并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该省的区域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由南向北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递减、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区域发展梯度差异的地域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and influenc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types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fter reviewing the current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regional typ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omposite-ind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its modification version which is consisted of two indexes of the net migration rate and gross migration rate. Then, the traditional single-index and the new composite-index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re empirically tested to explore their spati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China’s 2000 census data at county level. The results show: (1) The composite-ind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much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ingle-index method because it can measure the migration direction and scale of floating simultaneously, and in particular it can identify the unique regional typ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large scale of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 (2) The modified composite-ind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by using the share of a region’s certain type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o the total in China as weights, can effectively correct the over- or under-estimated errors due to the rather large or small total population of a region. (3)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different regional types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o-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three active regional typ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with lower elevation, more than 800 mm precipitation, rather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