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取了几个反央西南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的因子,因子量化全部建立在因子与实际地震发生的统计关系上,使因子具有一定的概率预报意义和相互对比的基础,另外还对部分因子的预报效能了作评估和修正,采用3种方法分别求出了3套地震空间分布函数,并作了要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2.
以未来各潜在震源区发生各震级的概率作为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函数为依据。我们应用贝叶斯方法得到各震级档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并以渤海地区为例,说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故障树分析的方法,对华北平原地震带地震空间分布函数进行重新厘定。应用断层破裂长度与面波震级、地震矩、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公式确定华北平原带各潜在震源区的地质因子;应用最大似然法、贝叶斯预测方法和地震活动度方法确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因子;综合考虑各因子情况,建立动态概率安全性评价的空间分布函数故障树,计算得到华北平原带潜在震源区的空间分布函数,并由新的空间分布函数计算了实验场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利用潜源区样本空间确定空间分布函数的思路—潜源区样本空间法。除潜源区和地震目录外,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资料,该方法就可以给出4套不同的空间分布函数,还可以提供任意震级间隔的空间分布函数,不存在多因子方法中因子分辨率与计算震级档不协调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潜源区之间地震活动的空间差异,适用于多方案潜源区开展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提出了一种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函数的方法,并通过计算与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和构造涵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7.
黄海和渤海海域地震空间分布的集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中国大陆地震台网和朝鲜半岛地震台网记录及历史资料,获得了黄海和涝海海域的地震空间分布图像,采用集群分析法进行了地震分带,对1960~1984年地震资料的分析显示,存在3个大的地震带,第一条是北东走向,从中国苏北平原到朝鲜半岛中部;第二条是北西走向,从中国渤海到朝鲜半岛南部;第三条是北西向,从中国辽宁省西部到朝鲜平壤附近。大部分地震都落了这3个带中,地震强度低于大陆,显示出破碎的边缘盆地地壳  相似文献   

8.
徐伟进  高孟潭 《地震学报》2012,34(4):526-536
根据华北地区的地震目录,建立了4个空间光滑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以这些模型为空间分布函数,将华北地震区每个地震带的地震年发生率分配到空间格点中,计算这一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采用仪器记录地震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能够反映华北地区现今的地震活动水平和地震危险性水平,符合人们对现今华北地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采用历史破坏性地震(Mge;4.7)计算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危险性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以地震应变计算地震活动率,并根据点椭圆模型和线椭圆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活动性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地震的活动水平和空间构造特征.将根据4个模型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峰值加速度(PGA)分布加权平均,得到综合的华北地区PGA分布,并将该PGA分布与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综合潜源方案计算得到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PGA分布做了比较,发现二者无本质差别,均能反映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当然,二者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计算得到的符合PGAge;10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明显要比后者的大,而符合PGAge;250 cm/s2条件的区域面积则比后者的要小. 这主要是由于潜在震源区类型和空间分布函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卡.  AB 魏若萍 《内陆地震》1998,12(3):283-285
一种新的空间模型表达式由表述地震样本的点集组成。该方法基于全集合形态测量,称为明科夫斯基函数。它包含了拓扑化特征和几何描述,以确定空间集的含量、形状和连通性。该方法对小样本、独立统计假定,全球以及区域形态数据的量额也是有效的。以东天山地震目录为例说明此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 《地球物理学报》1993,36(01):44-54,133-134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相似文献   

11.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渤海周边地区地震台网记录的P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研究,得到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图像的新信息.结果表明:1.渤海湾内地壳薄,是Moho面上隆的中心.2.渤张断裂由几段相接而成,属壳内断裂.3.该区岩石层厚度变化显著,渤海内为110km,燕山地区大于180km.渤海湾内上地幔盖层速度是研究区内最高的,最大值为8.45km/s,其岩石成分是高密度物质.这是该区呈现高重力异常的缘由.4.渤海内庙岛西部中地壳有一近似圆状的低速体,渤海内强震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沿其周边展布,那里是高、低速块体的交界部位.研究区内其它地区的强震一般也发生在地壳中高速块体的边侧,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的交界位置.  相似文献   

12.
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锦标  沈萍 《地震学报》1994,16(4):504-510
本文提出了用数字图象处理方法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实用方法及其计算结果。该方法能克服通常在确定地震空间分布时难免的人为随意性。还讨论了地震空区的表现形式和识别孕震空区的方法。必须指出, 本方法是个创新。但确定地震空区还不唯一, 要识别真正的孕震空区还需要综合分析其它有关参量(例如b值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被低地震活动区包围起来的高地震活动区现象──地震丛集图象, 是地震空间分布的普遍形式;而被高地震活动区围起来的地震活动弱区──地震空区图象, 只是地震空间分布的一种重要形式。地震往往发生在某一地震丛集区内或其边缘地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论述广西地震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初步划分了六条断裂地震带,并简要地介绍了各断裂地震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震源深度的研究对于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地震能量集结、释放的活动构造背景,以及地壳内部构造变形及其力学属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渤海海域内观测精度相对较高的地震资料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不同震级档、不同空间范围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震源深度与地震构造、地壳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内中小震的震源深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发生在渤中断陷内的地震,其震源深度一般较深;而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与辽东半岛沿海的地震,其震级较低且震源一般较浅。但总体上,渤海海域内的地震多发生在10-20km的地壳中、上部,属浅源地震。  相似文献   

15.
郑文俊  邵永新 《地震》2002,22(3):33-38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对渤海周围地区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活动性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张北6. 2级地震前至目前,华北北部前兆异常的总体数量及其沿地震构造带分布的变化,以及该区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地震危险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构造活动性初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张北-尚义地震极震区布设的微震仪所记录余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通过震中分布图,结合利用全球数字台网波形资料测定的震源参数结果,以及震区构造背景,对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构造活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刁守中  王红卫 《地震研究》1998,21(1):103-114
本的显地震一般是指,地震序列与主震(或最大地震)震级差小于2.0级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96年以来有完整目录的约100个M≥5级地震序列系统研究表明,地震序列在一定时段内显地震累计频率(N(t)随时间(t)分布大体大遵循3类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8.
对由大地震引起的静应力变化的计算结果说明,余震的空间分布是能够在一级精度上做出预测的,因为余震首先发生在正的应力变化地区。这些地区的划分需要将应力扰动分解到已知取向的平面上;通常的做法是用了解不多的区域应力信息来计算最佳取向的破裂面,并假设这些面无处不在。本文我们说明这种假设未得到观测的支持,而是余震破裂面受地质构造的控制。我们坚持认为,用构造取向的统计量度代替区域应力信息做出的余震危险性评估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的地壳形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顾国华  徐杰  周伟 《地震地质》2004,26(4):586-596
华北北部地区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是控制现代强震的一条地震构造带。新近纪以来,在区域NEE向主压应力的作用下,新发育了一系列的NE向构造活动带,与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组成1组共轭的剪切破裂系统,控制了近代强震的发生。文中主要探讨了这条断裂带的地壳形变特征。长趋势GPS地壳形变图像反映了这条活动断裂带相对完整的左旋走滑活动。分期的地壳形变图像揭示了在中强地震前,沿该断裂带出现一系列的NE向梯度异常带,分别指示了唐山-河间、三河-涞水以及延怀-山西地震构造活动带的活动,表明了沿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出现了中强地震的中期前兆。研究认为,强震前地壳形变揭示的是深部蕴震层的应变活动信息,而强震之后比较杂乱的图像特征体现了盖层的调整运动  相似文献   

20.
燕山-渤海地震带的现今构造应力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燕山-渤海地震带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与分区特征.分析发现,该带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方向为:主压应力轴方位大约为70~80°,主张应力轴方位大约为340~350°;该带现今以水平、近于水平兼有一定斜向作用的主压应力为主.同时,结合有关资料分析了该带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